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志] 第127节 子午行流注

来源:互联网 发布:baocms9完整源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11:46


        子午行流注


        “周痹”篇中,提出『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搐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的问题,“疼痛”位置时刻在变,游走全身居无定所,并解释了这种病痛其实是由“众痹”疼痛组合而成的,这些疼痛的位置分散,『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因为这种病『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之所以疼痛的位置会像水波一样此起彼伏,是因为『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风寒湿气随着“寒热”变化不停聚散。对于“周痹”病痛的施针,要“引其前锋,阻其归路”,『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周痹”这种病不可能通过药物来治愈,因为它是“风寒湿气”占据筋与肉之间的缝隙导致的,它造成疼痛是因为对筋与肉的挤压作用,治疗的方法只能是引导这些处于错误位置的“风寒湿气”归入经络或排出皮肤,『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Zhi4)坚转引而行之』。


        “口问”篇中,分析了各种疾病的产生机理,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还有十二种“邪气走空窍”导致的疾病,也就是“呵欠”、“叹气”、“干呕”、“耳鸣”、“哆嗦”、“喷嚏”、“流口水”、“咬舌头”、“肉麻木”等症状,是因为『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及为痿厥心悗(Man3),补足外踝下,留之。』


        “口问”篇中给出了十二种“邪气走空窍”疾病的治疗方法。指出“欠”,也就是“打呵欠”是因为『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阳气”处于“阴气”的包围中想往外跑,却又受到“阴气”的牵引,补“膀胱经”泻“肾经”可治。指出“哕(Sui3)”,也就是“想呕吐”是因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寒气滞留在胃里,进食后“谷气”与“寒气”发生冲突,补“小肠经”泻“肾经”可治。指出“唏(Xi1)”,也就是“老叹气”是因为『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胜过“阳气”,补“膀胱经”泻“肾经”可治。指出“振寒”,也就是“打哆嗦”是因为『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补益各阳脉可治。指出“噫”,也就是“打饱嗝”是因为『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胃里面有寒气,补益“脾经”、“胃经”可治。指出“嚏”,也就是“打喷嚏”是因为『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补“膀胱经”可治。指出“亸(Duo3)”,也就是胳膊或腿长时间受压后产生的“皮肉麻木”情况,是因为『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筋脉”无法受力,需要“因其所在补分肉间”,也就是按摩调养所在部位的肌肤来治疗。指出“涎下”,也就是“流口水”,补“肾经”可以治疗;指出“耳鸣”产生的原因是『胃中空,宗脉虚』,按压大拇指头可治疗。


        “肠胃”篇中,给出了人体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几何度量参数,指出“胃”的容积可达“两斗五升”,相当于5000ml,这是一个极限值,一般在胃内食物达到1500ml时,就会有吃饱的感觉。指出“小肠”直径1.92厘米,回环弯曲十六次,长度7.62米,其中“回肠”直径3厘米,长4.85米。指出“结肠”直径6.2厘米,长1.5米,在腹部所占区域的高度为“二尺八寸”,也就是0.65米。指出肠胃消化系统总长为13.5米,可容纳“水谷”总量18000ml,由于『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神者,水榖之精气也;肠胃之中,当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总量相当于7000ml。“一日中五升”,一天的活动要消耗1000ml“水谷”中的精气,所以七天不吃不喝就会挂掉。今天定义的“小肠”分为“十二指肠”、“腔肠”、“回肠”三部分,长约5至7米,“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长约1.5米。


        消化系统提供了“水谷精气”,人体就可以依据“子午流注”规律来调养经络。每日3点到5点的“寅时”,“水谷精气”由“督脉”、“肝经”进入“肺经”,这个时辰可以挺直脊柱,理顺气息。“卯时”由肺经进入“大肠经”,这个时辰可以起床呼吸新鲜空气。“辰时”由大肠经进入“胃经”,这个时辰可以享用早餐,并进行排便活动。每日9点到11点的“巳时”,“水谷精气”由“胃经”进入“脾经”,这个时辰消化能力最强,因此早餐可以是三餐中份量最足的一餐。“午时”由“脾经”进入“心经”,这个时辰要注意放松心情,减少心脏负担,可以用来享用午餐。“未时”由“心经”进入“小肠经”,这个时辰思维灵敏活跃,可以用来思考解决复杂问题。每日15点到17点的“申时”,“水谷精气”由小肠经进入“膀胱经”,这个时辰可以大量摄入水份,是喝下午茶的时间,由于“小肠”吸收能力最强,因此午餐可以是三餐中最油腻、是丰盛的一餐。“酉时”由“膀胱经”进入“肾经”,可以用于享用晚餐。“戌时”由“肾经”进入“心包经”,这个时辰精力最为旺盛,可以用来做一些适量的运动。每日21点到23点的“亥时”,“水谷精气”由心包经进入“三焦经”,这个时辰可以舒展胸腹,进入睡眠。“子时”由三焦经进入“胆经”,“丑时”由胆经进入“督脉”和“肝经”,“子时”与“丑时”必须处于睡眠状态,才有益于身体健康。 


本节到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