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猪牵着鼻子的虎——名将王耀武(1)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语12是什么意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22:10

   王耀武(1904年 - 1968年),字佐民,山东人,国民党系的名将。这里的名将,不仅仅是有“名气”,而且是好的名气——既是个好将领。国民党有太多的将领是以“五子登科”留名青史了。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学生,他开始的历程和其他黄埔生差不多,稳步上升,但是也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
    
    王耀武很善于人际关系,又能打仗,因此仕途非常顺利。到1930年9月,他已经作了团长。此时他历任上级,包括何应钦刘峙对他都很有好感。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奉命参加第四次围剿,结果被红军围在宜黄。当时新任旅长柏天民准备撤退,蒋介石也批准了,王耀武却劝说旅长不要撤退。因为红军善于打援,善于野战,与其弃城野战,不如死守。最后32旅守了宜黄24天,土红军多次攻城,连续激战,到底没能拿下宜黄-说起来,红军八路,都是这样,什么都能做,就是没法攻城。一直要到解放军,蒋运输大队长大力接济之后,解放军才有了足够的攻城能力
    
    这一战后,旅长柏天民腿部负重伤,住院期间向前来探望的蒋介石大力推荐王耀武接任旅长。为此蒋介石专门召见了王耀武,询问他为何死守而不撤退。王耀武的“精神原子弹”体系的回答,让蒋介石大为满意。这个回答是“当时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l万人的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满意的蒋介石任命王耀武作了补充一旅的旅长,少将军衔。并专门告诉他,不让他做32旅的旅长,是考虑到这个旅有很多黄埔一二期的人,怕他这个三期带不好。至此,王耀武成为一个独立军事单位的军事长官,并且在蒋介石那里也算上了名单。
    
    1933年10月,王耀武的补充一旅划归俞济时(蒋介石的外甥)指挥,参与对红军的作战。就是从这时起,王耀武和自己的亲密上级俞济时碰上了头。以后王耀武就跟着俞济时这条线往上爬。值得一提的是,俞济时在蒋介石内部并不是一个什么系统,因此王耀武安身立命的本钱,不是派系,而是战斗力。
    
    1934年,王耀武开始展露锋芒,刀锋所指,还不是日本人,而是红军的方志敏、寻淮洲部。当时方志敏和寻淮洲会师后,国民党立即开始围追堵截。12月23日夜,红军在谭家桥公路两侧设伏,他们伏击的对象就是王耀武。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前卫团十分谨慎,上午10点左右搜索到寻淮洲阵地前,寻淮洲当即发起攻击(这是红军战后总结指出的失利原因,即寻淮洲部过早出击)。在当时的大部分情况下,红军一旦冲锋,国民党军的常规动作就是溃退。但是王耀武部不是如此,他的人马迅速缩回,而没有溃散。同时开始了迂回,占据了630高地,红军两个师协同不力,而国民党军在王耀武指挥下从两师结合部突破,将红军各部击溃。最后两军恶战630高地,红军仰攻630阵地,非常不利,战斗最后以红军主动撤退而结束。
    
    此战寻淮洲身先士卒冲锋,令王耀武感叹不已,连称“虎将”。但是这不一定是个好事:寻淮洲战斗负重伤,转移中牺牲。此外,红军和国民党都损失了300人,红军8名师以上干部负伤,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
    
    看红军早期历史,寻淮洲战死一事总会提及一笔。这是一个得到***赞许的,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师长。假以时日,封将不成问题。但是在谭家桥,红军两个师,方志敏寻淮洲两员大将,面对王耀武的一个旅,一战而败,寻淮洲战死。
    
    谭家桥之战,用方志敏的话说就是决定抗日先遣队能否在皖南站住脚的决定性一战。此战失利,还折损了一个师长,方志敏部的境遇更加恶化。方志敏部遭到国民党重重尾追,日益艰难。1935年1月,方志敏部开始退回赣东北,又在怀玉山地区被围,最后全军尽墨。1月29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被捕,8月6日于南京就义。
    
    整个方志敏部,能逃出生天的,只有粟裕带的少数残部。这算是王耀武和粟裕第一次交手,王耀武大胜,不久升任五十一师师长。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内忧,各方有各方的看法,共产党觉得国民党是内忧,国民党也觉得共产党是内忧。各个军阀派系互相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不过外患问题,大家倒是比较一致:日本人。日本人也很快用行动迫使中国人团结起来对付它。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国民政府开始反击,抗日战争就此爆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从民国开始,有四次重大洗牌。第一次洗牌是北伐,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北洋军体系基本出局;第二次是中原大战,蒋系开始奠定自己的独大的地位;第三次洗牌就是抗日战争,全国所有的军队,都必须经受日本军队的检验。这次存活下来的,只剩下国共两系;最后一次洗牌,就是解放战争,国共两系最终决定,谁主神州沉浮。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丢失了大半国土,敌我损失比例早期为1:10,中后期也要保持在1:3。极端的战例如中条山之战,高达1:30。但是,正所谓疾风知劲草,强悍的军队和名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崭露头角的。王耀武的赫赫威名,就是抗日战争中取得的。
    
    自古以来,你可以搭顺风车封侯拜相,但是搭顺风车名垂青史,那是不可能的。
    
    王耀武首先是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上海这个到处是租界的城市,中日两军都有些束手束脚,又都有意向世界作一些宣示,因此战斗特别激烈。中日双方投入近百万人马(中国70万人马,日本投入28万人马),40万中国军人死伤,日本军死伤4万(注意:10:1)。战役最终以中国失败告终,但是日本人的速胜计划也完全破产,因此不得不和中国进行长期较量。
    
    这个时候的王耀武,还不是大明星,但是小明星自有小明星的打法。他这个时候已经是五十一师的师长,奉命守罗店。这个地方很不好,因为处于日本人的舰炮射击范围内,遭受的压力很大。但是王耀武打得有声有色:白天你打我,那么对不起,晚上我要捞回来!夜袭!结果击毙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受到总部通报表扬,上海数家报纸如《申报》、《大公报》等均报道了五十一师战绩,还在头版刊登了王耀武的照片,王耀武这番风头可算大了。
    
    罗店最后成为日本人嘴里的“血肉磨坊”,而磨坊的大股东之一,不客气就是这位王耀武。
    
    赶赴淞沪战场前,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合编,国民党系第一王牌74军(后来的74师)就此诞生。第一任军长,就是王耀武的生死之交,铁杆老上级俞济时。而此时王耀武的一个小弟(营长)就是杀妻入狱刚刚放出来的张灵甫。也正是这个张灵甫,日后在孟良崮让74军遭到了灭顶之灾。还是他,直到现在还因为死忠光头和长得帅,被人拿出来不断说事,号称抗日名将。不过我们很快可以看到,和王耀武比起来,他这个抗日名将,分量是很不一样的。
    
    淞沪会战后,国民党军的老毛病犯了,撤退成溃退,一直退到了南京。然后蒋介石的毛病也犯了,死活要守无法固守的南京。最后南京也还是只打了6天,中国人算抗日的会战都不算它。但是南京保卫战,却差点让王耀武和他的五十一师彻底下课。因为当时王耀武负责殿后,维持秩序,而军队撤离完全混乱,根本就是溃散。王耀武带着残部走到江边,已经没船过江了。
    
    好在他的上司是俞济时,真是济时!这个时候一个人冒出来,说他是俞济时的副官,奉命带了一个小火轮,一次能载300人,在这里等王耀武。最后,王耀武从南京带出去4000人马,损失过半,不久即调至湖北沙市休整,补充兵员。
    
    台儿庄会战后,日本人为“报复”,同时试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而中国政府方面盲目乐观,也集结主力在徐州,准备决战。结果日本人进行大迂回,意图一口鲸吞中国军队主力50万人。日本军14师团也就是土肥原师团杀入兰封,中国军队则反包围,试图吞掉这个师团。这个会战,74军参加了,但是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此战中国军队十余师团吞不下土肥原师团,反而差点被日本人合围,被蒋介石称为“千古笑柄”。
    
    但是接下来,就是74军的成名之战:万家岭战役(1938年7月)。此战役应该算武汉会战的前奏或者组成之一,日本人试图逼近武汉,结果又一次自大,把106师团送进了包围圈。但是日本人的战斗力和装备都强于中国军队,因此为了解救这个106使团,避免它成为第一个在中国战场被全歼的师团,日本人也下了血本。
    
    在其中,74军先是以58师对抗106师团攻击(这个不是王耀武的战功,因为师长是冯圣法),全师打到只剩下500人,师长向军长俞济时求救,军长手里也没人了,最后给自己留下一个班,把最后一个营派了上去。这个营上去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冲入阵地,当即肉搏,再把日本人赶出去!
    
    被日本人打了,那就得打回来。反击的时候,主攻也还是74军,这就是王耀武的51师了。第一天攻击,就让日本人伤亡高达4000,拿下了长岭。日本人残部近千人死守张古山。这个山山势很险,中国军队屡攻不下。
    
    要说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关系,和陈毅粟裕的关系还真类似。陈毅和粟裕的关系,就是粟裕你管打仗,其他的事,什么和上级扯皮和下级扯皮,说道理或者不说道理,背黑锅或者被上级训,陈毅都干了;俞济时也这样。张古山打不下来?他告诉王耀武:“张古山我不管了!反正两天后,我要上张古山向薛岳(战役指挥官)报告战况!”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