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下的货币

来源:互联网 发布:c语言数据结构有哪些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16:23

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投资和消费几乎完全都有政府控制,这种条件下的货币功能非常有限,缺乏灵活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报酬由国家统一发放,可以是实物形式,也可以是货币形式,在物资产品种类较多的国家,货币形式是主要的。由于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生产任务由国家统一下达,生产成本基本上就集中在劳动者报酬之上,至少需等于劳动者维持家庭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货币价格。对于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产品价格由政府规定,这样只要物资充足,劳动者的个人报酬是完全能够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的。在不考虑外贸时,整个社会需要的货币量与劳动者数量相关,如果采取统一工资标准,则货币需求总量与劳动者数量成简单比例关系;如果采取差额工资制度,则总货币需求量(T)和各工资阶层(Mi)劳动者数量(Wi)成多项式关系, T=W1 * M1 + W2 * M2 + ...。货币功能单一,仅作为支付手段出现,如果存在金融机构,其职能也很简单(把劳动者的剩余财富或将来的物资财富用于现在的政府投资),因为政府都规划好了,社会对金融机构没有更多的职能需求。
计划经济体制能否长期存在,和其他经济形式一样,关键在于其能否促进生产力提高,从而丰富产品种类和数量,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整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如果不能促进生产效率提高(比如由于报酬水平固定导致的劳动者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下降),或者政府不能很好地在社会各部门间调配资源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发展生产,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物资生产水平下降,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可支配物资水平地下降(就如我国早期所经历的那样)。物资资料不足,政府又要兼顾社会安定和所谓个人公平而保持物价稳定,必然造成物资紧张(有钱买不到东西),这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对生活资料进行强制分配(如我国曾经有过的粮票制度),这样强制性的分配制度又将进一步损伤劳动者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相反的,如果政府能够合理调配资源(需要高超的管理技术),合理安排生产,而且采用合理的报酬制度等措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就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积累物资财富。这里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国家管理,计划经济在现在看来是很难完全胜任国家管理的,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即使是强大的精英政府也很难长期合理地实现资源调配和生产协调,且货币制度比较僵硬,缺乏市场经济下的灵活性,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其实是相对现在的情况来说的)。但计划也有优势,中学教材里面说不少了,个人觉得宏观计划,微观市场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遥远的将来计划或许还能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