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总要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区别

来源:互联网 发布:sugarnmstool 源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7:44

《研制总要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区别


陶朱子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近日工作中,突然说到了《研制总要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有人说《研制总要求》就是《需求规格说明书》,也有人说不是,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还有人不知道这两者是什么东西,作为信息化从业人员,这可谓是笑掉大牙!不过,要是仔细想想,确实有必要认真区分区分这两者,厘清概念,才不会混淆,做到泾渭分明。
首先,都要明白,这两个东西都是文档,而且都是项目项目展开初期,十分重要的过程文档,可以说是系统研制的基础。而且,这两个文档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求”字,所以应该是提要求,而且都是对项目或产品提的要求。所以,也难怪不太容易对这两者进行分辨了。
下面,先来认真想想这两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
尽管两者好像差不多,但仔细思考,还是有很多不同点。
1、编写这两个文档的起源不同。这里的起源主要指三个方面,组织机构、作者类型、来源方向。《研制总要求》更多来源于体制内的机构,如政府、军队,这些组织在规划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时,需要对规划建设的信息系统的情况提出大致的要求,就根据以前走科研的那套管理过程,让自己组织内相对专业的人员撰写了这种《研制总要求》文档。所以,可以认为《研制总要求》来自于“甲方”。而《需求规格说明书》则是来源于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机构,如研究所,特别是软件公司,基本上都是按照软件工程那套流程,由项目组当中的需求分析师完成的。所以,可以认为《需求规格说明书》来自于“乙方”。所以,两者在起源上可以认为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
2、完成这两个文档的时间不同。前者是信息化规划建设单位在项目申报初期,对项目调研论证结束后产生的,是用于进行项目立项申报的文档;立项成功后,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才会有来自于组织的期望目标、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这一文档也成为项目后续组织设计招标、采购招标等活动的基础。而后者,是项目承建单位拿到合同后,自身的基于软件工程控制流程中产生的第一个重要文档;此文档成为与甲方沟通确认需求,应对合同要求,以及指导后续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两者产生的时间上,可以以合同订立,发生“甲方”与“乙方”关系时为时间分界线,前者在前,后者在后。
3、这两个文档内容涵盖不同。这两个文档起源的不同,自然也就导致了它们内容涵盖的也就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档撰写的角度。前者是信息化规划建设单位对项目、系统、产品的看法,是对它们在采购或建设前的一个想法;就像上街买衣服,对衣服的料子、颜色、做工、花样,甚至功能等,穿衣人先要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后者是厂商对用户对产品的看法的看法,也就是说它是项目承建单位对“甲方”想要的系统或产品的要求的一个规格规定,是“乙方”对“甲方”想要的系统或产品进行理解后的一个规范化描述。所以,这两个文档本身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项目、系统或产品的。二是文档涵盖的范围不同。前者从需求到设计,都有涉及,后者只研究需求。三是文档的专业程度不同。用户基于调研产生的,有其全面性,但缺乏专业性,后者是厂商专业的基于软件工程的文档。
二、无法区别的原因
尽管知道了这两种文档的不同点,但还要需要探究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1、信息化从业人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信息化这个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子行业也越来越多,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找准自己在其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更关键的是能够指导自己在日常工作当中如何看待同样的一个问题。比如,前面的针对同样的对产品或待开发系统的看法,就有《研制总要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两种不同的文档,这两种文档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角度看待思考问题的结果。如果在日常工作当中,混淆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肯定会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模糊不清。要想找准自己的定位,“甲方”和“乙方”这种区分是一个很好的界线。抛开“分包”这种情况,“甲方”通常是组织当中主持信息化的人员的集合,是项目或系统的来源,“乙方”则是信息化的承建方,是为“甲方”打工的。所以,对文档来说,两方自身就有自己的一套文档控制过程。
2、多角度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从这两者的区别过程可以看出,多角度思维能力很重要。不要始终只从一个角度来想问题,应该多从另一方来看待问题。这样,不仅能看到不一样的情况,还能培养自己在多个角色之间切换的能力,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一个程序员就只会从自己的实现角度来想问题,而一个架构师就会需要不断在用户、设计师、程序员之间的思维差异上不断调整,确保对系统有一个一致的理解。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