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 c程序设计 pdf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23:48

这是我综合看了几篇文章之后的摘录,随笔,并非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技术方面的科普文章。以电影从胶片到数码的发展为线索,给DV创作爱好者和电影发烧友介绍一些小知识,不求科学严谨,只求有趣好玩。水平所限,欢迎批评。

 

电影胶片
    电影在开始放映之前,大家看到的肯定是一块白色的银幕(如果没看见那是有幕布挡着)。电影开映后,一束强光打在银幕上,画面出现在银幕上,于是电影就开始了。
    这个看似很神奇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强光是电影放映机的大灯泡发出来的,那灯泡通常有1万瓦,非常亮哈。然后强光把电影胶片上的图像打到银幕上,就这么简单。如果没有胶片,银幕上就是一片白色。看过幻灯片吧,跟那个是一回事。跟幻灯不同的是,电影必须是连续画面,才能产生出运动的图像。
    下图中就是几种常见的电影胶片,从左到右分别是:70mm IMAX胶片、70mm胶片、35mm胶片、16mm胶片。(前些年还有8mm胶片,不过已经绝迹了。)这些胶片是按照宽度来命名。除了IMAX,其他胶片都是竖着放映的。

目前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几乎全部是用35mm胶片放映的。

除了35mm的“普通电影”外,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还有IMAX电影。这种电影是用70mm胶片横着放映的。从上页图中可以看出,IMAX的画幅比35mm电影的画幅大好几倍(与6X6的120画幅差不多)。而IMAX的影院也是超大,标准IMAX的银幕是22mX16m,什么概念?就是银幕有4层楼高。IMAX可以说是目前电影市场中,最极致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上页图中另外一种70mm胶片跟35mm胶片一样是竖着放映的。这种70mm电影是在60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影类型,但现在已经完全退出电影市场。除了一些特殊用途,现在几乎没有人玩这种胶片了。

16mm胶片一直还活跃在电影制作领域。特别是许多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的前期会用16mm拍摄,但在电影院已经很少用16mm拷贝放映。

上页图中的那些胶片准确地说都叫“电影放映拷贝”。就是说,这些胶片是专门给放映机放映用的。最常见的35mm电影,每秒走24帧画面(1帧就是1张),每帧画面被投影2次或者3次。于是,在银幕上每秒就有48帧或者72帧画面。这样做是为了让画面不产生“闪烁”的感觉,看起来更流畅。

35mm胶片地球人都见过,我们用的135胶卷就是35mm胶片。只是电影用的35mm胶片上的感光材料跟135胶卷不同而已。电影前期拍摄用的35mm胶片跟“放映拷贝”也是一样的,区别也在感光材料上。

下图是一个35mm电影放映拷贝的帧画面,每帧的大小是20.9mmX17.5mm,基本上算方形,占大约4个齿孔的位置。旁边蓝色的是声轨的位置。这个尺寸是行业标准,全世界通用,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并一直没有改变过。不改变的原因很简单,电影院不但要放新电影也要能放老电影。如果电影胶片跟家用电器似的,今天录像带明天DVD后天又改蓝光,电影院老板非疯了不可。

电影画面
    既然35mm电影胶片的帧画幅都一样,那是不是所有用35mm胶片放的电影都一样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图。

这是2007年的两部电影,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对比一下它们的电影胶片和放映画面,看出什么猫腻没有?上面那个的胶片画面跟放映画面是一样的;而下面这个,胶片上的画面比放映画面窄小,好像被“压扁”了。这就是当今两种主要的宽银幕电影,上面那种就是传说中的“遮幅宽银幕”(Flat Wide screen),也有人称为“标准宽银幕”;下面那种就是传说中的“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Wide screen,或Scope Wide screen)。

观察一下这两种胶片,“遮幅宽银幕”的胶片画面跟放映画面一致,但帧画幅中有很多地方没能用上。“变形宽银幕”倒是把帧幅用得挺足,可就是画面是压扁的。这就是它们的基本特点,至于说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后面有故事要讲。

除了这两种电影,还有没有别的电影呢?有,老电影。看过《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没有?那些老电影都不是宽银幕,画面都是方的。看下页的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3种电影,左边是电影画面在胶片上的样子,右边是在银幕上的样子,仔细对比一下它们的特点。

这3种电影在银幕上的高度是一样的,但宽度却不同。为了定义这种差异,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那就是“宽高比”(Aspect Ratio,也称横纵比)。所谓宽高比,就是宽度与高度的比值。假设高度是1,宽度是X,那么宽高比就等于:X:1,很简单哈。这样,这3种画面就分别是:1.37:1,1.85:1,2.35:1。我们可以简称它们为:1.37画面或者1.85电影,2.35电影。总之这些数字就代表这些电影在银幕上的画面。记住,定义电影画面宽高比是以它最终在银幕上的样子来定义,而不是以它在电影胶片上的样子。如果结合它们在胶片上的样子,我们就可是说:

1.37=方形银幕=老电影 1.85=遮幅宽银幕(标准宽银幕) 2.35=变形宽银幕

各行业都有黑话(数字或者绰号),电影也不例外,比如说1.85、2.35,你就知道是指不同的拷贝了。假如你之前还认为自己是菜鸟级影迷的话,现在知道了这3组数字,恭喜你,你已经是资深影迷了。

1.37的电影已经退出江湖多年,不再有人拍这种方形的画面。我们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要么是2.35,要么就是1.85。而其中大约70%是2.35的电影。发行1.85还是2.35的拷贝,没有必然的规律,电影院也都能放。如果硬要说的话,可能一些比较文艺或者自认为文艺的电影喜欢发行1.85,比如去年的《色戒》、《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美国黑帮(American Gangster)》都只发行了1.85的拷贝。而好莱坞大部分电影都不认为自己是文艺片吧,所以都发行2.35。

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宽高比1.78,2.40,2.39……之类的数字。其实,1.85=1.78;2.35=2.39=2.40,这个“=”是因为它们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各家表述不同,而视觉效果是一样一样一样的。我们如今看到的电影画面就只有两个:1.85、2.35。世界没那么复杂。

有同学说,现在不都号称“数码影院”,放映“数字电影”吗?是不是胶片马上要被淘汰了?胶片什么时候被淘汰,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只能说,当今的电影后期剪辑和制作已经没有胶片的事了,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就是全部在电脑上作业,跟你玩DV剪辑差不多一回事。但是,截止2008年,全世界范围内,95%以上的电影院仍使用电影胶片放映电影,98%的院线影片仍使用胶片进行拍摄。虽然现在满街都是数码这个数码那个,而且“数字电影”倍受媒体追捧,但胶片仍是电影拍摄和发行的主要载体。

 

宽银幕的故事
    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当今电影胶片的情况,知道了两种主要的宽银幕。下面我们来讲讲宽银幕的故事,翻一下它们家的旧账。开头可以这样:“话说电影刚刚发明的时候……”

 学院标准
    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柯达公司创始人)发明了照相胶片。在胶片发明之前,照相一直使用玻璃为成像材质。胶片以其轻便、不碎、可弯曲等特性,将照相业带入一个新的世纪。
    1892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大发明家,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和他的下属威廉.迪克森(William Dickson)发明了Kintoscope电影机(俗称西洋镜),他们利用柯达的照相胶片实现了连续画面的播放,并同时推出了35mm胶片,就是右图中这个样子。紧接着在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Lumiere)改进爱迪生的电影机,第一次把电影画面投放在银幕上供众人观看,电影正式诞生。尽管电影史上关于电影是谁发明有些争议。但35mm胶片,从1892年诞生至今的100多年来,它的样子就几乎没有变过。
当年爱迪生推出的35mm电影胶片的帧画幅是24.9mmX18.6mm,宽高比为1.33:1,基本上是个方形。如果用黑话说,就是1.33画面。

1926年,有声电影诞生,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FOX)利用部分胶片位置印上了光学声轨,从而使帧画面尺寸变成 22mmX16mm,宽高比为1.37:1。福克斯的这个画面尺寸获得了各大制片公司的认可,于是大家纷纷使用这个标准。1932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发小金人的那个单位)把这个尺寸命名为“学院标准”(Academy)。

学院标准确立的二十年代也是好莱坞制片模式逐步完善的时期。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的流行,无形中将“学院标准”这种美国国内的电影标准变成了一个国际标准。下图是“学院标准”的制作流程,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给声轨留好了位置,然后在后期加上声轨,最后制成影院拷贝,在电影院里放映。整个过程中,帧画面的宽高比保持在1.37。

宽银幕的出现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生产蓬勃发展,但这一时期,除了出现彩色胶片外,电影技术并没有什么进步。原因很简单,电影业已经是一台稳定工作的印钞机,当这印钞机还能不停印钱的时候,是不会有人想要去改进它的。
    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初,强劲对手电视粉墨登场,好莱坞电影那套路数变得不时髦不新鲜了,电影观众成批次撤离影院回家看电视。好莱坞的利润急剧下滑,各大电影公司好景不再甚至债台高筑,于是有的开始变卖家产(如华纳家族出售华纳影业),有的开始搞副业(如迪斯尼公园),有的干脆就收摊了(如出品过《公民凯恩》的RKO雷电华影业倒闭)。但如何把观众抢回来,仍始终是各电影公司的头等大事。比较好的办法当然是搞些观众在家里看不到的东西(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时期,电影业开始了诸多革新,如超大场面、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立体声、宽银幕电影等花招纷纷出笼。

其中堪称革命性的进步就是彩色电影和宽银幕。其中,宽银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视觉感受,直至今日,“宽屏”概念仍然不时在我们的试听生活中掀起波澜。

1953年,福克斯首先推出一种叫“CinemaScope”的宽银幕系统。这种宽银幕电影在拍摄的时候,用一种变形镜头(Anamorphic Lens),把拍摄画面的宽度“挤压”一半在胶片上成像。如下图所示,电影在拍摄的时候,被摄场景经过变形镜头在胶片上的形成“被挤压”的画面。在后期处理中,“挤压画面”不发生变化,然后加上声轨,做成放映拷贝。在影院放映的时候,再用一台带“反变形镜头”的放映机,把压缩的画面“拉伸”成一个正常的画面。这就是“变形宽银幕”的原理。这个原理一直用的现在。

“变形镜头”技术最初是一战时法国人发明的,用在坦克潜望镜上,就是为了获得更宽的视野。后来福克斯把专利买了,开发出这种“变形宽银幕”。严格来说,这样的变形方式,对画面的质量是有损失的。用今天数码的观点来看的话,最终画面的宽度上的像素密度比高度上的像素要少一半。当然,这只是理论,在实际情况中,因为胶片的染料颗粒非常细,这样被“压扁”的画面,对最终在影院里的放映效果并不构成影响。

变形镜头因为要把景物压缩,所以它的光学设计跟传统的球面镜头(Spherical Lens)不一样。我们平常玩的照相机和摄像机都是球面镜头(一些镜头有非球面镜片,两回事啊)。上图是一个变形镜头,注意看它的光圈,不是圆形而是椭圆的。变形镜头的光学和机械都比球面镜头要复杂。

1953年,福克斯出品了《The Robe(圣袍千秋)》和我们熟悉的梦露电影《How to Marry A Millionaire(爱嫁金龟婿)》两部变形宽银幕电影。一经推出,市场反应那是相当的好。其他制片公司看着那叫眼热啊,福克斯也不闲着,开始向同行们兜售专利使用许可。期间,哥伦比亚、环球、米高梅、迪斯尼都曾掏钱买过许可。其中,迪斯尼还拍了非常经典的《海底两万里(1954版)》。可是,也有人不买福克斯的账,派拉蒙就是一位。

不服气归不服气,有本事你也搞宽银幕啊。派拉蒙的确没有宽银幕技术,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于是派拉蒙硬是憋出一个“遮幅宽银幕”(Flat Wide screen)。就是下图中这种,把1.37的画面上下各挡掉一块,画面就“宽”了。哇靠,这不是大家玩DV剪辑的把戏吗?的确是。现在看这种方法挺拙劣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当时就不同了,起码不用花钱啊。(估计派拉蒙也没好意思申请专利)其他制片商一看,哎哟,太有才了,于是纷纷效仿。甚至连福克斯也忍不住跟着一起玩这种把戏。但各家对于遮去多少画面的做法并不统一。派拉蒙遮成1.66,米高梅遮成1.75,环球和哥伦比亚遮成1.85。最后大家和记,把遮幅画面宽高比统一为1.85:1,当时还起了个名称叫“全景宽银幕”(Panoramic)来炒作市场。从此,宽高比1.85的宽银幕成为电影画面的标准之一。

福克斯的CinemaScope宽银幕系统虽然是革命性进步,但它的镜头成像系统并不完善,尤其在拍摄特写的时候会出现图像扭曲的情况(哈,真的变形了)。而电影系统最核心的品质就是它的成像质量。福克斯CinemaScope系统的镜头由Bausch & Lomb公司制造(Bausch & Lomb就是博士伦,他们曾经也是镜头厂牌,只是现在给人做镜头了),但在CinemaScope推出的早期,博士伦并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那些早期的CinemaScope电影会刻意避免近距离的人物特写。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给了一个生产放映机镜头的小厂牌一次大展宏图的契机。这个厂牌就是Panavision(潘那维申,简称Pana)。

Panavision成立于1953年。它的创始人罗伯特.高兹查克(Robert Gottschalk)是相机店老板,其朋友圈里不乏光学专家和电影业内人士。当福克斯推出CinemaScope宽银幕的时候,许多影院面临添置新电影放映机的问题,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罗看到这一商机,于是纠集了威廉.曼恩(William Mann)等一众光学专家,开发了一款可以兼顾1.37画面和2.35画面的放映机镜头,也就是Pana的第一个产品:Super Panatar。从此Pana开始吃变形宽银幕的饭。

随着Panavision在光学设计和制造能力上的增强,终于在1958年,Pana针对Cinemascope的缺陷,推出了Auto Panastar变形宽银幕摄影机。该款摄影机解决了变形宽银幕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很快在业内获得认可。这一革新当年还拿了个小金人奖。
相比Panavision在变形宽银幕技术上的不断跃进,福克斯的Cinemascope已经变得陈旧落伍无人问津,其他制片商陆续转投Pana的怀抱。1967年,福克斯拍了最后一部Cinemascope电影《In Like Flint(碟报飞龙续集)》。盛极一时的Cinemascope宽银幕从此隐退江湖。

在Cinemascope称霸江湖的那段日子里,除了Panavision在开发变形宽银幕技术外,各大制片公司也在研发自己的宽银幕技术。一些新面孔曾一度在电影市场崭露头角,诸如华纳的WarnarScope,米高梅的Cinerama,派拉蒙的Magnascope,RKO的SuperScope,香港邵氏的Shawscope……等等。它们有的是基于35mm胶片,有的基于70mm胶片,但因为技术和市场等原因,这些新军都在短暂的试验期结束后销声匿迹。

今天,变形宽银幕的标准已经统一,名称也统一为Anamorphic Scope,简称Scope。Panavision作为变形宽银幕标准的领导者,已不再涉足放映机市场,而是专注于摄影机及镜头的开发制造。如今,Pana垄断着变形宽银幕前期拍摄的市场,如果你前期要拍摄2.35的变形画面,除了Pana的摄影机没有太多的选择。好莱坞的发行商和院线都偏好2.35宽银幕,因此好莱坞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电影在前期直接拍摄2.35的变形画面。90年代之后,一些影片在前期不用变形摄影机拍摄,却照样可以发行2.35的拷贝。这得益于一种新的画幅格式:超35mm(Super 35mm)。

超35mm


Super这个词看着很威猛,其实就是“宽一丁点”的意思。何解?请看下图。当初制定胶片画幅尺寸的时候,胶片上都给声轨留了位置。但后来用着用着,觉着留出来的位置在前期也用不上(录音大都录在独立的录音机上),干放着挺可惜,特别是16mm,画幅那么小,如果能再“宽一丁点”,画幅面积就会增加不少。于是,16mm率先把声轨的位置霸占了,变成了“超16mm”(Super16mm)。虽然高度不变,宽度只多了2mm,但画幅面积一下多了20%。的确有“差一点就差很远”的感觉。

“超什么什么”,不是指一种新产品,而是一种新的画面尺寸。当然,画面尺寸变了,一些相应的设备也会发现变化,但使用的胶片本身并没有区别。

标准35mm画幅由于本身面积就挺大,加之有变形宽银幕技术,一直没想着要抢占声轨的位置。进入90年代,数码技术在电影后期中逐渐运用,底片扫描(Telecine)成为后期制作的必须环节。更大的底片面积,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扫描精度下,能获得更精细的画面(跟玩底扫的理论一样哈)。于是,“宽一丁点”的需求自然产生。那个谁说:“要有超35!”,咣当,就有了超35。

超35mm比标准35mm宽了2.9mm,高度增加2.6mm(帧之间的间隔变小),画幅面积足足多了32%,可谓效果显著。

最有意思的是,爱迪生老师发明的电影胶片原来就没有音轨的位置,比较一下,赫然发现,一百年前的电影胶片画面基本上就是超35mm。嗨,折腾了半天又绕回去了。

随着胶片颗粒更细、扫描精度更高,超35成为一种十分方便的格式。它的方便在于后期可以“再构图”(Re-Frame)。看上页那图,超35拍出来是一个1.33的画面,后期剪辑时,我可以裁成1.85的画面,也可以裁成2.35的画面,还可以裁成4:3或16:9的电视画面。这样,一下子变出几个不同版本的电影。这样,就能同时兼顾电影市场、有线电视、DVD市场。特别是DVD,可以发行“全屏版”、“剧场版”、“宽银幕版”,一部电影来回捣腾着卖,超35可谓“浑身是宝”啊。现在知道为什么数字摄影机的成像器件都是超35了吧。

超35出现后,电影的前期拍摄就基本上不是超35就是变形35了。之前的标准35mm逐步被超35mm取代。

电影胶片这点事讲得差不多了。一句话,拍摄有“变形35”和“超35”,发行有1.85和2.35。怎么样,超简单吧!

 

 当电影遇上电视
  电视的历史就不啰嗦了。反正电视就两种:一种4:3,另一种16:9。当初电视搞成4:3的一个原因就是要跟电影画面的尺寸匹配。为什么要匹配呢?因为40年代电视机发明时,还木有摄像机咧。电视的节目源得先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然后再转成电视信号,因此跟电影画面一样宽高比再自然不过了,而那时的电影画面都是1.37的学院标准(前面说哦),电视画面也就跟电影画面一样了。所以说,电影是电视他爹,最起码也是干爹。

  通常来讲,对于电视画面的宽高比我们说4:3,16:9,而电影画面我们说137、185、235。这仅是为了区别对待而已。它们内在的关系简单粗暴地表述就是:

  4:3=1.37=1.33 16:9=1.85=1.78 2.35=2.39=2.40

有木搞错?小学算术没学好吧这怎么能相等呢,很多文章里不是这样说的咧。人家怎么解释我不管,我告诉你,电视跟电影是一家的,他们家的画面就3种,一种方形的,一种长方形的,第三种再宽点长方形的。说得科学一点,由于电视跟电影在显像方式上的不同,计算宽高比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显示相同画面有可能计算出不同的宽高比(头大,木听懂什么意思*_*)。打个比方,NTSC制式的4:3电视画面的像素是720×480,PAL制式的4:3电视画面的像素是720×576,你可以算一下它们的宽高比:它们宽高比不同却能显示出一样的4:3画面。总之,不要给数字忽悠晕了,就3种画面,无论在家里看还是在电影院看。还记得Panavision商标里的三个框吗,那就是我们看到的全部。

80年代末,高清电视的标准开始制定。标准的制定就意味着众多利益集团的多头角力,除了电影业,电视业,电器业的企业要参战,政府也不能闲着,过程就不细说了,反正激烈程度不亚于刚落幕的高清DVD格式大战。最后,HDTV的画面宽高比定在16:9。

这里主要说说电视如何播放电影的。早期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电视画面跟电影画面一样是方的。后来60年代,电影出了宽银幕,而电视还是方的,此时电视播放电影的问题才出现。最终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电影画面缩小,上下加上黑边,变成一个方形的,这种方法叫信箱模式(LetterBox),可能是画面像一封信塞在个方形信箱里吧:另一种是把画面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裁剪成方形的,这种方式叫截选模式(Pan & Scan)。就是右图中这两种。信箱模式可以看全电影画面,但画面比较小,电视屏幕也浪费了不少:截选可以用完电视屏幕,但看不全电影画面。两者各有利弊。

当电影发行录像带或DVD的时候,如果用"截选"的方式,那么这种版本的碟就叫"全屏版"(Full Screen),意思就是整个电视屏幕都有图像,名字起得挺好听,其实画面被咔嚓掉了一块。电影频道放的片子大多是这种版本,反正不花钱,凑合看吧。如果用"信箱"方式出碟,这种版本就叫"宽银幕版"(Wide Screen),意思就是上下有两条黑边。

  所有电影发行的DVD,都会有"宽银幕版"(不管怎么样,好歹给人看全吧),有的电影两种版本都有。(我们平时买的D版几乎全是"宽银幕版",估计也没谁愿意去D画面不全的全屏版。)"截选"和"信箱"是宽银幕电影和电视机屏幕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6:9电视机出现才有所改观。而这种冲突也衍生出一些异化的视觉体验,比如把电视画面上下一遮似乎就有了"电影感",没有黑边的画面看着都不像电影了。

  现在有16:9电视机了,有投影仪了,有蓝光了,那么"家庭影院"如何放映电影画面呢?这方面的文字网上数不胜数,我也不码字了,画个图汇总一下:

 

上页图就是常见的节目源在不同放映设备上放映的效果。
    DVD无非就两种,一种标清,一种高清。标清DVD无论D5还是D9都是标清,画面大小都是720X576(PAL制),4:3的画面。高清DVD现在有HDDVD和蓝光HD(Blu-Ray)两种,不过HDDVD快收工了,将来高清DVD基本都会是蓝光。高清HD是1080P、16:9的画面(1920X1080)。注意看图中DVD碟上的画面,那是DVD中存储的画面(有些画面是变形的,有些画面原本就有黑边),而电视机上看到的是经过DVD播放机处理(比如把变形画面进行拉伸)之后形成的画面。不论画面内容如何,只要是标清DVD,那么碟里数据存储的画面尺寸都是一样的。D5跟D9的区别在清晰度上,画面尺寸相同。高清HD也是同样的状况。(图中省掉了720P高清碟,情况跟1080P差不多)

    通常,DVD的包装上都会标明该片的宽高比,看右图。由于各个DVD发行商的习惯不同,对于画面的表述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直接找1.85、2.35、2.40这些数字,就能确定该碟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没有数字,一般标明Wide screen的都是2.35;前面说过,现在大部分电影是2.35的。

    1.85的DVD在16:9电视机上能显示满屏画面;2.35的DVD,无论用什么电视机看,上下都有黑边(也就是“信箱”的模样),只有用2.35变形投影仪才能打出没有黑边的画面。HDTV播放2.35电影有黑边只能说是一种无奈,2.35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实在太宽了,如果让电视去迁就电影也搞成2.35的画面,那新闻联播得有三个播音员看着才比较舒服。

    另外,再来说说DVD画面质量的事情。由于不是所有电影我们都在电影院看,那么评价“电影画面质量”很多时候就是基于DVD的画面质量,尤其是所谓西片。常常会看到有人报怨,国产电影画面质量太差,跟好莱坞没法比,甚至不如韩国片云云。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看了国产DVD之后的感慨。但如果你到电影院看国产片,画面质量跟进口大片没什么不同嘛。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提到了电影制作的流程,其中后期制作部分都是在电脑中完成的,跟我们剪辑DV类似,只不过电影画面的数据量比较大。这些数据就是数字中间片(Digital Intermediate,简称DI)。为什么叫“中间片”?因为完成的叫“最终片”,还没完成的当然就“中间”了,不深奥吧。“中间片”在电脑上剪辑,剪好了,印到胶片上,就成了“最终片”——电影拷贝,然后拿到电影院放。如果你的DV最后也要印成拷贝,那你电脑里的DV文件也可以叫数字中间片哈。

    “数字中间片”是电影画面质量最高的形式,因为要处理它,还要用它印胶片,如果中间片质量不高,出来的电影拷贝就没法看了。

    好莱坞片商出版DVD,一般都是从DI直接转制,这样不但能保证画面质量,而且各种数字音效如DTS、AC3都可以一并做进DVD中。这样做出的DVD,质量当然有保证。而我们的国产DVD,大多不是用“中间片”做出来的,而是用“最终片”扫描而成。我猜想,原因可能是发行DVD的跟发行电影的不是一拨人吧。你卖碟挣钱又不会分给我,凭什么要拿D给你出DVD。哈哈,猜想啊,没有根据啊。

    不论原因如何,我们国产DVD大多是从放映拷贝扫描而成。放映拷贝是高反差片,用影院放映机的1万瓦灯泡打出来效果是非常好的,而扫描成数字影像,那就没法看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清晰度差,宽容度低,亮部一片白,暗部一团黑;经常还能看到胶片划痕。而且扫描放映拷贝根本谈不上音效,有立体声就不错啦。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国产正版《大腕》和三星哥伦比亚发行的《大腕》,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发行商能做出天壤之别的DVD。有关部门一天到晚叫大家支持正版,你正版得挣气才行啊。

 

各种版本电影 格式与分辨率尺寸:

35mm胶片版(1K-2K)
  而传统的胶片版就复杂一些。本来电影胶片一般不标称分辨率,一定要推算,优质的35mm电影胶片对应分辨率约4K,或略好于4K;而且后期制作的母带的分辨率视制作水平也是有分别的,好的大概4K左右,差点的3K。然而我们有幸看电影母带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因为电影院播放的是经过N次“拷贝”的拷贝。拷贝质量好的,分辨率大概也就刚过2K的水平,差的分辨率甚至不足1K,而且会随着放映次数增多而衰减。拷贝放映场次一多,就会被划伤,画面上会有黑雨丝;影片受到多次高温烘烤,画面会褪色,片基翘曲就会导致失焦。看起来胶片版的画质不会超过2K的主流数字版。不过,胶片电影的优势在于硕大的画面能造成的强烈震撼感和胶片特有的质感、色彩风格和景深效果,也会有偏好者。

 

2K数字版 (画质指数:2K)
  就从现在大家越来越熟悉的全高清FULL HD说起。现在大家采购电视或摄像机时都熟悉了全高清和1080p的说法,即画面分辨率达到1920X1080,标准的蓝光碟BD的节目也支持这一分辨率。与此对应,DVD格式的最大分辨率只有720X480,不到蓝光的一半。
  而大家在电影院看到的数字版电影,目前主流的是2K,2048×1556分辨率(国内还有一些低档的1.3K的投影机,1280×1080分辨率)。其实也就比BD高了一点,所以家里用PS3看BD,清晰度已经和电影院差别不大了。

 

4K数字版(4K)
  目前商业故事片70%还是采用35mm胶片的电影摄影机。刚才提到这类胶片素材可以制作4K(分辨率为4096x3112)的母带,这里有个DI数字中间片的概念。它是基于胶片拍摄的生产流程,利用胶片扫描仪将胶片扫描成高分辨数字图像,利用数字后期生产流程创作完整的数字母版成片,最终再将成片转回胶片、或超高清分辨度的数字影院系统(2K或4K)。目前SONY公司旗下的电影大都采用4K规格做后期制作。
  虽然绝大多数的连锁影院装备的放映设备依然是标准的2K-DLP系统,采用了德州仪器开发的数字光学处理(DLP)技术。但索尼公司也推出了世界上目前唯一商业化的4K放映设备占据了少数高端市场,并发行了如《蜘蛛侠3》等影片的数字4K版本。目前上海新开业的金逸影院中环店就采购了一台4K数字放映机,另外港汇的永华也有一台。

 

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比如卢卡斯星战前传2和3、超人归来等。但目前这些大片采用的数字电影摄像机其实只有1920X1080的分辨率,正好与2K放映水准相当。所以目前用数字电影摄像机拍摄的影片反而无法制作出数字4K版本。

 

IMAX胶片版(6K)
  说到此就要讲IMAX的概念了。IMAX(指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底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可以在更大的银幕播放。目前上海只有和平影都一家商业IMAX厅,科技馆只放映科教记录片,而北京有3家了。IMAX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象度,采用了特别的70mm底片,而真正的IMAX影片应该以70mm的胶片摄影机拍摄。
  使用IMAX摄像机的理论分辨率达18K(每帧18000X13433像素),但是电影工作室无法处理这样大小的画面,相应的他们将分辨率降低至不到原先的一半,到只有8K这一电影胶片扫描的最大分辨率。因此目前电影工业母带制作的极限就是8K,而IMAX影院放映70mm胶片时分辨率可以达到6K,也算是商业放映的极限了吧。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IMAX是相当出色的电影格式,但一直以来它并未能普及。制作与播放IMAX的费用与运送困难使它的播放时间较普通电影为短(一般为40分钟,近年亦有90分钟的IMAX影片出现),题材大多为适合于科技馆等机构播放的纪录片。目前真正部分采用IMAX规格摄制和放映的商业片仅有的2部,《蝙蝠侠:黑暗骑士》有30多分钟,《变形金刚2》4个场景。前者在中国没有公映,后者我在北京UME华星影院看过,那水晶版剔透的巨幅影像,真是享受。

 

IMAX DMR版(4K-6K)
  而IMAX为了推广其影院系统,推出了一个DMR技术应用于更多商业片的发行。处理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制片公司把影片的35mm胶片拷贝交给IMAX,后者运用DMR技术,以最高解析度扫描35毫米胶片的每个画格,将其转为数字画面;然后,使用专有图像增强技术,对每幅画面进行优化,进行数字增强后,冲印在70mm胶片上。像今年上映的《哈利波特:混血王子》和《变形金刚2》(该片的大部分场景)等绝大多数IMAX故事长片都是IMAX DMR。其画质我想是高于4K、低于6K的水准吧。

 

IMAX数字版(2K-4K)
  然而,IMAX胶片拷贝制作费用抑制了其发展。公司又大力推广所谓的IMAX数字影院系统。该系统原理是:IMAX把制片公司送来的电影拷贝,使用DMR技术加工,制作成“数字影院打包”(DCP),这种格式的分辨率能达到4K,然后就可以使用硬盘等方式保存并送交给影院放映了,这样一份拷贝的成本就低了。影院需要配置的IMAX数字放映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两台2K分辨率的数字放映机,这种数字放映机采用了德州仪器开发的数字光学处理(DLP)技术;一台由Doremi Labs公司特制的播放服务器;以及IMAX自有的图像增强设备。两台放映机投射的画面是迭加的,所以一副影片画面的实际分辨率还是2K,但新的IMAX放映系统能够增强图像的保真度,画质要比使用一台放映机时更好。像北京石景山万达就号称是亚洲第一家数字IMAX影院,但其实他的画质是打了折扣的,只有高于2K、低于4K的水准。IMAX为了经济效益反而要不遗余力推广这种次优的东西,今年的《星际迷航》就只发行了数字IMAX版本。

 

中国还有更山寨的做法。为了不使片源少的IMAX厅闲置,北京搞了个巨幕,把普通数字2K的素材投到IMAX的上,达不到品质硬被放大后清晰度当然惨不忍睹了。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