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神奇建筑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 大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3:39

 在本次活动中,9位评委在72个备选项中分别选出了自己心中的地标,虽然备受争议,但国家大剧院和中央广播电视塔均以7票位居排列之首。

  国家大剧院(7票)

  位置显要,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体量巨大形态奇特。(柯焕章)

  天安门广场西边的不速之客。(毛其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牛凤瑞)

  从此北京城市空间“海关”向国际打开了。(殷双喜)

  从正面看,它是现代化的产物。从背面角度看,它与周边环境严重不协调。(唐晓峰)

  完全的非传统形式的新奇建筑。(谭烈飞)

  它太引人注目了,不入选是不可能的。(艾未未)

  中央广播电视塔(7票)

  建筑规模和体量巨大,造型奇特。(柯焕章)

  北京西部最醒目的标志。(王越)

  在很远处就可以看到。(毛其智)

  独特的外部造型,在世界上也不多见。(牛凤瑞)

  这才叫高科技建筑!但看久了,再看周围建筑都觉得有点歪。(殷双喜)

  海淀区的高度性标志。(唐晓峰)

  城市中需要有板块产生这种幻想和不安全感。(艾未未)

  国家体育场(5票)

  作为奥运会主会场影响重大,建筑造型奇特。(柯焕章)

  符合“新北京,新奥运”的形象塑造。(牛凤瑞)

  形象独特,它可以代表奥运。(杨保军)

  是北京奥运的见证标志。(谭烈飞)

  它的外观就是它的结构本身。(艾未未)

  国贸中心三期(5票)

  建筑群完整,造型经得起时间考验。(柯焕章)

  CBD的中心。(毛其智)

  一座有前瞻性、有生命力的建筑。看似简单,但是很好地关注了环境。(杨保军)

  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新功能的展示和结合。(艾未未)

  最值得向都市电视剧导演推荐的现代北京的取景点。(殷双喜)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5票)

  是首都机场发展新的里程碑;建筑规模庞大,建筑造型新颖独特。(柯焕章)

  北京的国际门户。(牛凤瑞)

  北京的门户,实用性强。(谭烈飞)

  它是北京开放后的结果,是国际化城市的标识。(杨保军)

  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将对人们未来的出行方式造成很大影响。(艾未未)

  北京西站(4票)

  北京的西大门。(毛其智)

  进出北京的重要门户之一。(牛凤瑞)

  有一种极尽奢华的作风,考虑的不是实用功能。(谭烈飞)

  令人憎恶的中国建筑体制的标本将中国建筑体制的无效率、无章法昭示于众。(艾未未)

  中关村西区(4票)

  建筑群体完整,主体建筑突出。(柯焕章)

  当代科技发展的象征。(王越)

  广场和周边一组建筑都经过统一规划设计,是信息时代、未来高科技时代新的空间类型。(杨保军)

  从作坊规模发展到现在,是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标志。(谭烈飞)

鸟巢投射爱和自由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2/14/content_2064656.htm
冬天是欣赏鸟巢的最佳季节,没有树叶的遮盖,鸟巢一览无余,成为冬日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北京城的鸟儿很多,以喜鹊、麻雀和乌鸦为主。鸟儿多,鸟巢自然多。树叶繁茂的盛夏,它们纷纷隐蔽起来,偶尔一露芳容。到了光秃秃的冬天,全部鸟巢裸呈,和树干、树枝的颜色接近,很是匹配。

    常在坐车时看鸟巢。在道路和铁轨两旁的高树上,有许多散落的鸟巢。莫名的,很喜欢鸟巢。看到它们,每每心动,感觉亲切而温馨,这种状态似乎不太能用语言描述清楚。

    我很好奇别人眼中的它是个什么样子。到网上搜索关于鸟巢的文章,我发现,描写鸟巢的美文很多,似乎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着迷。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它、感受它、描述它。孩子们认知它的结构,为鸟儿巧夺天工的作品惊叹不已。老人小心地呵护来访的鸟儿,宠溺它们在自己家里搭窝筑巢、繁衍生息。青年人和中年人欣赏鸟巢与天空、原野、树木还有城市的美丽。

    最大的感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就叫“鸟巢”,这个用钢网编织起来的体育场,将成为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的家。

    到底鸟巢神奇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我想大约是因为鸟巢的特点使人们很容易产生心理投射,寄托自己的心理需要和美好期待吧。比如下面这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是爱。鸟巢就是鸟儿的家。鸟儿长大了,找到伴侣,亲密合作,共同搭造爱的小屋。这个过程甜蜜而温馨。你叼来树枝,我衔回泥土;你找来树叶,我寻到绒毛。叽叽喳喳,互诉衷肠。要是在劳动中弄乱了羽毛,就互相帮着梳理。不几天,一个结实、稳固、温暖、舒适的小窝建好了。然后,它们在这里组成家庭,共同养育下一代。

    鸟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这个地方可以满足人们爱、亲密和安全的需要。人们期待着在这个地方可以付出和得到爱,表达和经营爱,彼此深入地了解,真实地表现自己。它就像一个基地,让我们觉得踏实,可以放心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看到鸟巢,人们的心灵需要在潜意识里萌动,那是对幸福的憧憬和对爱的呼唤。

    第二个词是自由。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鸟儿从高树上的家伸出毛茸茸的头,抬头仰望蓝天,低头鸟瞰大地。梳洗、觅食,毫不吝啬地悦耳鸣叫。它们展开翼翅,在枝头上蹦跳嬉戏,或在广阔天空里自在翱翔。傍晚,伴随夕阳,倦鸟归巢,安静地休憩,在月亮和星光下进入梦乡。鸟儿的生活简单而自由,宁静而活泼。

    反观人,在节奏紧张、压力大大、诱惑多多的欲望都市,很容易迷失自我,身心疲惫,像被困在一张无形的大网里面。人们这样自我拷问:我该如何停下来?真实的我在哪里?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像鸟儿一样,踩着大自然的节奏,和着自己心中的韵律,这种自由、简单、和谐的生活方式多么令人向往!

    爱和自由是人们如此渴望却又常常觉得难以拥有的东西。难道就只能借鸟巢寄情怀吗?

    值得庆幸的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鸟巢或者其他任何人、事、物动人心弦时,这正是一个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良机。每当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我的爱和恨,或者是一些更复杂的感受来自于哪里?然后,分析现状,梳理资源,寻找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来满足或实现正常、合理的需要和期待,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

    其实,爱和被爱是需要学习的能力,不仅指向外部,更指向自己。对于心理需要的满足,自己本人有最大的责任和能力。而自由关乎心灵修炼和选择,当我们在了解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可以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自由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描述:谁如命运似的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后大踏步走着。


坚强的“水立方”

从外表看,被3000多个气枕包裹而成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非常光滑圆润。虽然同刚性十足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相比,“水立方”倍显阴柔,但实际上,“水立方”的“坚强”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水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ETFE膜的延展性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它的熔点高达275度,燃烧起来不扩散没有烟,也没有燃烧物掉落。

  ETFE膜材料的唯一缺点似乎是隔音性较差。而奥运会开幕的8月,正值北京的雨季,有人担心密集的雨点打落在膜上会不会形成较大的噪音干扰运动员比赛和观众观赛呢?

  这个难题,早被设计师与施工人员巧妙化解。

  首先,工程人员进行了隔音实验。他们制作了一个实验用的塔,按照“水立方”屋顶的样子在塔顶安装了上下两个两层膜的气枕,然后用喷淋装置向上面洒水,模拟降雨的情况,工作人员分别在上下两侧用仪器测量,检测噪音的分贝数。

  经过反复实验,工作人员最后增加了气枕中膜的层数。顶部气枕的膜达到4层,而墙体的膜达到2—3层。如此一来,即便是冰雹撞击薄膜的巨响也不会传递到室内。

  此外,工作人员还在场馆的内墙、看台、坐椅等很多位置安装了吸声材料。这些措施,都将保证“水立方”如同一个真正的水世界般深邃而静谧,身在其中的人们如同真正的鱼儿般舒畅地游弋。

  《人民日报》 ( 2008-02-15 第14版 )



美报赞水立方:令人震撼 仿佛来自外星
作者: 环球网 2008-02-13 13:58:58

  国际奥委会高级成员表示:“泳池仿佛来自天外,你会以为它是从外星来的。我认为它能引发运动员的敬畏感,对新的奥林匹克选手来说,它真是势不可挡。无论从哪方面讲,在我见过的奥运游泳馆中,它都是最好的。”

  

  

  2008年1月18日,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内部亮出蓝色灯光,使得国家游泳馆犹如一个“水晶立方”。据了解,国家游泳馆灯光调试完毕后,将会照射出红、黄、绿、蓝等多种颜色。(来源:国新图库)

  

  

  “水立方”夜景俯瞰效果图。(图片来自: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

  《国际先驱论坛报》1月31日文章,原题:北京崭新的水立方令人震撼,仿佛来自天外

  水立方是一座耗资2亿美元、外立面好像蜂窝一样的夸张建筑。一名美国游泳队的官员称水立方“令人震撼”。造访北京新建的奥运游泳馆的一名国际奥委会高官称它“来自天外”。

  不过,来参加中国游泳公开赛的雅典奥运会金牌得主奥提利亚·杰德泽扎克说:“我觉得泳池里有点热,换衣间也有点热,其余的一切都好。”

  国际奥委会高级成员克万·高斯波说:“泳池仿佛来自天外,你会以为它是从外星来的。我认为它能引发运动员的敬畏感,对新的奥林匹克选手来说,它真是势不可挡。无论从哪方面讲,在我见过的奥运游泳馆中,它都是最好的。”

  美国游泳队的官员斯基内说:“泳池令人震撼。我觉得那些来这里比赛的孩子们会为之疯狂的。当他们为之疯狂时,那就为整个建筑的氛围又增了彩。它令人激动是因为它的宏大和规模。”

  不过当水立方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时,也有人说,早上明亮的阳光穿过透明的天花板时,可能会让电视台的拍摄人员眩晕,因为电视台拍摄时喜欢稳定的光。但斯基内说:“它看上去太棒了,那种透明感很有震撼力。”(环球网 李宏伟译)

央视新址工程强悍比肩鸟巢 揭秘为何斜而不倒(图)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位于北京市中央商务区(CBD)。CCTV主楼含两栋分别为52层、高234米和44层、高194米的塔楼,并由14层、56米高,重1.8万吨的悬臂钢结构连接,总建筑面积47.3万平方米,号称“中国公共建筑‘第一单’”。该工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

    北京的东三环路边,一座巨大的钢铁建筑迅速生长,完整的躯体已然袒露形状,如今,光亮的玻璃幕墙正在建筑外立面延展,在冬日的阳光里生辉。

    与周围景观是否协调;会不会给本已紧张的区域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对这个钢铁大家伙产生的有关疑虑在增多,但人们对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的关注热情,随着它的长高也在升级。     

    不久前,人们看到,建筑的组成部分——两栋倾斜的塔楼在162米的高空变形扭曲之后,终于拥抱在一起,工程人员把这称作“悬臂钢结构合龙成功”。  

    从不同角度看过去,大楼带来不同的感官印象:有人说它像一只扭曲的正方形油炸圈;有人说它像汽车人带头大哥擎天柱的两条粗壮大腿——正因为结构特殊,在建筑界没有现成施工规范可循,使得工程的科技含量和施工难度世所罕见。    

    在英国《泰晤士报》组织的评选中,央视新址跻身“当今全球建设中十大‘最强悍’工程”行列。现在,我们就去探究一下,央视新址工程究竟怎样“强悍”?

大楼结构示意图

    塔楼倾斜6度  

   为何斜而不倒?  

    关于央视新址,坊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建设过程中,北京市建委接到不少市民的“投诉”:“东三环边上有两座楼越盖越歪,都快撞上了!”——故事的真实成分有多少暂且不论,但却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两座塔楼双向倾斜6度,央视新址为什么会斜而不倒?  

    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央视新址项目执行经理欧阳超解释说,从外面看楼是斜的,顶是歪的,有14层是悬空的,实际上大楼核心筒是垂直的,地板是水平的,悬空部分通过钢桁梁、外龙骨和斜向拉杆分散受力,“是绝对安全的”。     

    还有很多人看着央视大楼的两座“斜塔”心中纳闷,楼里屋子的形状是不是也不规则?关于大楼的电梯,网上也流传着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大楼的电梯是斜着装的,乘客将倾斜着上楼;另一个版本是,为了避免乘客倾斜,大楼的电梯将分段安装,从一层到顶层要换乘几次电梯。     

    据大楼建设方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工张琨介绍,大楼里面的房屋是方形的,空间角度也是垂直的。钢结构已经把楼内空间自然分割成了多个房间。大楼建成后,一层将设置直接通往顶层的电梯,电梯是直的,不像两座斜塔那样倾斜。




Powered by ScribeFire.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