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课件——自杀及行为干预

来源:互联网 发布:钢琴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16:24

一、自杀的概念及分类
社会学家(Durkheim),自杀者知道行为
的后果是死亡,而主动或被动地终止生命
。既是谋杀者又是受害者。
心理学家(Bacehler 1995)自杀代表寻求
和发现采取结束自己生命来解决现存问题
的任何行为。
精神病学家(Gelder 1983)自杀行为
是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夺去他们的生命

自杀分类:自杀已遂、自杀未遂、自
杀观念
1、利已型自杀:自杀作为一种反抗社会
压力的对策(失恋、负责任等)。
2、利他型自杀:过强的群体意识,通过
毁灭自我保护群体意识,(日本的武士
道精神,宗教行为)。
3、反常型:各种精神创伤和丧失体验、不可
摆脱的危机(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社会地位的
突然改变等)。
二、自杀的人口统计学及流行病学
U·S·A 自杀率1/10万中国 (在
研究中)
老年人最高20%–40%的自杀者>60岁
15–24岁5%
未婚2倍于已婚,离婚、丧偶最多,宗教教徒
较低,医生高于其它职业,精神科医生最高。
工业化国家自杀率>非工业化国家
美国自杀是大学生的第二死亡、青年人的第
二死因。
三、
导致自杀的因素
大多数自杀者有精神或情绪障碍
30–70%为重型抑郁
1、抑郁症是自杀的第一位因素,30%的抑郁
症有自杀企图,15%自杀成功。
2、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为第二大原因。
酒依赖、吸毒及其它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自
杀率为平均值的3–4倍。
3、精神分裂症
最严重的预后最差的精神障碍
自杀是精神分裂症的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
占自杀者的5%–10%,15%的精神分裂症死于自杀
4、行为障碍
多见于一些人格障碍者,反社会性人格冲动
控制障碍,家庭暴力制造者,女性的性虐待

四、自杀的生物学原因
1、遗传因素 自杀者家系中自杀率高于平
均值,单卵双生子,自杀同病率高于平均值
5倍。
2、神经化学
主要涉及到5–羟色胺(5–HT)系统
自杀者较正常对照及无自杀的抑郁类有明
显下降的脑脊液中5–HTAA浓度。
自杀者血细胞上5–HT2–A受体的密度增高。
五、自杀的动机
直接动机是绝望感、无助、无望、无价值
1、精神分折观点:把对爱的人的恨转向自己
,自杀是以象征的方式谋杀他人。
2、表达一种与失去的人在一起的愿望或向活
着的人转达一种责备。
五、自杀的动机
直接动机是绝望感、无助、无望、无价值
1、精神分折观点:把对爱的人的恨转向自己,自
杀是以象征的方式谋杀他人。
2、表达一种与失去的人在一起的愿望或向活着的人
转达一种责备。
3、交流一种痛苦的方式,或吸引注意
减少孤独的一种方式。
自杀的年龄特征:
青春期的自杀行为:
对小的挫折出现过度反应,不成熟和缺
乏经验
出现认知歪曲和冲动行为
老年人的自杀 自杀率最高的人群 70%的自杀
者自杀前有一种或多种医学疾病,常见的为恶
性肿瘤、肾炎、心肺症状、关节炎,其次有丧
失、孤独、经济困难等应激因素
六、自杀的预测
在判断自杀危险中,精神卫生人员应考虑
病人的精神病史、误诊的问题,、人格障
碍合并情感障碍,、合并精神活性物质滥
用等。
激越性抑郁掩盖了抑郁的无望、绝望
的悲伤情绪。
医院外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自杀未遂的历史。
自杀的危险因素;
1 反复、谈论和思考死亡、自杀、想
死。
2 可疑的问题(打听哪些方法可致死
,、服、药、跳楼、割腕)
3 害怕晚上不、能入睡,、害怕晚
上。
4 处于抑郁状态并经常哭泣。
5 把自己锁在屋里或远离他人。
6 焦虑、紧张、无望、无助的态度

7 想象中的严重的躯体疾病,、想以
死结束对家庭的拖累。
8 感到活着无价值。
9 想到被迫害,、处罚,、虐待。
10 抑郁后无明显原因变得平静或高兴

11对家常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2放弃个人财物
七、干预措施
(一)自杀评估 关于自杀的误解与事实
①“谈论自杀的人,并不会自杀”,80%自杀
者自杀前有线索。
②“自杀者想死”,实际上是生与死的矛盾
状态。
③“只要有一次自杀,他总会自杀”。
④“一旦自杀不成功,自杀的危险就过去了”。
⑤“自杀是遗传的”,自杀不是人类对严重痛苦
的正常反应。
⑥“自杀者都是精神病人”。
(2)干预措施
1、病房监护
①限制在安全房间或专人监护。
②与可能造成伤害或致死的物品隔离。
③安全的衣服、卧具。
④获得不自杀的语言承诺,控制不住有自杀
冲动时找工作人员。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