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软件架构设计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安平淘宝贝高瞻幼儿园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18:56

什么是架构

前言:软体设计师中有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经验较为丰富的人,他们需要承担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也就是需要设计系统的元件如何划分、元件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中逻辑的、物理的、系统的重要决定的作出。在很多公司中,架构师不是一个专门的和正式的职务。通常在一个开发小组中,最有经验的程序员会负责一些架构方面的工作。在一个部门中,最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会负责一些架构方面的工作。但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体认到架构工作的重要性。

  什么是软件系统的架构(Architecture)?一般而言,架构有两个要素:

  ·它是一个软件系统从整体到部分的最高层次的划分。

  一个系统通常是由元件组成的,而这些元件如何形成、相互之间如何发生作用,则是关于这个系统本身结构的重要信息。

  详细地说,就是要包括架构元件(Architecture Component)、联结器(Connector)、任务流(Task-flow)。所谓架构元素,也就是组成系统的核心"砖瓦",而联结器则描述这些元件之间通讯的路径、通讯的机制、通讯的预期结果,任务流则描述系统如何使用这些元件和联结器完成某一项需求。

  ·建造一个系统所作出的最高层次的、以后难以更改的,商业的和技术的决定。

  在建造一个系统之前会有很多的重要决定需要事先作出,而一旦系统开始进行详细设计甚至建造,这些决定就很难更改甚至无法更改。显然,这样的决定必定是有关系统设计成败的最重要决定,必须经过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察。

  计算机软件的历史开始于五十年代,历史非常短暂,而相比之下建筑工程则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人类在几千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建筑设计基本上包含两点,一是建筑风格,二是建筑模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恰当选择的建筑模式,可以使一个独一无二。

  下面的照片显示了中美洲古代玛雅建筑,Chichen-Itza大金字塔,九个巨大的石级堆垒而上,九十一级台阶(象征着四季的天数)夺路而出,塔顶的神殿耸入云天。所有的数字都如日历般严谨,风格雄浑。难以想象这是石器时代的建筑物。



图1、位于墨西哥Chichen-Itza(在玛雅语中chi意为嘴chen意为井)的古玛雅建筑。(摄影:作者)

  软件与人类的关系是架构师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自从软件进入历史舞台之后就出现的问题。与此类似地,自从有了建筑以来,建筑与人类的关系就一直是建筑设计师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构造建筑物,然后建筑物构造我们(We shape our buildings, and afterwards our buildings shape us)。英国下议院的会议厅较狭窄,无法使所有的下议院议员面向同一个方向入座,而必须分成两侧入座。丘吉尔认为,议员们入座的时候自然会选择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同时入座,而这就是英国政党制的起源。Party这个词的原意就是"方"、"面"。政党起源的关键就是建筑物对人的影响。

  在软件设计界曾经有很多人认为功能是最为重要的,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与此类似地,在建筑学界,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开创人之一Louis Sullivan也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功能(Forms follows function)。

  几乎所有的软件设计理念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建筑学历史中找到更为遥远的历史回响。最为著名的,当然就是模式理论和XP理论。

  架构的目标是什么

  正如同软件本身有其要达到的目标一样,架构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一般而言,软件架构设计要达到如下的目标:

  ·可靠性(Reliable)。软件系统对于用户的商业经营和管理来说极为重要,因此软件系统必须非常可靠。

  ·安全行(Secure)。软件系统所承担的交易的商业价值极高,系统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可扩展性(Scalable)。软件必须能够在用户的使用率、用户的数目增加很快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性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用户的市场扩展得可能性。

  ·可定制化(Customizable)。同样的一套软件,可以根据客户群的不同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可扩展性(Extensible)。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一个软件系统应当允许导入新技术,从而对现有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扩展

  ·可维护性(Maintainable)。软件系统的维护包括两方面,一是排除现有的错误,二是将新的软件需求反映到现有系统中去。一个易于维护的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技术支持的花费

  ·客户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软件系统必须易于使用。

  ·市场时机(Time to Market)。软件用户要面临同业竞争,软件提供商也要面临同业竞争。以最快的速度争夺市场先机非常重要。

  架构的种类

  根据我们关注的角度不同,可以将架构分成三种:

  ·逻辑架构、软件系统中元件之间的关系,比如用户界面,数据库,外部系统接口,商业逻辑元件,等等。

  比如下面就是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一个软件系统的逻辑架构图

 

图2、一个逻辑架构的例子

  从上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出,此系统被划分成三个逻辑层次,即表象层次,商业层次和数据持久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含有多个逻辑元件。比如WEB服务器层次中有HTML服务元件、Session服务元件、安全服务元件、系统管理元件等。

  ·物理架构、软件元件是怎样放到硬件上的。

  比如下面这张物理架构图描述了一个分布于北京和上海的分布式系统的物理架构,图中所有的元件都是物理设备,包括网络分流器、代理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报表服务器、整合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主机等等。

 

图3、一个物理架构的例子

  ·系统架构、系统的非功能性特征,如可扩展性、可靠性、强壮性、灵活性、性能等。

  系统架构的设计要求架构师具备软件和硬件的功能和性能的过硬知识,这一工作无疑是架构设计工作中最为困难的工作。

  此外,从每一个角度上看,都可以看到架构的两要素:元件划分和设计决定。

  首先,一个软件系统中的元件首先是逻辑元件。这些逻辑元件如何放到硬件上,以及这些元件如何为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强壮性、灵活性、性能等做出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其次,进行软件设计需要做出的决定中,必然会包括逻辑结构、物理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系统的所有非功能性特征。这些决定中会有很多是一旦作出,就很难更改的。

  根据作者的经验,一个基于数据库的系统架构,有多少个数据表,就会有多少页的架构设计文档。比如一个中等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通常含有一百个左右的数据表,这样的一个系统设计通常需要有一百页左右的架构设计文档。

  架构师

  软体设计师中有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经验较为丰富的人,他们需要承担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也就是需要设计系统的元件如何划分、元件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中逻辑的、物理的、系统的重要决定的作出。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架构师(Architect)。在很多公司中,架构师不是一个专门的和正式的职务。通常在一个开发小组中,最有经验的程序员会负责一些架构方面的工作。在一个部门中,最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会负责一些架构方面的工作。

  但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体认到架构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不同的组织层次上设置专门的架构师位置,由他们负责不同层次上的逻辑架构、物理架构、系统架构的设计、配置、维护等工作。

软件的架构设计

好的开始相当于成功一半

开始之初的架构设计决定着软件产品的生死存亡。“好的开始相当于成功一半”。

开始的架构设计也是最难的,需要调研同类产品的情况以及技术特征,了解当前世界上对这种产品所能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平台支持。再结合自己项目的特点(需要透彻的系统分析),才能逐步形成自己项目的架构蓝图。

比如要开发网站引擎系统,就从Yahoo的个人主页生成工具到虚拟主机商提供的网站自动生成系统,以及IBM Webphere Portal的特点和局限 从而从架构设计角度定立自己产品的位置。

好的设计肯定需要经过反复修改,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测试是保证设计正确的一个好办法

由于在开始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后来项目的实现过程也验证了这种选择,但在一些架构设计的细部方面,还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属于那种螺旋上升的方式,显然这是通过测试第一的思想和XP工程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我们开始的架构设计在技术平台定位具有一定的世界先进水平,那么,项目开发实际有一半相当于做实验,是研发,存在相当的技术风险。

因此,一开始我们不可能将每个需求都实现,而是采取一种简单完成架构流程的办法,使用最简单的需求将整个架构都简单的完成一遍(加入人工干预),以检验各个技术环节是否能协调配合工作(非常优秀先进的两种技术有时无法在一起工作),同时也可以探知技术的深浅,掌握项目中的技术难易点。这个过程完成后,我们就对设计方案做出上面的重大修改,丰富完善了设计方案。

设计模式是支撑架构的重要组件

架构设计也类似一种工作流,它是动态的,这点不象建筑设计那样,一开始就能完全确定,架构设计伴随着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之中,有两种具体操作保证架构设计的正确完成,那就是设计模式(静态)和工程项目方法(RUP或XP 动态的)。

设计模式是支撑架构的一种重要组件,这与建筑有很相象的地方,一个建筑物建立设计需要建筑架构设计,在具体施工中,有很多建筑方面的规则和模式。

我们从J2EE蓝图模式分类http://java.sun.com/blueprints/patterns/catalog.html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J2EE这样一个框架软件的架构与设计模式的关系。

架构设计是骨架,设计模式就是肉

这样,一个比较丰富的设计方案可以交由程序员进一步完成了,载辅助以适当的工程方法,这样就可保证项目的架构设计能正确快速的完成。

时刻牢记架构设计的目标

由于架构设计是在动态中完成的,因此在把握架构设计的目标上就很重要,因此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甚至每一步我们都必须牢记我们架构设计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下面几点:

1. 最大化的重用:这个重用包括组件重用 和设计模式使用等多个方面。

比如,我们项目中有用户注册和用户权限系统验证,这其实是个通用课题,每个项目只是有其内容和一些细微的差别,如果我们之前有这方面成功研发经验,可以直接重用,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要进行这个子项目的研发,在研发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到这个项目的需求,也要以架构的概念去完成这个可以称为组件的子项目。

2. 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总方向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其实这也是中间件或多层体系技术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具体实施设计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特别是设计模式的运用上很容易范这个错误,因此如何尽可能的做到设计的简单明了是不容易的。

我认为落实到每个类的具体实现上要真正能体现系统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为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一个,你的代码越接近它,表示你的设计就是简单明了,越简单明了,你的系统就越可靠。更多情况是,一个类并不能反应事物本质,需要多个类的组合协调,那么能够正确使用合适的设计模式就称为重中之重。

我们看一个具备好的架构设计的系统代码时,基本看到的都是设计模式,宠物店(pet store)就是这样的例子。或者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架构设计基本是由简单明了的多个设计模式完成的。

3. 最灵活的拓展性:架构设计要具备灵活性 拓展性,这样,用户可以在你的架构上进行二次开发或更加具体的开发。

要具备灵活的拓展性,就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去进行架构设计,比如现在工作流概念逐步流行,因为我们具体很多实践项目中都有工作流的影子,工作流中有一个树形结构权限设定的概念就对很多领域比较通用。

树形结构是组织信息的基本形式,我们现在看到的网站或者ERP前台都是以树形菜单来组织功能的,那么我们在进行架构设计时,就可以将树形结构和功能分开设计,他们之间联系可以通过树形结构的节点link在一起,就象我们可以在圣诞树的树枝上挂各种小礼品一样,这些小礼品就是我们要实现的各种功能。

有了这个概念,通常比较难实现的用户级别权限控制也有了思路,将具体用户或组也是和树形结构的节点link在一起,这样就间接实现了用户对相应功能的权限控制,有了这样的基本设计方案的架构无疑具备很灵活的拓展性。 

如何设计架构?

2007-07-19 11:11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26

Part 1 层

    层(layer)这个概念在计算机领域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个概念。计算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层的概念:系统调用层、设备驱动层、操作系统层、CPU指令集。每个层都负责自己的职责。网络同样也是层的概念,最著名的TCP/IP的七层协议。

    层到了软件领域也一样好用。为什么呢?我们看看使用层技术有什么好处:

    ● 你使用层,但是不需要去了解层的实现细节。
    ● 可以使用另一种技术来改变基础的层,而不会影响上面的层的应用。
    ● 可以减少不同层之间的依赖。
    ● 容易制定出层标准。
    ● 底下的层可以用来建立顶上的层的多项服务。

    当然,层也有弱点:

    ● 层不可能封装所有的功能,一旦有功能变动,势必要波及所有的层。
    ● 效率降低。

当然,层最难的一个问题还是各个层都有些什么,以及要承担何种责任。

典型的三层结构

    三层结构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表示(presentation)层, 领域(domain)层, 以及基础架构(infrastructure)层。

    表示层逻辑主要处理用户和软件的交互。现在最流行的莫过于视窗图形界面(wimp)和基于html的界面了。表示层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用户提供信息,以及把用户的指令翻译。传送给业务层和基础架构层。

    基础架构层逻辑包括处理和其他系统的通信,代表系统执行任务。例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和其他应用系统的交互等。大多数的信息系统,这个层的最大的逻辑就是存储持久数据。

    还有一个就是领域层逻辑,有时也被叫做业务逻辑。它包括输入和存储数据的计算。验证表示层来的数据,根据表示层的指令指派一个基础架构层逻辑。

    领域逻辑中,人们总是搞不清楚什么事领域逻辑,什么是其它逻辑。例如,一个销售系统中有这样一个逻辑:如果本月销售量比上个月增长10%,就要用红色标记。要实现这个功能,你可能会把逻辑放在表示层中,比较两个月的数字,如果超出10%,就标记为红色。

    这样做,你就把领域逻辑放到了表示层中了。要分离这两个层,你应该现在领域层中提供一个方法,用来比较销售数字的增长。这个方法比较两个月的数字,并返回boolean类型。表示层则简单的调用该方法,如果返回true,则标记为红色。

例子

    层技术不存在说永恒的技巧。如何使用都要看具体的情况才能够决定,下面我就列出了三个例子:

    例子1:一个电子商务系统。要求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用户的请求,用户的范围遍及全球,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但是领域逻辑很简单,无非是订单的处理,以及和库存系统的连接部分。这就要求我们1、表示层要友好,能够适应最广泛的用户,因此采用html技术;2、支持分布式的处理,以胜任同时几千的访问;3、考虑未来的升级。

    例子2:一个租借系统。系统的用户少的多,但是领域逻辑很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制作一个领域逻辑非常复杂的系统,另外,还要给他们的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输入界面。这样,wimp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子3:简单的系统。非常简单,用户少、逻辑少。但是也不是没有问题,简单意味着要快速交付,并且还要充分考虑日后的升级。因为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之中。

何时分层

    这样的三个例子,就要求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的解决问题,而是应该针对问题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法。这三个例子比较典型。

    第二个例子中,可能需要严格的分成三个层次,而且可能还要加上另外的中介(mediating)层。例3则不需要,如果你要做的仅是查看数据,那仅需要几个server页面来放置所有的逻辑就可以了。

    我一般会把表示层和领域层/基础架构层分开。除非领域层/基础架构层非常的简单,而我又可以使用工具来轻易的绑定这些层。这种两层架构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在VB、PB的环境中,很容易就可以构建出一个基于SQL数据库的windows界面的系统。这样的表示层和基础架构层非常的一致,但是一旦验证和计算变得复杂起来,这种方式就存在先天缺陷了。

    很多时候,领域层和基础架构层看起来非常类似,这时候,其实是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的。可是,当领域层的业务逻辑和基础架构层的组织方式开始不同的时候,你就需要分开二者。

更多的层模式

    三层的架构是最为通用的,尤其是对IS系统。其它的架构也有,但是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

    第一种是Brown model [Brown et al]。它有五个层:表示层(Presentation),控制/中介层(Controller/Mediator),领域层(Domain), 数据映射层(Data Mapping), 和数据源层(Data Source)。它其实就是在三层架构种增加了两个中间层。控制/中介层位于表示层和领域层之间,数据映射层位于领域层和基础架构层之间。

    表示层和领域层的中介层,我们通常称之为表示-领域中介层,是一个常用的分层方法,通常针对一些非可视的控件。例如为特定的表示层组织信息格式,在不同的窗口间导航,处理交易边界,提供Server的facade接口(具体实现原理见设计模式)。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些领域逻辑被放到这个层里,影响到其它的表示层。

    我常常发现把行为分配给表示层是有好处的。这可以简化问题。但表示层模型会比较复杂,所以,把这些行为放到非可视化的对象中,并提取出一个表示-领域中介层还是值得的。

    Brown ISA
    表示层 表示层
   控制/中介层 表示-领域中介层
    领域层 领域层
    数据映射层 数据库交互模式中的Database Mapper
    数据源层 基础架构层

    领域层和基础架构层之间的中介层属于本书中提到的Database Mapper模式,是三种领域层到数据连接的办法之一。和表示-领域中介层一眼,有时候有用,但不是所有时候都有用。

    还有一个好的分层架构是J2EE的架构,这方面的讨论可以见『J2EE核心模式』一书。他的分层是客户层(Client),表示层(Presentation),业务层(Business ),整合层(Integration),资源层(Resource)。差别如下图:

    J2EE核心 ISA
    客户层 运行在客户机上的表示层
   表示层 运行在服务器上的表示层
    业务层 领域层
    整合层 基础架构层
    资源层 基础架构层通信的外部数据

    微软的DNA架构定义了三个层:表示层(presentation),业务层(business),和数据存储层(data access),这和我的架构相似,但是在数据的传递方式上还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软的DNA中,各层的操作都基于数据存储层传出的SQL查询结果集。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增加了表示层和业务层同数据存储层之间的耦合度。

    DNA的记录集在层之间的动作类似于Data Transfer Object。
    


Part 2 组织领域逻辑

    要组织基于层的系统,首要的是如何组织领域逻辑。领域逻辑的组织有好几种模式。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两种方法:Transation Script和Domain Model。选定了其中的一种,其它的都容易决定。不过,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所以如何选取也是门大学问。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领域逻辑比较复杂的系统可以采用Domain Model。

    Transation Script就是对表示层用户输入的处理程序。包括验证和计算,存储,调用其它系统的操作,把数据回传给表示层。用户的一个动作表示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是script,也可以是transation,也可以是几个子程序。在例子1中,检验,在购物车中增加一本书,显示递送状态,都可以是一个Transation Script。

    Domain Model是要建立对应领域名词的模型,例如例1中的书、购物车等。检验、计算等处理都放到领域模型中。

    Transation Script属于结构性思维,Domain Model属于OO思维。Domain Model比较难使用,一旦习惯,你能够组织更复杂的逻辑,你的思想会更OO。到时候,即使是小的系统,你也会自然的使用Domain Model了。

    但如何抉择呢?如果逻辑复杂,那肯定用Domain Model:如果只需要存取数据库,那Transation Script会好一些。但是需求是在不断进化的,你很难保证以后的需求还会如此简单。如果你的团队不善于使用Domain Model,那你需要权衡一下投入产出比。另外,即使是Transation Script,也可以做到把逻辑和基础架构分开,你可以使用Gateway。

    对例2,毫无疑问要使用Domain Model。对例1就需要权衡了。而对于例3,你很难说它将来会不会像例2那样,你现在可以使用Transation Script,但未来你可能要使用Domain Model。所以说,架构的决策是至关紧要的。

    除了这两种模式,还有其它中庸的模式。Use Case Controller就是处于两者之间。只有和单个的用例相关的业务逻辑才放到对象中。所以大致上他们还是在使用Transation Script,而Domain Model只是Database Gateway的一组集合而已。我不太用这种模式。

    Table Module是另一个中庸模式。很多的GUI环境依托于SQL查询的返回结果。你可以建立内存中的对象,来把GUI和数据库分开来。为每个表写一个模块,因此每一行都需要关键字变量来识别每一个实例。

    Table Module适用于很多的组件构建于一个通用关系型数据库之上,而且领域逻辑不太复杂的情况。Microsoft COM 环境,以及它的带ADO.NET的.NET环境都适合使用这种模式。而对于Java,就不太适用了。

    领域逻辑的一个问题是领域对象非常的臃肿。因为对象的行为太多了,类也就太大了。它必须是一个超集。这就要考虑哪些行为是通用的,哪些不是,可以由其它的类来处理,可能是Use Case Controller,也可能是表示层。

    还有一个问题,复制。他会导致复杂和不一致。这比臃肿的危害更大。所以,宁可臃肿,也不要复制。等到臃肿为害时再处理它吧。

选择一个地方运行领域逻辑

    我们的精力集中在逻辑层上。领域逻辑要么运行在Client上,要么运行在Server上。

    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全部集中在Server上。这样你需要使用html的前端以及web server。这样做的好处是升级和维护都非常的简单,你也不用考虑桌面平台和Server的同步问题,也不用考虑桌面平台的其它软件的兼容问题。

    运行在Client适合于要求快速反应和没有联网的情况。在Server端的逻辑,用户的一个再小的请求,也需要信息从Client到Server绕一圈。反应的速度必然慢。再说,网络的覆盖程度也不是说达到了100%。

    对于各个层来说,又是怎么样的呢?

    基础架构层:一般都是在Server啦,不过有时候也会把数据复制到合适的高性能桌面机,但这是就要考虑同步的问题了。

    表示层在何处运行取决于用户界面的设计。一个Windows界面只能在Client运行。而一个Web界面就是在Server运行。也有特别的例子,在桌面机上运行web server的,例如X Server。但这种情况少的多。

    在例1中,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能选在Server端。因此你的每一个bit都会绕一个大圈子。为了提高效率,尽量使用一些纯html脚本。

    人们选用Windows界面的原因主要就是需要执行一些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应用程序,而web GUI则无法胜任。这就是例2的做法。不过,人们应该会渐渐适应web GUI,而web GUI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

    剩下的是领域逻辑。你可以全部放在Server,也可以全部放在Client,或是两边都放。

    如果是在Client端,你可以考虑全部逻辑都放在Client端,这样至少保证所有的逻辑都在一个地方。而把web server移至Client,是可以解决没有联网的问题,但对反应时间不会有多大的帮助。你还是可以把逻辑和表示层分离开来。当然,你需要额外的升级和维护的工作。

    在Client和Server端都具有逻辑并不是一个好的处理办法。但是对于那些仅有一些领域逻辑的情况是适用的。有一个小窍门,把那些和系统的其它部分没有联系的逻辑封装起来。

领域逻辑的接口

    你的Server上有一些领域逻辑,要和Client通信,你应该有什么样的接口呢?要么是一个http接口,要么是一个OO接口。

    http接口适用于web browser,就是说你要选择一个html的表示层。最近的新技术就是web service,通过基于http、特别是XML进行通信。XML有几个好处:通信量大,结构好,仅需一次的回路。这样远程调用的的开销就小了。同时,XML还是一个标准,支持平台异构。XML又是基于文本的,能够通过防火墙。

    虽然XML有那么多的好处,不过一个OO的接口还是有它的价值的。hhtp的接口不明显,不容易看清楚数据是如何处理的。而OO的接口的方法带有变量和名字,容易看出处理的过程。当然,它无法通过防火墙,但可以提供安全和事务之类的控制。

    最好的还是取二者所长。OO接口在下,http接口在上。但这样做就会使得实现机制非常的复杂。

 

Part 3 组织web Server

    很多使用html方式的人,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方式的优点。我们有各种各样好用的工具,但是却搞到让程序难以维护。

    在web server上组织程序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脚本和server page。

    脚本方式就是一个程序,用函数和方法来处理http调用。例如CGI脚本和java servlet。它和普通的程序并没有什么两样。它从web页面上获得html string形态的数据,有时候还要做一些表达式匹配,这正是perl能够成为CGI脚本的常用语言的原因。而java servelet则是把这种分析留给程序员,但它允许程序员通过关键字接口来访问信息,这样就会少一些表达式的判断。这种格式的web server输出是另一种html string,称为response,可以通过流数据来操作。

    糟糕的是流数据是非常麻烦的,因此就导致了server page的产生,例如PHP,ASP,JSP。

    server page的方式适合回应(response)的处理比较简单的情况。例如“显示歌曲的明细”,但是你的决策取决于输入的时候,就会比较杂乱。例如“通俗和摇滚的显示格式不同”。

    脚步擅长于处理用户交互,server page擅长于处理格式化回应信息。所以很自然的就会采用脚本处理请求的交互,使用server page处理回应的格式化。这其实就是著名的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式中的view/controller的处理。

web server端的MVC工作流程示意图


    应用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式首要的一点就是模型要和web服务完全分离开来。使用Transaction Script或Domain Model模式来封装处理流程。

    接下来,我们就把剩余的模式归入两类模式中:属于Controller的模式,以及属于View的模式。

View模式

    View这边有三种模式:Transform View,Template View和Two Step View。Transform View和Template View的处理只有一步,将领域数据转换为html。Two Step View要经过两步的处理,第一步把领域数据转换为逻辑表示形式,第二步把逻辑表示转换为html。

    两步处理的好处是可以将逻辑集中于一处,如果只有一步,变化发生时,你就需要修改每一个屏幕。但这需要你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屏幕结构。如果一个web应用有很多的前端用户时,两步处理就特别的好用。例如航空订票系统。使用不同的第二步处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逻辑屏幕。

    使用单步方法有两个可选的模式:Template View,Transform View。Template View其时就是把代码嵌入到html页面中,就像现在的server page技术,如ASP,PHP,JSP。这种模式灵活,强大,但显得杂乱无章。如果你能够把逻辑程序逻辑在页面结构之外进行很好的组织,这种模式还是有它的优点的。

    Transform View使用翻译方式。例如XSLT。如果你的领域数据是用XML处理的,那这种模式就特别的好用。

Controller模式

    Controller有两种模式。一般我们会根据动作来决定一项控制。动作可能是一个按钮或链接。所这种模式就是Action Controller模式。

    Front Controller更进一步,它把http请求的处理和处理逻辑分离开来。一般是只有一个web handle来处理所有的请求。你的所有的http请求的处理都由一个对象来负责。你改变动作结构的影响就会降到最小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