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志] 第116节 贾谊进献治安策

来源:互联网 发布:软件许可使用证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03:51
        贾谊进献治安策


        “七国之乱”是由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的一篇“削藩策”短文引起的。“晁错”看不惯齐、楚、吴三国“占一百六十余城,分天下半,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硬要插手帝王家事,因此只活了46岁就被“腰斩东市”。


        “文景之治”时期,老想着帮助帝王集权的并非只有“晁错”一人,早在公元前173年,与“晁错”同龄的“贾谊”就向“汉文帝”进献了一篇雄文“治安策”,很多论点和“晁错”如出一辙。“贾谊”在文中写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指出汉帝国表面上看来是『天下已安已治矣』,其实却是『本末舛(Chuan3)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就像是睡在柴草堆上,随时可能被烧死。


        “治安策”开篇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局势描写得十万火急,让人心惊胆战。接着写到了“藩国”的问题,『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指出“大诸侯”的存在对国家有着巨大的威胁。行文以刘邦时期异姓王叛乱的故事为例,『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藩国”问题写完,行文又写到“匈奴”问题,『今匈奴慢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悬如此,莫之能解』,指出汉帝国要向匈奴“和亲纳币”,真是岂有此理。而且匈奴屡屡入侵,『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边境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行文接着写到“民侈”问题,『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自从汉初以来“无为而治”三十年,民间财富急剧增加,民众奢侈之风盛行,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多,『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贾谊认为这会导致国家灭亡,他觉得“无为而治”到一定时期就要转入“有为而治”,把积累的财富消费掉,民众才有动力继续高效的创造财富,否则进入财富饱和阶段,民众会通过“奢侈”的方式自行消费掉过量财富。


        行文接着提到“帝威”问题,『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贾谊认为帝王不能太过和蔼亲切,要让自己有足够威严,要与臣僚百姓拉开距离,要显示出自己的高贵身份。


        行文接着提到“礼仪”问题,『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贾谊认为『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才能够激发臣僚的德行,要善于使用文雅的词语来“为尊者讳”。


        贾谊的论调,既有一定道理,也有一定局限。他才华横溢,充满书卷气,他既对“商鞅”『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导致秦地百姓不知礼义廉耻,只知穷兵黩武极为鄙视,又对汉初三十年来一直“无为而治”,放任民风奢侈放荡,『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的做法颇有微词。他写《过秦论》,认为秦帝国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处于攻势时,讲究仁义就不能成功,处于守势时,不讲仁义就不能成功。所以“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可以使秦国兼并六国,却无法守住『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他写《论积贮疏》,指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残也』,希望汉文帝能『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让所有人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不要羁留在商业、服务业、流通业、娱乐业中“不务正业”,否则一旦遇到兵灾荒年,『兵旱相乘,天下大屈』,百姓就要因为没有“积贮”而流离失所了。


        贾谊22岁写完《论积贮疏》后,汉文帝打算提拔他进入“公卿”序列,被功臣集团阻止。他24岁时受命担任“吴氏长沙国”的“太傅”,在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又于公元前173年写下《鵩(Fu2)鸟赋》抒发忧伤。不久后,汉文帝想念他,把他征召入京,夜半对谈,讨论鬼神。此后贾谊一直担任“梁怀王”太傅,他在不久后进献“治安策”,并于五年后去世,享年32岁。


本节到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