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诗句,对联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主题包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5:16

          开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宝塔诗读法:

 山中山路转山崖,

 山客山僧山里来,

 山客看山山景好,

 山杏山桃满山开。

 

宝塔对

在诗体中,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诗;在联苑中,也有一种奇特的宝塔联,这种对联首句为一字,以后每句递增一句,因形状象一座宝塔,所以得宝塔联的雅称。如苏轼的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据说这是最早的宝塔联。关于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曾住杭州通判,有一天,便服出城,来到一座寺庙游览。寺中老僧见他穿着平常,又不认识,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然后又向小和尚说了声“茶”,态度冷淡怠慢。老僧与苏轼交谈一番之后,见他谈吐不凡,并非俗客,于是,又招呼到:“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老僧待知道来者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顿时满面笑容施礼不迭,恭敬地招呼:“请上坐”,还传呼小和尚:“敬香茶”。后来,苏轼告辞时,老僧急忙拿出纸笔,乞求墨宝,苏轼对这种看人行事的势利小人十分鄙视,即兴挥笔写下了这幅宝塔联讽刺老僧,老僧见后羞得满面通红。

 

藏头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道《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

容我尊前先堕帻。

落笔生风,

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老,

莹骨冰肌那堪老,

从此南徐,

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首诗每句句首藏一个字,合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据说苏轼自杭州召回朝廷,过京口、润州太守林子中设宴款待,座中营妓郑容、高莹出牒,林子中命呈牒于苏轼,苏轼见牒上是二妓女求落籍、从良,即不当妓女而嫁人。那时有规定,营妓要求从良,须得本郡府长官批准。苏轼时在作客,不便作主,便索笔题了这首词于牒后,批准她俩落籍从良。

 

复字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联,让众友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坐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交替之际,出上联那位秀才灵机一动,对成了这副巧联。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都有其特殊规律。此联正是悟出了其中之奥妙,中秋之夜出句,除夕之夜对成。对仗工整,令人玩味无穷。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也很奇物,诗云: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

                  春景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景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景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景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拼字对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相传古代有位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出的对联便可以。她出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这联为何如此难对呢?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的,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作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个组合的字。条件之多,属对确实很困难。

一天,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过此,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秀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了。

 

长巾帐内少女妙,立女为妾;

寸土寺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这副对联还有段故事。传说有位和尚不守本分,借出对调戏民女,联中全用拆字手法,"长"、"巾"乃"帐“,"少"、"女"为"妙","立"、"女"是"妾",心怀鬼胎,有意侮辱民女。一位樵夫仗义执言,对下联嘲讽和尚,也用拆字手法,"寺"可拆成"寸"、"土"、"枯"则拆作"古"、"木","柴"即拆作"此"、"木",把和尚骂作朽木,只配作烧柴,真是骂得痛快淋漓。


谐音对

一担重泥逢子路;

两岸夫子笑颜回。

一天,一位秀才在田梗上遇到一农夫,挑着一担河泥,二人谁也不肯让路。农夫要与秀才对对子,秀才自恃才高,满口应允,并说对不上情愿让路。农夫指着泥担子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逢子路;

秀才一时不解其意,红着脸下田为农夫让了路,惹得众农夫失声大笑。这一笑,却正好笑醒了秀才,秀才对出了下联:

两岸夫子笑颜回。

“重泥”一语双关,实指泥挑子,虚指谐音“仲尼”(孔子,字仲尼)。“子路”是孔子徒弟。下联也含此趣:“夫子”既指众农夫,又指孔夫子。“颜回”是孔门弟子,此处秀才是用来自比颜回。

 

回文谐音对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对,读读这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

说起此联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着一幅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画就,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老僧的上联是: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一时未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亮,便做出了下联:

书临汉贴翰林书。

 

双关对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有人把双关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语联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人士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猜到李贤用意,随口应道:

有杏不须梅。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菜,其实,他是借用双关的修辞格:荷,何也;藕,偶也。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才思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赚得佳偶,实乃千秋佳话。

 

一日,姓石的乡绅有意借对对子,显露一下腹内文墨,同时,也想当众戏弄一下蒲松龄。出乎意料,蒲松龄下联不仅对得工整无隙,而且戏弄了“石先生”。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笑可笑!对联是: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即是对“砖后死”的字,同时又暗含了姓石的乡绅姓氏,一语双联,石乡绅便成了“粗毛野兽”。妙!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