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姚新生 提取百草有效物 推动中药国际化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福利群怎么赚钱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17:12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9/02/02/NS0902020003.htm

 

 他长期致力于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份及其应用开发研究,是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他先后从薤白、人参、荜解、银杏叶等多种中药中分离、鉴定出1,200余种化合物,发表文章300多篇,SCI(世界著名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159篇;申请各种专利50余项,成功研制开发新药4个。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他的一生都在为中药研究作出奉献。为了自身热爱的学术,47岁的姚新生留学日本,攻读博士。同样为了学术,他力辞沈阳药科大学校长职务,以68岁高龄赴深圳「创业」。当他发现深圳研究环境不佳,又毅然离深赴穗,继续科研。

首次见到姚新生院士是在2008年10月,当时珠海举办第三届「成长型药业论坛」,姚新生院士作为应邀专家,出席论坛并作专题报告。记者眼前的姚新生院士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对谈时思维缜密、言语清晰、精力非常充沛,很难相信是已届74岁高龄的人。

留学日本 2年攻博创历史

 姚新生1934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12月,16岁的姚新生参军到沈阳,在东北药学院(今沈阳药科大学)军药23期军药学员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从事中药学及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科研工作。此后,这门研究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就成为姚新生毕生的专业。

 1978年,44岁的姚新生晋升讲师,并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学习日语。1981年6月,47岁的姚新生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留学。留学期间,在三川潮教授指导下,他首次采用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抑制活性筛选体系,分离追踪中药软紫草中的抗炎活性成份,获得了Arnebinol、Arnebinone及Arnebifuranone等微量抗炎活性成份,研究成果申请了2项日本专利。

 留日期间,姚院士并不把自己局限在实验室里,他广交学术朋友,积极推进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2年时间里与许多日本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为日后选送学生及教师到国外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983年,姚新生顺利通过基础考试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东京大学建校百年来在2年时间内获取药学博士学位的首位外国人。当年6月,姚新生谢绝日本卫材等公司的盛情邀请,带着复兴中药的理想返回中国。

难舍学术 两辞沈药大校长

 「从学习到工作,我一共在沈阳药科大学呆了58年。」说起母校,姚新生十分动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1987年,53岁的姚新生提拔为教授,1989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此期间,姚新生曾经先后担任沈阳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和改革后的沈阳药科大学校长职务,但终因难舍学术,2次请辞。

 1996年,本当退休的姚新生难却学校盛情,再次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当时很多人希望我为母校出力,我对母校的感情又很深,就同意了。」姚新生担任校长期间,正逢国家高校改革,期间工作繁杂且艰辛。「许多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都没精力、没时间去做。」姚新生最终在2000年辞去了校长职务。

 姚新生不仅治学严谨、踏实认真,同时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名师。1983年留学归国时,他就利用自己带回来的当时沈阳药学院的第一台计算机和一套日语学习教材,开设计算机学习班及日语学习班,学员包括学生和在校教师。

桃李满门 作育65位博硕士

 1983年至今,姚新生先后推荐70多位学生、教师出国留学,用国外的资金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科研人才。他们大多已站在国内科研教学第一线,成为学科带头人。现任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的粟原博博士曾在日本从事过多年研究工作,听说姚新生在暨大创办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后,粟原博不仅辞去日本的工作,还从日本带回3集装箱的仪器设备加盟。

 迄今为止,姚新生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培养出48位博士、10位硕士,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1人获得2000年百名优秀博士称号,5名已获得教授、博士生导师称号。

叹深圳「急功近利」 「现代神农」迁羊城

 作为学者,姚新生醉心学术,勤于治学,精于所学。2002年,深圳市成立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当时已68岁的姚新生出任中心主任,带来首批研究生从事科研。但3年后,姚新生最终选择离开深圳,并致信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指深圳在药物科研上太急功近利,学术氛围有待加强。

鹏城受「慢待」 住农房吃大排档

 据姚新生回忆,深圳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筹建于2001年。当时,沈阳药科大学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同出资创建,该研究中心注册资金2,000万元(人民币,下同),其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出资1,000万元,沈阳药科大学以无形资产(5项专利)作价1,000万元投入。

 2001年8月,姚新生与同事王乃利、赵凤光来到深圳筹建研究中心,并从沈阳药科大学带来首批研究生。经过半年左右的筹备,2002年3月,研究中心与下属的重点实验室同时开张。《深圳特区科技》当时还在封面上,以「68岁院士深圳创业」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但一段时间后,姚新生很快发现深圳的科研氛围不行。「深圳依靠『三来一补』发展经济,善打快拳,经济发展很快。但创新药物研究难度高,风险大,投入多,周期长,很难一蹴而就。」据他回忆,研究中心成立后,深圳方面先后投入了700万元,此后再没有投入,却要求研究中心尽快出成果。

 此外,当时的深圳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和人的因素。姚新生的研究队伍在深圳的待遇也并不好。「在深圳时,做药物研究的老师和学生,住的是『农民房』,吃的是『大牌档』,生活艰苦。这说明他们不了解,做科研,『人』才是关键。」

致函深圳书记 吁改善科研氛围

 2005年秋天,姚新生带领他的研究生队伍离开了深圳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离开前,他曾给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鸿忠写信。信中他毫不讳言指出,深圳太急功近利,应该更重视科研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姚新生离开深圳时,共为研究中心留下21项专利,其中8项已经授权。

 2005年,姚新生往广州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继续科研,一直至今。据了解,姚新生离开深圳来到暨大工作后,深圳组织部还曾派员去暨南大学邀请他再回深圳。采访中,姚新生仍对未能在深圳继续科研感到由衷的惋惜。「深圳地理位置极好,依托香港,本来可以在药物科研上大有作为。」

量化中医药机理 从经验 到精密

 作为一名中药学者,姚新生热爱中药研究,认为发展中医、中药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临床疗效为标准;中药亦应「与时俱进」,并达到作为药物必须具备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为此,他主张坚持采用科学方法,揭示中药的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阐明中药的科学内涵,逐步实行标准化,这是推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前提。

 面对有些人对中医、中药的怀疑,姚新生对中医药发展却非常乐观。「我认为,否定中医、中药的人只是极少数,极大多数人是希望我们的中医药能够『与时俱进』。」姚新生称,应该提倡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药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继承与创新结合,否定不合理的内容。「中药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科学层面,必须用现代医学标准,进行双盲对照、多进行中心临床试验,进行临床疗效的重新确认。」

 姚新生不仅积极倡导,也以实际行动促进中药走向国际。他主持开展的「供高通量筛选用国家中药分离馏分样品资源库」的建设,首批100种中药分离馏分样品的制备工作,已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课题。当前,已完成100种中药材的分离工作,获得分离馏分样品6,000余个。在活性筛选基础上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及创新药物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