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发布助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7:25

一、3D图形加速技术——Intel Larrabee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在过去的10年里,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的发展都遵循着一条固定的道路。进入DirectX 10时代,统一渲染架构的引入让GPU在获得强大的可编程能力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晶体管数量代价。在许多高端电脑内部,显卡已经代替了CPU成为最大功耗硬件。与此同时,顶级显卡的售价也由曾经的2000元迅速拉升到了5000多元。更快,更高功耗,更复杂,难道就是显卡的唯一出路?
  为此,一直希望重返高端独立显卡领域的英特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Larrabee。作为一款划时代的图形核心,Larrabee有着与当今GPU截然不同的架构。第一代的Larrabee GPU将会有24~32个核心并配有大容量的缓存,由于每个核心都运用了同步多线程处理技术,所以在同一时间Larrabee可以并行处理64条线程。Larrabee采用了顺序执行的处理方法,这样GPU虽然效率不高,但却可以轻易实现2GHz以上的核心频率。在编程灵活性方面,由于Larrabee的体系结构和CPU极为接近,因此厂商不仅可以让显卡轻松实现DirectX 10支持,更能让Larrabee实现前所未有的光线追踪或辐射度技术,彻底颠覆整个图形市场。

 

Larrabee技术结构图

  微软DirectX的每次升级都将会带来图形效果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DirectX 10以后要进步提升图形效果,传统的渲染方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只有通过全局照明算法才能让虚拟世界更进一步。在许多成熟的3D制作软件,如3ds max、Maya中全局照明渲染器已经成为人们输出作品的首选。可惜的是,全局照明中无论是光线追踪还是辐射度算法都无法通过当今显卡硬件加速实现,如果Larrabee能够提供对全局照明算法的硬件加速,那整个3D世界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知道绝大部分好莱坞大片的3D效果都是采用全局照明算法实现, Larrabee将会再度模糊真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
二、未来外部周边连接技术——USB 3.0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你是否觉得用USB 2.0接口来传输数字内容越来越慢?其实并不是USB 2.0接口的传输率有所降低,而是我们所接触到的数字内容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日后应用需求,以英特尔、惠普、NEC、NXP(原飞利浦半导体)、微软和德州仪器为首的业界巨头于2007年9月宣布成立USB 3.0推广集团,并确认在2008年1月推出USB 3.0标准规范。
  根据USB 3.0推广集团的说法,新的USB 3.0具有最少5Gb/s的传输率,是现有USB 2.0接口的10倍,与此同时,USB 3.0设备还和控制器还能够向下兼容现有的USB 2.0设备。USB 3.0规范支持光和铜两种接口介质,线缆长度和传输速度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除了传输率大幅提升之外,USB 3.0对电源管理和虚拟化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完善,USB 3.0设备不仅具有更高的传输率,还有着更低的功耗和虚拟化特性,让用户的应用体验可以大幅提升。根据USB 3.0推广集团的预测,采用新标准的设备将会在2009年大量问世。USB 3.0更有可能和Wireless USB一道统治PC周边连接。
  在兼容现有USB接口和线缆情况下,USB 3.0创新的加入了新的引脚以实现高达5Gb/s的传输率和对光纤传输的支持。在IT业动辄改朝换代的今天,USB 3.0向下兼容的创新让人称道。
三、双显卡并行技术——NVIDIA Hybrid SLI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许多人抱怨笔记本电脑集成显卡的性能太差,又有另外一些人抱怨笔记本独立显卡太耗电,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索尼在旗下的SZ笔记本中引入了双显卡切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开关在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之中选择。可惜的是,这样的选择不仅需要重启系统,还无法实现两片显卡的并行加速。为了在性能和功耗之间获得更好的平衡,NVIDIA将推出被称作Hybrid SLI(混合SLI)的技术。
  PC在采用Hybrid SLI之后,整合图形核心将能够和独立显卡组建SLI系统,分工协同完成图形处理工作,除了可提供最高的图形性能外,更能进一部节省电力。在一般2D应用下,例如查看电子邮件、浏览网页、文档处理及观看高清影片时独立显卡将会被关闭,而完全由整合核心完成这些工作。当系统进入3D模式时,通过Hybrid SLI监控可以实时开启GPU核心,而无需系统重新启动,整合图形核心将会协助运算或作为物理运算单元,以进一步提升整体图形性能。
  在这样的技术帮助下,未来笔记本电脑就不必为选择整合还是独立显卡而头痛。对于台式机来说,Hybrid SLI也将会进一步降低日常工作时的功耗。没有复杂的原理和惊人的成本,Hybrid SLi技术通过简单的架构轻易解决了困扰许多人的功耗与速度的矛盾。
四、超高带宽通信技术——Intel光子集成电路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运用激光技术和光纤可以获得铜缆无法比拟的传输速度。但是以往要实现光纤传输,用户需要具有光纤发送调制和接收器,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惊人,体积庞大,难以实现全面的量产。一直以来业界都在寻找方法,希望能把激光和半导体技术融合在一起,把激光发送和接收功能融合在一个芯片内。2007年7月,Intel宣布在硅光子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最新研制成功的激光调节器可以提供40Gbps的超高带宽。

 

Intel光子集成电路

  对于光学通信和未来的光学互联来说,光子集成电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解决方案,其中的一个关键部件就是高速的硅光学调节器,主要用途是在光束上编码数据。目前的商用光学调节器每秒只能编码10Gb数据,而且需要铌酸锂、III-V化合物半导体等特殊材料,而Intel则选择了成本低廉、制造工艺成熟的硅作为搭载平台,速度也从2004年的1Gbps不断提升,如今终于达到了40Gbps的高度。
  作为业界首个实现激光和硅片混合的集成电路,Intel该技术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凭借激光的极高带宽和速度,未来芯片内部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激光进行互联,彻底避免其他连接方式所发生的串扰等问题。根据Intel的计划,未来将会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达25个光子收发器件,从而实现TB级别的传输率。除此以外,Intel也表示该技术将会在10年内实现大规模商用。
五、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UWB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在过去的几年间,USB接口几乎成为PC和外设连接的唯一标准。而蓝牙、IEEE1394也垄断了各自的目标领域。现在随着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的诞生,未来USB、IEEE1394接口都将彻底无线,超宽带蓝牙还将具有惊人的传输率。

 

 

UWB技术结构图

  作为无线USB、IEEE1394和加强版蓝牙的基石,超宽带技术一诞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常见的通信方式使用连续的载波不同,UWB采用极短的脉冲信号来传送信息。通常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皮秒(ps)到几纳秒(ns)的时间。这些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GHz,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Mbps。在高速通信的同时,UWB设备的发射功率却很小,仅仅是现有设备的几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非UWB接收机来说近似于噪声,因此从理论上讲,UWB可以与现有无线电设备共享带宽。现阶段UWB技术已经可以在3米范围内提供高达480Mbps的传输率——如此惊人的速度即便是802.11n也自叹不如。
  在IEEE就UWB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业界领导厂商形成了两大派系,其中一方是以英特尔与德州仪器为首支持的WiMedia标准,一方是以摩托罗位为首的DS-UWB标准。在UWB技术的实现方式上,前者采用多频带方式,后者为单频带方式。目前,这两个阵营均表示将单独推动各自的技术。换句话说,两大标准将会在市场上一决高下。
  在商品化步伐方面,WiMedia将会首先以Wireless USB接口探路,在2007年Thinkpad T61p等笔记本电脑已经提供了Wireless USB支持,相应地,Wireless USB芯片解决方案的价格也有了巨大的下降。根据Intel等厂商的计划在2008年问世的高端电脑将会率先配备基于UWB技术的无线USB接口,而无线USB Hub的价格也会在千元左右。到了2009年无线USB技术会开始他的普及化之路,并且实现IEEE1394等接口的无线化。毫无疑问,在创新的超宽带技术助力下,一场剪掉PC周边线缆的革命正在悄悄展开。
六、电池充电新技术——无线充电技术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你是不是经常为忘记给手机充电而苦恼?或者为插线板上繁杂的线路不知所措呢?又或者为笔记本太短的续航时间感到不满?虽然电池给人带来了在移动方面的极大方便,但是电池的使用却并不让我们舒心。频繁的充电和容量上的限制在生活中造成了不少麻烦。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烦恼将不复存在——在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一种全新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变得切实可行,它的出现将彻底解决烦人的“电池问题”。
  事实上,无线充电的想法早在19世纪30年代便出现了。不过,由于最早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存在较大的缺陷,加上当时对无线供电的需求并不大,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手机、MP3、笔记本等设备越来越多,无线充电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而令人兴奋的是,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在距电源两米以外的地方点亮了一盏60瓦的灯泡。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电线就能给像笔记本这样的设备提供供电支持。与效率低并且具有危险性的传统传输方式不同,这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采用了电磁共振的原理来进行能量的传递。在点亮灯泡的实验中,位于发射端的铜质线圈在通电后会以10MHz的频率振动,不过它并不会向外发射电磁波,而是在它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非辐射磁场,通过这个非辐射磁场就可以协调玌位于接收端的线圈进行能量传输。由于是非辐射的磁场,因此除了被接收端吸收的部分能量以外,其余的能量都返回到发射线圈中。这样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还避免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手机无线充电

  据研发人员声称,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改进技术,这种新型的无线充电技术将能够将效率提高到70~80%左右,并且在未来3~5年内实现为笔记本、手机等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有可能被应用到电动汽车、太空电站等应用当中,到那个时候人们将有可能完全摆脱电线的束缚。
七、超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全息存储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趁HD DVD和蓝光光盘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时,下一代光盘存储技术已经崭露头角——被称作全息存储的技术让光盘的容量轻松突破1TB,把蓝光等竞争者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全息存储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用激光干涉原理将图文等信息记录在感光介质上的大容量信息存储技术。全息存储技术是通过将缩微胶片上的影像转变为光信息,然后制出存储密度更大的全息图的方法实现的。与缩微影像不同,全息图是由干涉条纹组成的影像。该条纹影像记录了入射光线(物光)的全部信息--振幅和相位,故称全息图。在阅读还原时,需在激光的照射下,利用条纹影像的衍射原理使其再现。

 

全息光存储

  与目前的存储技术相比,全息存储在容量、速度和可靠性方面都极具发展潜力。由于全息存储器是以页作为读写单位,不同页面的数据可以同时并行读写,理论其存储速度将相当迅速。业界普遍估计,未来全息存储可以实现1GB/s的传输速度,以及小于1毫秒的随机访问时间!
  使用全息存储技术后,一块方糖大小的立方体就能存储高达1TB的数据,这么高的容量并不是空穴来风。由于一个晶体有无数个面,我们只要改变激光束的入射角度,就可以在一块晶体中存储数量惊人的数据。打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全息存储器看成像书本一样,这也是其用小体积实现大容量的原理所在,理论上全息存储可以轻松突破1TB的存储密度!
  与传统硬盘不一样,全息存储器不需要任何移动部件,数据读写操作为非接触式,使用寿命、数据可靠性、安全性都达到理想的状况。全息存储几乎可以永久保存数据,在切断电能供应的条件下,数据可在感光介质中保存数百年之久,这一点也远优于硬盘。如果说蓝光只是对原有光盘的改良,那全息存储对现有光盘系统将会是彻底的颠覆。
八、在线互动进化技术——Adobe AIR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最主要的通道,并且随着网络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应用内容的不断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它。针对这块越来越热的市场,许多新兴技术开始在Web应用程序中下功夫。它们致力于以更优秀的核心、更高级的功能以及更友好的用户界面等方式来改进Web上的信息传递、存储性能以及Web应用的易操作性和美观性。在传统的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Web架构中,服务器担当了最主要的角色。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Web应用程序都是把要处理的大量数据丢给服务器来进行处理,而它们只负责在客户机端(一般就是普通用户使用的PC机)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转换后呈现给用户。
  针对这种情况,新兴的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富互联网应用系统)技术开始逐步壮大起来。而Adobe公司开发的Adobe AIR(Adobe Integrated Runtime)技术正是在RIA领域内的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它允许用户利用现有的Web开发技术(Flash /Flex/HTML/JavaScript/CSS/Ajax),建立并配置跨平台甚至跨操作系统的桌面RIA应用。
  Adobe AIR与传统的网络应用形式主要有三大优势:第一,Adobe AIR技术可以实现类似桌面应用程序的本地运行模式,只需要偶尔连接网络就能够保证正常运行,而不像传统的Web应用那样对网络有很大的依赖性;第二,与传统的客户端相比,它通过使用类似JAVA技术的方法,通过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安装虚拟机实现跨平台运行;第三,开发环境完全基于现有的Web技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不需要从头学习某项技术,降低了开放门槛。
  Adobe AIR技术一经披露便被媒体誉为 “2007 年最值得关注的技术之一”,也由此体现除了其实力的所在。根据其在技术上的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必将在未来的网络应用中会有广泛的应用。
九、充电电池改良技术——快速充电技术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燃料电池太遥远,锂电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电子设备的首要电源。随着电池容量越做越大,动辄十几个小时的充电时间实在让人痛苦。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充电等待,业界巨头们在燃料电池之外开辟了一条快速充电的捷径。
  和燃料电池革命性的变化不同,快速充电技术采用了渐进式的技术革新。厂商分别对电池充电器和锂电池、镍氢电池的化学配方进行改良,让它们的充电时间能大幅缩短。在充电器改进方面,领先的充电器厂商开发出了脉冲充电法,所谓的脉冲充电法就是根据镍氢电池的特性在充电时根据一定的周期加入放电动作,以此来降低电池内部压力和温度,从而大幅提升充电电流,缩短充电时间。镍氢充电电池的领导者三洋已经大规模量产了能在15分钟内完成充电的2000MAH镍氢电池。至于锂电池,厂商更多的是通过改进其配方以实现快速充电。东芝新开发的电池在一分钟以内就可以充电到全部容量的80%,比一般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大约快60倍。该电池以钴材料作阳极,以非碳性材料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碳材料作为阴极,但东芝仍称它为锂离子电池,因为电荷运动依赖于锂离子。NEC在随后也推出了30秒快速充电电池(有机游离基电池),该电池使用特殊树脂储存电能,已经试制了长2厘米的正方形大小、厚4毫米及名片大小、厚5毫米两种类型。
  在产品化步伐方面,各种快速充电技术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在2007年6月联想就宣布在Thinkpad中导入快速充电技术,该技术主要采用了改进后的金属锂电池,能在5分钟内充电到25%的状态。戴尔也同时在新的Latitdute系列笔记本电脑中导入被称作Express Charge的快速充电技术,通过该技术,只要1小时就能完成笔记本电脑电池的充电。
  2007年虽然锂电池安全性风波余震依在,但随着锂电池、镍氢电池配方的改良,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安全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08年我们有机会看到电池容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充电时间却在逐步缩短,一个充电无需等待的时代已经到来。
十、局域网连接新技术——万兆以太网
  实用指数:★★★
  前景指数:★★★★
  以太网是当前我们在构建局域网中最常用到的一种网络类型,它在当前的局域网范围市场内的占用率超过了90%,成为事实上的局域网标准。不过,由于以太网存在带宽不高以及传输距离短的缺陷,使得它在城域网,特别是汇聚层以及骨干层方面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万兆以太网技术正是针对以太网的这两项缺陷而设计,它的出现将使得以太网在城域网骨干/汇聚层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万兆以太网在2002年7月正式通过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认证,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标准。与现有千兆以太网类似,万兆以太网仍然采用的是以太网帧结构的模式,不过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或波分利用来达到10Gb/s的传输速度。因此,就其本质而言,万兆以太网仍然是以太网的一种类型。万兆以太网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子标准,其中10GBASE-SR/SW传输距离按照波长的不同可以达到2米到300米;10GBASE-LR/LW传输距离则为2米到10公里;10GBASE-ER/EW传输距离为2米到40公里,因此完全可以满足城域网在传输距离上的要求。
  由于设计之初就是针对城域网骨干网络的需求而设计,因此万兆以太网在城域网应用当中显得特点合适,它最长40公里的传输距离配合10Gb/s的传输带宽,足以满足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城市城域网覆盖的要求。并且,由于以太网在成本控制以及技术上的一些优势,使得其在城域网骨干层中的应用将能达到提高网络的性价比并简化网络的目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校园网、城域网以及企业网等网络应用中,万兆以太网将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十一、快速闪存存储技术——固态硬盘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我们当今使用的温彻斯特硬盘自诞生以来内部的结构就没有太多的变化。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我们所用的硬盘容量已超过1TB,但容易损坏、寻道速度慢仍然是传统硬盘不可逾越的障碍。更讽刺的是,硬盘已经成为我们机箱内部唯一一个存在机械运动的部件。到了2007年,闪存芯片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硬盘替代者浮出水面——由闪存芯片组成的固态硬盘不仅具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寻道时间,还可以像优盘那样可以轻松抵御震动和冲击。
  其实所谓的固态硬盘就是一个Serial ATA(串行ATA)控制器加上大容量闪存芯片组合而成,而固态硬盘的体积也和普通硬盘一样分为3.5和2.5英寸等多个版本,由于采用的接口相同,所以当今电脑无需任何改动就可以直接换用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

  相对于传统机械硬盘,高端的固态硬盘已经可以实现超过100MB/s的持续读取、写入速度。在市场上32GB的固态硬盘售价在2000多元人民币左右,随着闪存芯片价格的不断下跌,固态硬盘的售价将会持续走低,而获得用户的青睐。从技术角度来说,固态硬盘并没有任何惊人的突破,但就是这样从闪存盘转变而来的体系结构,让我们成功摆脱了硬盘的吵闹和脆弱。
十二、内存带宽增强技术——3通道内存控制器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在处理器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制约PC机整体性能发展的不仅仅是硬盘!实际上,内存带宽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然而,由于内存在频率上的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改善内存的性能成为厂商的重点研究的方向。根据英特尔最新的消息,在其下一代全新的Nehalem构架上,不仅会集成图形处理核心,而且届时还会将内存控制器整合其中,并且该内存控制器将能够支持“3通道”内存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存性能。
  英特尔创新的3通道内存技术能够支持最高DDR3-1600的内存规格,如果按照与双通道内存类似的算法,那么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公式得到3通道内存的传输带宽:800×2×(64/8)×2=38400MB/s= 38.4GB/s(DDR3-1600内存实际运行频率为800MHz)!与之相比,当前双通道DDR-400内存和双通道DDR2-800内存的带宽分别只有6.4GB/s和20GB/s左右。单从数据上我们看到,全新的3通道内存规格所到达的带宽将分别是这两者的6倍和2倍之多。因此,三通道内存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将能够为全新构架的Nehalem处理器提供更高的性能保障。
  回顾此前双通道技术对PC技术的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英特尔推出的3通道技术也将会对未来的PC技术带来深刻的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AMD也将开发类似的技术来提高内存的带宽,从而提高处理器以及PC机的整体性能。
十三、顺序执行运算技术——IBM Power6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纵观当今处理器领域,各厂商已经放弃主频竞争而转向多核心的时候,IBM却反其道而行之——最新发布的Power 6处理器并没有像英特尔或AMD那样增加核心的数目,而是将主频从Power5处理器的2.2GHz提高到了4.7GHz!不仅如此,IBM还一反常规,率先将这种新型的Power 6处理器应用于IBM P系列服务器中而没有像往常那样将其应用于IBM i系列之中。究竟这种反常是IBM扩张市场的新起点,还是IBM的一种“风险”投资呢?
  事实上,在多核化这条路上,IBM比其他厂商都走得更快。早在2001年,IBM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双核处理器——Power4。但是,为什么IBM在最新的Power 6中仍然沿用双核心架构,但将主频提高到Power5两倍多呢?一般情况来说,主频的提升必将带来更严重的散热以及功耗问题,这也是当前英特尔和AMD放弃走高频路而转向多核心化的一大重要原因。不过,IBM显然对自己的实力更有自信。通过在功耗控制方面的独特技术以及采用65纳米绝缘硅(SOI)材质和10层金属互联工艺,IBM不仅能够将Power6的主频提升到4.7GHz,使其成为目前业界频率最高的处理器,而且还能在保持功耗不变!Power6的性能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样的提升不仅仅是由频率所引发的。更大的带宽,更先进的指令操作以及双核与单核同时双线程的设计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带宽而言,Power 6的带宽就达到了300GB/s,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这样的性能能够在大约1分钟内将整个iTunes目录下载完毕!首先采用Power6的IBM P570服务器也真正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处理能力,据悉,P570在一系列业务和技术应用性能基准测试中创造成了25项测试纪录,其中有多项测试成绩都是目前其他同类产品中最好性能的两倍以上!

 

IBM Power6

  相信凭借Power6强大的处理性能和独特的市场营销策略,IBM必然会在服务器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而Power6的下一代产品是否还会走高频的路线呢?据了解,在IBM实验室当中,Power6的主频已经可以达到6~7GHz,所以在主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然,IBM也不会放弃多核化的进程,保证处理器领先的性能才能保持和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
十四、触摸屏增强技术——多点触摸系统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2007年苹果iPhone的发布让全世界为之疯狂,iPhone除了杰出的工业设计和功能配备之外,更有一个独门秘籍——多点触摸技术。依靠这一技术,整个iPhone几乎就是一个硕大的显示屏,而不像以往手机那样密布按键。尽管在此之前微软以及Palm等厂商推出的手机都采用触摸屏设计,但是这些触摸屏全都是单点设计,不但灵敏度较低,还无法在同一时间内识别多个触点。
  以往的触摸屏基于电容式、电阻式和表面声波(SAW)等技术。这些触摸屏感应技术需在表面触发,因此在触摸屏寿命期间内更容易损坏。电容感应器阵列经常会偏移,需要定期校正,因此维护成本较高。采用电阻触摸技术的触摸屏容易被尖锐物体破坏,例如笔或信用卡的边角。更要命的是,这些产品仅能在同一时间相应一个位置触摸。
  在全新的电容投射式(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PCT)触摸屏上,实现多点触摸会变得相当容易。电容式触控屏是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内表面和夹层各涂有一层ITO(镀膜导电玻璃),最外层是一薄层矽土玻璃保护层, ITO涂层作为工作面,四个角上引出四个电极,内层ITO为屏蔽层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当手指触摸在金属层上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和触控屏表面形成以一个耦合电容,对于高频电流来说,电容是直接导体,于是手指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触控屏四角上的电极中流出,并且流经这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通过对这四个电流比例的精确计算,得出触摸点的位置信息。
  在触摸屏结构方面,将超细微感应线阵列嵌入多层压屏幕中,在前方采用面板保护,从而保护感应介质不受意外或恶意破坏。据介绍,采用此技术的触摸屏结实可靠,具有业界最高的光传输特性,可带手套或不带手套操作。投影电容式感应器的触摸寿命很长,而且无偏移,基本无需维护。

 

多点触摸系统

  虽然iPhone的成功让多点触摸系统成为技术热点,但受限于工作原理和成本,多点触摸技术仍然无法实现大屏幕和大规模量产。2008年随着众多厂商在多年触摸系统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点触摸系统有望真正展开对普通电容触摸屏的淘汰。也许在2009年我们就能彻底告别反应迟钝的普通触摸屏。
十五、地面无线数字广播技术——DMB
  创新指数:★★
  前景指数:★★★
  虽然在多年以前市场上就出现过可以看电视的手机,但这些手机大多通过GPRS网络连接视频服务器进行电视节目的下载,不仅通信费用高昂,画面质量和流畅度也难以让人满意。为了实现移动时也能看数字电视的梦想,广播电视行业已经在推广被称作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地面无线数字多媒体广播。事实上,今天我们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到的各种视频节目和广告,很大一部分都符合DMB标准,由接收器直接接受无线的视频和音频信号。

 

DMB设备

  作为第3代无线广播技术,DMB可以通过MGEG-4 H.264和MPEG-2 、AAC+等多种编码方式,把视频和音频节目的内容传输到移动终端上,提供高质量的音质和多样化的数据服务。而且其采用与移动电话一致的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特别适合移动接收环境, 能够更好地应对移动接收环境中信号质量下降的多路径干扰问题。
  我国在2006年就已经确认选用DMB作为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标准。在2007年里,几大PC电视卡厂商纷纷推出了支持该标准的数字电视接收卡,这些接收卡的价格大多在500元左右。在开通DMB广播服务的城市里,许多用户只要插入优盘大小的DMB数字电视接收卡,就可以收看节目。
  由于DMB技术来自于欧洲Eureka-147标准,并且在韩国已经有了成熟的商用模式,所以DMB技术在中国的推广所遇到的阻力并不大。另一方面,DMB的竞争者——由诺基亚等厂商力推的DVB-H无线数字广播由于迟迟无法商用而错失良机。虽然在短期内DMB技术仍然无法代替普通电视和电台广播,但在众多电视台、电台纷纷选择DMB技术以提供更好影音效果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DMB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