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复仇(下)

来源:互联网 发布:k60中文数据手册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5:14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8-10-31

储蓄过剩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影响,并与随后一次金融冲击有关——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后果之一,是大部分高收入国家的企业界积累了大量财务盈余。换句话说,公司的留存收益已超过其投资。非金融企业成为资金提供者,而不是从银行和其它资本供应商处贷款。

一批重要国家拥有大量储蓄盈余,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的资本需求又相对疲软,各国央行因而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么做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央行担心(经济)有可能发生通货紧缩。尤其是美联储,该机构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必须抵消掉大量私人资本、特别是公共资本流入美国所产生的紧缩效应。

关于全球经济在2000年后所发生的变化,简单来看,就是具有弹性信贷体系的高收入国家和愿意承担更多债务的家庭,抵消了世界其它国家大规模的储蓄盈余。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这些过度开支行为起了一定促进作用,而房地产泡沫又为这种模式得以生效提供了渠道。

我们再看看美国经济内部的“财政平衡”状况(“财政平衡”指支出和收入间的差额)。为维持平衡,外国、政府和私人三个收支部门必须相互抵消。显而易见,美国的“外国收支”一项在这10年里存在巨额盈余,而这是由政府和私人两个收支部门的赤字来抵消掉的。

21世纪初期,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是主要的抵消方式。其后几年内,私营部门拥有巨大的财务赤字,而政府财政赤字则在缩小。目前,受经济衰退打击的私营经济部门在快速恢复平衡,政府财政赤字则再次激增。

看看发生在私营部门内的情况,企业和家庭领域存在鲜明的对照。家庭积累了巨大的财政赤字,2005年第二季度时达到峰值,仅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紧接着,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和建筑业崩溃,家庭开始进行更多储蓄。家庭财政赤字迅速消失。当前政府财政赤字的激增则作为其替代。

庞大的家庭财务赤字也意味着巨大的家庭债务累积,这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和英国这点尤为明显。在这个过程中,金融部门积累的债权越来越多,这些债权不只是针对其它部门,还包括其自身。这种令人畏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当前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它的产生,则是由宽松的借贷环境,以及在低实际利率环境中寻求高回报(的诸多逐利行为)促成的。

这些外部和内部不平衡、国内债务积累和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危险联系,曾被一些分析家预言过。其中最著名的是剑桥大学的韦恩·戈德利(WynneGodley)。在他为巴德大学利维经济研究所所做的前瞻性研究中,特别强调了已故的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理论**。

那么,现在可能(而且应该)出现哪些情况?显然,一个很大的危险是金融崩溃。短期来看,深受危机影响的经济体的私营部门不可避免地将削减支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庞大的财政赤字。

幸运的是,美国和其它受影响的高收入国家拥有新兴经济体所没有的一个优势:它们借入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资金,并拥有信誉良好的政府。不同于新兴经济体,它们因此可以降低利率,并增加财政赤字。

然而,增加巨额财政预算,以及政府对受打击的金融系统进行相应的资本重组,只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不可能使经济恢复如常了。最重要的是,如果要靠将巨额储蓄盈余转移至世界上最富裕消费者的过度消费上,才能实现全球宏观经济平衡,这样的模式既不可取,又不具持续性。前一点不言自明,而最近发生的金融崩溃则为后者提供了证明。

因此,眼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全球金融体系,以维持一个更为平衡的世界经济,将过剩的储蓄或者变成高回报的投资,或者由世界上的穷人进行消费,包括资本输出国(如中国)。新兴经济体本国货币金融的发展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将使这些国家得以更为从容地应对经常账户逆差——过去30年来,这一点对它们来说可是个问题。

极力扩大内需也很关键,任何处于当前形势下的国家都有理由这样做。只有这样,负债国经济回调产生的衰退压力才能得到抵消。

然而,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这场危机表明,世界已无法将开放的资本市场与合理的财政稳定结合起来。大额净资本流、相关的经常项目以及国内财政收支平衡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危机,这已成为一个特别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但不应该仅仅是如何对金融部门进行监管的问题,也不应只是如何施行货币政策的问题,而应该是有关如何实行自由金融,使之有利于全球经济,而非破坏它的稳定。

这不只是某个国家的事情,它密切关系到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未来的道路。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2007年美国次级债金融危机是否如此不同呢?国际历史比较。工作论文13761,www.nber.org。

**美国经济:是否有办法走出困境?2008年11月,www.levy.org。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理顺全球财务》作者,该书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于本月在美国出版,也将通过耶鲁大学出版社在英国出版。

译者/红岭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