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会存在内存泄漏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苹果手机平面设计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3:37

一般来说内存泄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在C/C++ 语言中的,在堆中的分配的内存,在没有将其释放掉的时候,就将所有能访问这块内存的方式都删掉(如指针重新赋值);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内存对象已经不需要的时候,还仍然保留着这块内存和它的访问方式(引用)。

Java内存管理机制

在C++ 语言中,如果需要动态分配一块内存,程序员需要负责这块内存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申请分配、到使用、再到最后的释放。这样的过程非常灵活,但是却十分繁琐,程序员很容易由于疏忽而忘记释放内存,从而导致内存的泄露。 Java 语言对内存管理做了自己的优化,这就是垃圾回收机制。 Java 的几乎所有内存对象都是在堆内存上分配(基本数据类型除外),然后由 GC ( garbage collection)负责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

上面是Java 内存管理机制的基本情况。但是如果仅仅理解到这里,我们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仍然会遇到内存泄漏的问题。也许有人表示怀疑,既然 Java 的垃圾回收机制能够自动的回收内存,怎么还会出现内存泄漏的情况呢?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 GC 在什么时候回收内存对象,什么样的内存对象会被 GC 认为是“不再使用”的。

Java中对内存对象的访问,使用的是引用的方式。在 Java 代码中我们维护一个内存对象的引用变量,通过这个引用变量的值,我们可以访问到对应的内存地址中的内存对象空间。在 Java 程序中,这个引用变量本身既可以存放堆内存中,又可以放在代码栈的内存中(与基本数据类型相同)。 GC 线程会从代码栈中的引用变量开始跟踪,从而判定哪些内存是正在使用的。如果 GC 线程通过这种方式,无法跟踪到某一块堆内存,那么 GC 就认为这块内存将不再使用了(因为代码中已经无法访问这块内存了)。

通过这种有向图的内存管理方式,当一个内存对象失去了所有的引用之后,GC 就可以将其回收。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对象还存在引用,那么它将不会被 GC 回收,哪怕是 Java 虚拟机抛出 OutOfMemoryError 。

Java内存泄露
一般来说内存泄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在C/C++ 语言中的,在堆中的分配的内存,在没有将其释放掉的时候,就将所有能访问这块内存的方式都删掉(如指针重新赋值);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内存对象明明已经不需要的时候,还仍然保留着这块内存和它的访问方式(引用)。第一种情况,在 Java 中已经由于垃圾回收机制的引入,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所以, Java 中的内存泄漏,主要指的是第二种情况。
 
 可能光说概念太抽象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例子:
[java] view plain copy
 print?
  1. Vector v = new  Vector( 10 );    
  2. for  ( int  i = 1 ;i < 100 ; i ++ ){    
  3.     Object o = new  Object();    
  4.     v.add(o);    
  5.     o = null ;    
  6. }   

在这个例子中,代码栈中存在Vector 对象的引用 v 和 Object 对象的引用 o 。在 For 循环中,我们不断的生成新的对象,然后将其添加到 Vector 对象中,之后将 o 引用置空。问题是当 o 引用被置空后,如果发生 GC ,我们创建的 Object 对象是否能够被 GC 回收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 GC 在跟踪代码栈中的引用时,会发现 v 引用,而继续往下跟踪,就会发现 v 引用指向的内存空间中又存在指向 Object 对象的引用。也就是说尽管 o 引用已经被置空,但是 Object 对象仍然存在其他的引用,是可以被访问到的,所以 GC 无法将其释放掉。如果在此循环之后, Object 对象对程序已经没有任何作用,那么我们就认为此 Java 程序发生了内存泄漏。

[java] view plain copy
 print?
  1. System.out.println("vector.get(0)==="+vector.get(0));   

尽管对于C/C++ 中的内存泄露情况来说, Java 内存泄露导致的破坏性小,除了少数情况会出现程序崩溃的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程序仍然能正常运行。但是,在移动设备对于内存和 CPU都有较严格的限制的情况下, Java 的内存溢出会导致程序效率低下、占用大量不需要的内存等问题。这将导致整个机器性能变差,严重的也会引起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导致程序崩溃。

一般情况下内存泄漏的避免

在不涉及复杂数据结构的一般情况下,Java 的内存泄露表现为一个内存对象的生命周期超出了程序需要它的时间长度。我们有时也将其称为“对象游离”。

例如:

[java] view plain copy
 print?
  1. public class FileSearch{    
  2.     private byte [] content;    
  3.     private File mFile;    
  4.     public FileSearch(File file){    
  5.         mFile = file;    
  6.     }    
  7.     public boolean hasString(String str){    
  8.         int size = getFileSize(mFile);    
  9.         content =  new  byte [size];    
  10.         loadFile(mFile, content);    
  11.         String s =  new String(content);    
  12.         return s.contains(str);    
  13.      }    
  14. }   

在这段代码中,FileSearch 类中有一个函数 hasString ,用来判断文档中是否含有指定的字符串。流程是先将mFile 加载到内存中,然后进行判断。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将 content 声明为了实例变量,而不是本地变量。于是,在此函数返回之后,内存中仍然存在整个文件的数据。而很明显,这些数据我们后续是不再需要的,这就造成了内存的无故浪费。

要避免这种情况下的内存泄露,要求我们以C/C++ 的内存管理思维来管理自己分配的内存。第一,是在声明对象引用之前,明确内存对象的有效作用域。在一个函数内有效的内存对象,应该声明为 local 变量,与类实例生命周期相同的要声明为实例变量……以此类推。第二,在内存对象不再需要时,记得手动将其引用置空。

复杂数据结构中的内存泄露问题

在实际的项目中,我们经常用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据结构用于缓存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的数据信息。有时,由于数据结构过于复杂,或者我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例如,在内存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缓存信息来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等情况),我们很难对数据结构中数据的生命周期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Java 中一种特殊的机制来达到防止内存泄露的目的。

之前我们介绍过,Java 的 GC 机制是建立在跟踪内存的引用机制上的。而在此之前,我们所使用的引用都只是定义一个“ Object o; ”这样形式的。事实上,这只是 Java 引用机制中的一种默认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引用方式。通过使用这些特殊的引用机制,配合 GC 机制,就可以达到一些我们需要的效果。


java 的垃圾回收机制:

1.垃圾回收是由虚拟机自动执行,不能人为地干预。
       2.系统比较空闲(垃圾回收线程)
       3.对象不在被引用.对象处于引用的隔离岛状态(隔离引用),对象具备了回收的条件
       4.gc()方法,可以建议虚拟机执行垃圾回收,但是不能确定是否会执行回收。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