唐代的「煮茶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卖家怎么开通村淘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2:54
唐代的「煮茶法」
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变化本是必然的现象,世事的更迭止代表着社会的变迁,及人类文明
的演进;随着社会背景及文明的进化而不同,如文字由甲骨文而篆、籀、棣、楷,衣着则
由树叶、兽皮、粗麻、丝绸等,变化的规则,总不外是形器方面粗糙而精细,而功能则
是由简易而繁杂。然皆以适合当时仕会结构的需要为主。
饮食也是如此。随着茶种的日益发现,及制茶技术的日益创新。使得历代饮茶方法也跟

着更新改良,直至今大我们饮茶因得科学进步之便,如电、瓦斯、自来水等皆随手可取
,只要想饮茶,备有简单的茶具,便可享受到和古人饮茶相同的乐趣,但古人品茶的准
备过程却相当
费时费事,反观繁忙的「现代人」,如果要花上与古人相同的时间,才能换取一杯茶的
话,那么,有兴緻饮茶的人大概寥寥无几了。
茶的历史虽然渊远流长,可说与中华民族同生,然而至唐朝时,才有部完整的茶书出现
,至于唐以前的饮茶形式,仅能由少许文献中见出端倪,如王褒「童约」文中提到「客
来烹茶」,茶经七之事中有晋人「煮茶粥」的记载,由这里可推断唐朝以前对茶的处理
。大慨也是用「烹煮」的方式。至于其间的演变则无源可考。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破天荒的茶书巨着,在中阙茶史上,负起承先启后
的作用。全书共十章,其中第四、九两章对茶具及煮法有详细介绍。这是唐人饮茶的实
况记录,后世欲研究唐代饮茶习惯及方法者,均以此为圭臬,据茶经所记。当时饮茶的
过程是这样的。
用铁夹或竹荚从储茶的育器中夹出团茶,放在微火上慢烘,烘茶以木炭为佳,但若沾染
膻腥味者则不可用待火力透彻,茶身膨胀略呈弯曲即可,炙好的团茶应即刻放入纸囊中
冷却。以免茶香味散失。

团茶于纸囊中冷却后,再用竹筴夹入磨臼中研磨碎后用拂末将茶粉扫入罗合中贮存。罗
是筛茶末的工具,筛过的细粉贮于合中。以备使用,而较粗的茶屑则不用 。
煮茶需用风炉和釜。风炉是用以通风起火之物,多为铜、铁制,内放「墆瑔」如台湾话
的「烘炉」置茶煮水釜的功用约如现代的壶。下放灰承以承火灰。起火后从水方(功能约
如水缸)中以水瓢瓢水入茶中煮开,煮茶的水以山泉为佳,江水次之,井水最下。
陆羽分水为三沸,有如鱼目般的水泡从釜底上冒微有响声为第一沸,此时用盐杓盛一枸
盐投入釜中,釜边水泡如泉涌般直往上冲时就是第二沸,随即从釜中取出一瓢汤,用竹
筷在沸水中心迴旋搅和,并将有先量好的茶末倾人汤中,稍候片刻,汤便如涛般磙翻,
水花溅出这是第三沸,此时则须将刚才第二沸时所取出的汤尽速倾入茶中,使水停止磙
沸,以培育茶的精华。陆羽认为水过三沸已老化,不可再饮,饮后会得腹疾。
茶煮好后,将之分酌各茶盎中,茶盎以越州窑的青磁最好,茶色白绿相映非常可爱。茶
分酌各盎时。宜注意沫与饽要分配均匀茶的精华薄的称「沫」,厚的曰「饽」,趁茶还
温热时赶快饮用,因为热茶精华浮于上,冷却后精华亦随热气消散,饮了会消化不良。
茶性主俭,宜常饮而不多饮,因此好茶连饮三、四杯后,若非极渴通常不再喝第五杯。

唐朝以前,茶常与米粉或其他佐料同煮,调成粥状始饮用,这也许是因茶过于苦涩的缘
故,而唐人饮茶也喜欢添加葱、姜、橘皮等调味料,如此或许可使茶变得好喝点,但也
因加了佐料,而使茶的真味被侵夺掩盖,无法品嚐茶的真香,因此陆羽并不主张加料调
味﹔至宋朝大致就没这种种习惯了,可能是由于茶不断改良,品质提高,茶味也愈来愈
佳,或是因流行「点茶」之故因此就不须添加佐料了。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