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使用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网长虹bsc68a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12:20

  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然而,现实中有不少人对疫苗接种仍存在种种疑虑,或者认为预防接种只是小孩子的事,或者担心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每年的4月25日,是我国的“预防接种宣传日”。希望专家们的介绍能让读者朋友正确认识疫苗,更好地利用疫苗保护自己。

  早在宋朝,中国人就通过接种天花患者的脓液(即人痘)来预防天花。该方法于18世纪初期传入欧洲。英国医生金纳发现挤牛奶的女工不会得天花,因为她们感染了牛痘。于是,1796年,金纳医生首先进行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研究。研究证明,只要预先接种牛痘病毒,就可以预防天花。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了。

  春天,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各种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传染性疾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因此,这段时间,是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最佳时间。但是,有关疫苗的种种疑问却影响了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接种疫苗:变相坑钱?

  程先生的孩子1岁半。今年春节刚过,他就收到通知,让带上孩子去接种流脑疫苗,通知写明要“缴费”。

  这天,他拿着好几张类似的通知单到街道办事处投诉,说 “接种疫苗,就是变相坑钱”。街坊中有不少人跟程先生一样,不懂“接种疫苗”的政策,也跟着附和他的意见。有人还提出疑问:“国家不是说接种疫苗是免费的吗?为什么还要收钱呢?”

  其实,对于必须接种的疫苗,我国早已采取免费、强制执行的措施。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和新生儿乙肝疫苗,这5种疫苗都属于国家规定的第一类疫苗,强制性接种,由政府免费提供,不需要个人支付任何费用。接种上述5种疫苗可以预防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7种传染病。

  然而,尽管国家规定第一类疫苗须强制性接种,但由于目前流动儿童多,接种率仍然偏低。

  而第二类疫苗是个人自费、自愿接种的,包括甲肝疫苗、水痘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需要自行承担费用。但在部分地区,比如上海,流脑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也属于强制性、免费接种的疫苗。

  自费疫苗要不要接种

  经过解释,程先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疫苗都要交钱。他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他记得孩子吃的“糖丸”就是没有给钱的,还有孩子接种的卡介苗,也没有给钱。不过,他又感到困惑了,既然流脑疫苗属于自费、自愿接种,那要不要接种呢?

  不少家长都有这种困惑。不接种吧,害怕孩子会因此患上疾病;接种吧,花了钱,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其实,接种疫苗应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和疾病的流行情况而定,并不是接种疫苗的品种越多越好。每个季度初,省、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都会罗列出该季度可能流行的疾病。孩子身体情况适合接种哪种疫苗,家长可带孩子先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咨询后再做决定。

  专家认为,甲肝疫苗、水痘疫苗、流脑疫苗保护期长,建议接种。而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保护期不到一年,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种。比如,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的小孩或老人,又正巧处在流感病毒高发季节,可以考虑接种;2岁以下的幼儿,在轮状病毒肠炎(即秋季腹泻)高发季节,可考虑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的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疫苗:致病还是防病

  2004年1月,刚出生2个月的丁丁(化名),在东莞市某医院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四五天后出现发烧,十余日后两下肢瘫痪。无独有偶,2006年9月,山东一位2个月的宝宝在服用“糖丸”后十余天也出现了四肢瘫痪。事件发生后,曾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不禁要问:“疫苗本来是为了防止疾病,怎么反而会引起疾病呢?”,于是认为“接种疫苗有不良反应,还是不接种的好”。

  一般说来,脊髓灰质炎疫苗很安全。但这两个孩子却因为服用糖丸后,引起了脊髓灰质炎发作并导致肢体瘫痪,这是什么原因呢?

  专家分析,有以下4种可能:

  ① 疫苗制作过程中混进了野生的灰质炎病毒。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疫苗刚刚问世的时候确实发生过,但是按照目前的生产工艺,这种可能性很小。

  ② 疫苗株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发生突变,从而恢复其毒力。但是,按照一般规律,突变的几率是一亿到十亿分之一。

  ③ 免疫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在服用或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不但不能对相应疾病产生保护作用,反而会引发疫苗相关病例(即因接种疫苗引起的相关疾病)。目前我国常用的减毒活疫苗有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

  因此,免疫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家长带儿童接种时应主动向接种医生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对不能确定其免疫状况是否正常的儿童,应暂缓接种。在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及免疫功能检测后,根据结果确定其是否适合接种减毒活疫苗。

  ④在接种前后,孩子已从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或隐性感染患者那里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然,孩子接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但由于抗体的产生需要一段时间,而在抗体发挥作用以前,他就发病了。

  对于最后一点,专家建议,由于隐性感染患者和病毒携带者面广量大,所以婴幼儿最好不要和病毒携带者(包括亲人)直接接触,并且避免到人口嘈杂的公共场所(大卖场、公共汽车)去,以减少感染的可能。

  部分人认为,“接种疫苗是不安全的,能不接种就不接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拿脊髓灰质炎疫苗来说,如果不接种,普通人极容易受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而感染后有1/200~1/1000会发生下肢瘫痪。相反,接种后,尽管也有人发生瘫痪,发生率却在1/10万以下。因此,权衡利弊,还是按照规定程序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较为妥当。

  接种后发热,难道疫苗有问题?

  赵女士的女儿接种卡介苗的第二天,体温升至37.9℃。赵女士一看,急了,别不是这疫苗有问题吧?赶紧带孩子上医院。医生检查后,让她再观察,说“可能是接种疫苗后的正常反应”,不用着急。

  赵女士将信将疑带孩子回去了,也没有采取任何方法处理。第三天下午,孩子的烧还真的就退了。不过,她纳闷了,怎么知道这反应是“正常”,还是“异常”呢?

  一般反应,不用惊慌

  其实,这位医生说的“正常反应”又称为 “一般反应”,是指免疫接种后发生的反应,是由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

  什么是疫苗固有的特性?以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例,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一种“活病毒”疫苗,它固有的特性就是“脊髓灰质炎病毒”。

  虽然经过不断的传代,制成糖丸后,病毒的毒力已大大减少,对人体失去了致病性,但服用以后却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在产生免疫力的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就会出现短暂的生理功能障碍的表现,比如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这是由于疫苗本身或者其中所添加的防腐剂、佐剂等原因所致,一般不超过3~4天就可恢复正常;全身反应:①发热,热度一般不高,但也有少数人可达38.5℃ 以上,一般仅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②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恶心、腹痛、全身不适等,时间往往也不会超过3天。

  这些都是前面提到的“一般反应”,不属于异常反应,不会对机体造成不能恢复的伤害,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接种后注意休息即可。

  异常反应,慎重对待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虽然发生机会较少,但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

  昏厥:是由于被接种者精神过度紧张而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只要让被接种者平卧,注意保暖,喝些热开水(或糖水),很快就会好转。

  无菌性脓疡:注射后2~3天,在注射处出现较大的肿块,2~3周后变硬,此后可自行吸收或液化成脓疡。这是由于疫苗中的吸附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中需要加入氢氧化铝或磷酸铝作为吸附剂)未完全吸收,以及使用前未将疫苗摇匀等原因所致。

  过敏反应: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部组织坏死、血清病,甚至过敏性休克,或出现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主要见于接种含有脑组织的制品,如狂犬病疫苗,偶见于百日咳疫苗)。

  一旦发生上述异常反应,均应去医院进一步处理。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指出,因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接种疫苗只是孩子的事?

  有人认为,接种疫苗只是孩子的事,果真如此吗?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减弱或消失,尤其是在生后6个月到3岁这段时间。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我国一直把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作为所有预防工作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就不需要重视,就不需要接种疫苗。

  其实,传染病对所有人都存在威胁。只要您的体内没有产生过抗体,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因此受感染。曾经有一位刚当母亲的年轻妈妈,听说邻居家的孩子患上了水痘,想看看“什么样”,就去串门。谁知这一串,自己感染上了不说,还把老公和两个月大的女儿也感染上了。所以,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导游等高危群体,都要有预防接种的意识,这才是给自己、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接种疫苗,就保险?

  那么,是不是接种了疫苗,就万无一失了呢?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为了使疫苗安全,生产疫苗所使用的病毒或细菌都被灭活或减毒,没有一种疫苗的保护率是100%,大多数常规使用的疫苗保护率在85%~95%左右。而且由于个体差异,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免疫成功。

  目前,凡是被列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后的保护率多数能达到90%以上。因此,绝大多数儿童只要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大多可获得保护。国家卫生部为了确保儿童免疫接种效果,要求各地进行疫苗免疫成功监测,即通过采集极少量的血液,检测特异性抗体,根据抗体水平判断是否获得了保护。如出现免疫不成功的情况,可补种相应疫苗。但只有少数儿童可能有幸被选为监测对象。

  安全接种,为健康筑一道屏障

  安全的预防接种要做到安全的预防接种,接种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疾病期不应注射疫苗

  发热、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和恢复期、重症慢性疾病的发作期均不能接种疫苗。待身体完全恢复或在慢性疾病的稳定期,视机体健康状况确定是否接种。

  过敏体质者慎用疫苗

  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有明确过敏史,或既往接种某种疫苗有过敏史的人,应禁用同一种疫苗。

  重视不同疫苗的禁忌证

  因不同疫苗的性质或成分有所不同,其疫苗的禁忌证也不同。如: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人(包括有癫痫、癔病、抽搐史或脑炎后遗症等)不能接种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免疫功能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包括白血病、肿瘤、脾切除者、接受异体器官移植及放射治疗者等),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受种者或儿童家长应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主动向接种医生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及免疫史,以助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接种前后要小心

  接种前,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

  接种完毕,应观察15~30分钟,无异常反应后再离开医院。孩子接种疫苗后,避免剧烈活动,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少数儿童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加快消散,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具体疫苗,具体处理

  卡介苗 接种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脊髓灰质炎疫苗 ⑴应用凉开水送服,切不可用热水或其他饮料送服。⑵婴儿服用糖丸前两小时以及服后半小时以内均不可喂母乳。因为母乳中含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也不要喝开水,因为热水会将活疫苗杀死。若在服糖丸半小时内喝了开水,应该再补吃1粒(一次多服1~2粒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可尽管放心)。⑶如果服用糖丸后呕吐,将糖丸吐出,应该立即补服。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当时不能服用,应将糖丸放在冰箱冷藏柜内保存,并在3个月内服用。

  关键词

  疫苗 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类生物制品。

  预防接种 通过注射或者口服等方式,使疫苗进入人体并产生抵御某些病原体的能力,保护身体不得某些疾病。

  测一测您对疫苗的看法,看看您对疫苗有多了解。

  不知道哪些疫苗是免费注射的。

  □是 □不是

  不知道哪些疫苗是必须注射的。

  □是 □不是

  搞不清该给孩子接种哪种疫苗。

  □是 □不是

  接种了疫苗,短期内就是保险的。

  □是 □不是

  疫苗的品种打得越多,越保险。

  □是 □不是

  接种也不安全,能不接种就不接种。

  □是 □不是

  接种疫苗主要是孩子的事,成人没必要。

  □是 □不是

  没必要自己花钱注射疫苗。

  □是 □不是

  只要接种了疫苗,就可终身免疫。

  □是 □不是

  接种疫苗后,若出现发热,高度怀疑疫苗有问题。

  □是 □不是

  如果上述问题,您有4~5个选“是”,那说明您对疫苗并不了解,甚至还有误解。


儿童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及种类

1)通常吃脊髓灰质炎糖丸后40分钟内不能吃热东西。

2)注射百白破疫苗后当天严禁洗澡,24小时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硬痂必须热敷,一天3-5次,坚持到消肿为止。

3)注射乙肝疫苗当天不能洗澡,要注意所有疫苗患急性疾病时暂缓注射。

4)经过某种疫苗接种后,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虚脱、休克、痉挛、脑炎或脑病,重度的过敏反应,则不应给予以后针次的接种或者加强免疫。

5)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例如癫痫或者脑病,不应该给予含有全细胞的百日咳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

6)有免疫缺陷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应接种活的疫苗。

7)儿童在患传染病期间甚至传染病恢复期暂缓接种。

8)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活动性结核及严重的肝脏、肺脏、肾脏等疾病暂缓接种。

9)发热期间暂缓接种。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疫苗有几十种到上百种。最常用的有以下十种。

(一)基础免疫用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全球儿童基础免疫用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
卡介苗: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百白破制剂: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二)乙脑疫苗 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其中灭活乙脑疫苗的接种对象为乙脑流行地区6个月以上到10岁以下儿童,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者,而减毒活疫苗则用于1岁以上儿童。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流行较广,因此目前我国已将此疫苗纳入了计划免疫程序之中,对所有健康儿童均予以接种。

(三)乙肝疫苗 用以预防乙型肝炎。目前我国使用的主要有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和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两种,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乙肝者。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加佐剂吸附后制成。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一种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中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进入酵母菌中,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获取HBsAg亚单位,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这种新一代乙肝疫苗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
由于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国家,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达10%以上,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注射乙肝疫苗是控制该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所以我国近来已开始将此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中,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有条件的健康成人也应尽可能注射该疫苗。

(四)狂犬疫苗 用于狂犬病的预防。狂犬病是致死率达100%的烈性传染病,及时、全程接种疫苗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应用的主要有国产普通浓缩疫苗、国产精制疫苗和法国进口“维尔博”疫苗三种,其中普通疫苗由于副反应过强、反应率较高而面临淘汰,而精制疫苗正逐步在我国得到推广,“维尔博”疫苗则是目前国内质量最好的一种,但价格略高。
与任何可疑动物或狂犬病人有过密切接触史的人,如被动物包括外表健康动物咬伤、抓伤,破损皮肤或粘膜被动物舔过等,都应该尽可能早地接种狂犬疫苗。另外,被动物咬伤机会较大或其他有可能接触到狂犬病毒的人则应提前进行预防接种。

(五)出血热疫苗 用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分为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两种,前者可分别预防家鼠型出血热或野鼠型出血热,后者则对此两型出血热均有预防作用。出血热疫区10-70岁的人都应接种此疫苗。疫区的林业工人、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人员等人员则更应接种。

(六)肺炎疫苗 用于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肺炎等。目前国内应用的均为进口疫苗,其效果十分肯定。法国生产的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优博—23”是最新和高度纯化的多价疫苗,对肺炎球菌性感染的总保护率高达75%以上。应当接种此类疫苗的人有老年人、2岁以上的儿童、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艾滋病感染者以及酗酒和长期吸烟者等。

(七)流脑疫苗 国内目前应用的是用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15周岁的儿童和少年。

(八)甲肝疫苗 用于预防甲型肝炎。将对人无害,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株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后经抽提和纯化溶于含氨基酸的盐平衡溶液,用于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我国生产的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接种后至少可获得4年以上的持续保护。1岁以上的易感者均可接种。

(九)腮腺炎疫苗 用于预防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腮腺炎,即“痄腮”。我国生产的腮腺炎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可用于8个月以上的儿童。另外还有进口“麻风腮”三联疫苗,除可预防腮腺炎外,还可预防麻疹、风疹。

(十)流感疫苗 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目前国内应用的有国产及德国、意大利产流感疫苗、法国进口的“防感灵”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2岁以上所有人群,慢性心、肺、支气管疾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