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化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域名备案授权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10:20
1.产品化定义:
软件产品化是指客户无需为软件添加或调整代码和语句即能完成软件的安装配置、应用初始化、系统管理、用户使用的全过程,并且软件至少能满足80%以上的用户某一组应用需求。微软Office或杀毒软件就是产品化软件的典型代表,不过,与这些通用型的软件产品,管理应用软件的产品化则难得多,但产品化是用户和供应商的最终的必然选择。
软件的项目化交付在技术或产品不成熟或相对短缺的年代是高端客户的唯一选择,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软件的产品化交付才是他们最能接受的选择。
2.我国软件产品化概况
在资本市场,软件企业一般都享有高于资本市场平均水平的估值标准。其隐含的前提是软件企业优异的财务特性:即软件公司的收入在跨过一个盈亏平衡点后,利润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收入的增长。
遗憾的是,我国的软件企业在整体上却未能表现出这种特性。据统计,2000 年前上市的软件公司,刨除了亏损的公司外,共有13 家样本。13 家样本公司收入由2000 年的35.5 亿元增长至99.6 亿元,净利润仅仅由3.3 亿增长为4.5 亿元,而这个数据已经排除了所有的亏损公司。从13 家公司的净利润率角度来看,净利润率由2000 年的9.4%下降到2005 年的4.5%。6 年内,收入增长了2 倍,利润率却下降到原有水平的一半。说明我国软件行业公司的整体表现与行业应有的特点不符。
3.定制软件与软件产品化
国内软件公司的利润率与规模成反比,其关键原因在于我国软件的产品化程度仍然较低。软件公司的业务大多数以项目型为主,产品型的公司相对较少,产品的成熟度不够。定制软件与软件产品化的区别在于:定制软件,也可以视为项目化研发,完全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开发,项目与项目间有技术的继承但没有产品的延续;软件产品化,则是将产品功能基本固化,满足一个较大应用群体的共性化需要,产品可以通过渠道代理的形式直接销售给客户,实现软件生产与销售服务的分离。
n         定制软件与软件产品化的比较
定制软件与软件产品化相比,有以下的不利因素。
首先,对人的依赖性过大。由于人对业务的理解不同、过去的经验不同、IT 技术掌握的情况不同、做软件工程的方法不同,导致编制出来的软件,即使是同一个公司、同样一套应用系统,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软件的结构、编程的技巧和实际的实施性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
其次,定制软件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所以缺乏技术和经验的系统性积累。而且,这一方法使软件开发的周期比较长、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编码量大,从而也造成对人的依赖。
第三,为客户定制软件是从客户具体的需求来生成的应用软件系统,必然带来软件的维护性差、可扩展性差、二次开发能力差等负面影响。
走向“软件产品化”,则可形成以系统集成商提供的全面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的产品,其
优点在于:
减少实施过程中编程的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同时成熟的软件产品可以通过代理商负责销售和安装,软件厂商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软件产品研发这个核心领域。
以上因素,使得系统集成公司和客户对人的依赖变弱。而且,由于产品是构件化、参数化、规范化的,使得系统的扩展性、可维护性、二次开发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n         软件产品化的意义
软件产品化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经过众多用户长期使用,软件稳定、质量较高; 客户较为廉价的初期投入; 快速的实施、部署、应用给客户带来价值; 持续的优化确保每一个版本不断完善,并且不断通过升级给客户带来超乎想象的创新功能和应用,以确保IT投入的保值增值; 产品售后服务有保证。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客户应用理解的深入,产品化将会是产业成熟的决定性标志,也是市场成熟即将进入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风向标。
然而,要实现软件产品化就必须克服产品化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一对矛盾。笔者认为,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应用水平来看,大多数个性需求在组织的产品应用演进历史中都处于次要矛盾,因此在初期个性化需求基本可以暂时抑制和有所保留。随着项目的成功,可以随着产品升级逐步消除,或者在产品实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用户或者厂商通过局部定制来满足,此时的风险和代价都是最低的。
软件产品化的第一个积极意义在于提高行业效率,有利于软件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实施分离。但是对于从事行业解决方案的软件厂商来说,由于应用与客户个性化要求的冲突,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化在现实中有较高的实施难度。由于行业解决方案都与行业特点密切相关,很难处理成共性化的产品。这样,行业应用软件很难类似于ERP 软件一样,把生产和销售推广分离。作为变通的办法,目前很多行业中会有—定数量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小的软件公司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方案实施。
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化的第二个积极意义则在于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其优点可以体现在:开发周期缩短、企业知识产权得以沉淀、项目对人的过分依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项目风险逐步降低、开发成本得以节省、项目成功系数增高。最终在项目预算、项目管理、客户满意度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改善。
4.软件产品化的条件
软件产品化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厂商在产品的研发上有长期的积累,包括管理理论的积累、产品技术的积累和客户的积累。特别地,大多数管理软件蕴涵着组织行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没有管理思想的软件只能就事论事,不能称其为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产品的成熟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是否在数量众多的、优秀的、典型的客户中成功实施,原因在于优秀客户在企业组织行为管理上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而且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乐于接受和尝试。
5.目前产品化软件的主要市场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亟待提升信息化水平。据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发布的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但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消除了中小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生存“游戏”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那么,针对当前信息化率低这一现状,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加值的74.7%,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和新产品的80%也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必要且重要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不理想:4000多万中小企业中,近68%还没有计算机,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只有37%。信息化建设的落后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反之,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将会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带来良好的收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日前发表报告称,2006年中小企业IT投资规模将比2005年增长18.3%,达到1450.12亿元;到2008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014.01亿元;未来三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近5000亿元,2005年至2008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1%。在市场表现上,中小企业板指数成长性非常好,其中的50支股票已经实现了全流通。被誉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市场”。
中小企业由于其本身属性,导致单个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的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均年投入不超过人民币10万元,在其企业营业额中,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所占的比例为0.3%—0.5%,这个比例明显偏低,不能够起到应起的作用。这里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企业人数在1500人以下的企业。
而软件产品化后,实施成本大幅降低,对于启动这一巨大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6.目前软件产品化相对成功的行业及公司
软件产品化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得到实现。目前比较可能实现产品化的软件产品包括:含ERP 在内的管理软件、财务软件、证券基金交易软件、电话中心、电信部分软件。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用友软件、航天信息、金蝶国际、恒生电子、金证股份、远光软件等公司的软件产品化程度较高。无疑,相比于项目型的软件公司,软件产品化程度高的企业有更好的财务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