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就业排名后的思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文明6 mac 卡顿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13:36

 刚看到一则新闻<中国大学就业排名>,于是联想到现在我看到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和自己的感想,现在大学生不是以往的高估自己,要多少多少,而是渐渐对自己不自信,出来后反而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走进企业得从零开始......

   原文:

   由全球最著名的调查公司盖洛普联合麦可思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零点调查集团,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为89%,薪资中位值(50%的人高于或等于此值和50%人低于或等于此值)为每月2500元;而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

  率只有87%,其薪资中位值更低,只有每月2000元。

   此次调查中,一项专门针对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选择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分别高达65%和21%,而选择县级城市和区乡就业的比例则仅有3%和2%。   而在当初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原因时,36%的人表示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24%的人表示是因为大学调剂,仅有24%的人考虑了将来的就业难易度。而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找工     作碰壁后想到通过考研暂时回避就业难题,在选读研究生的被调查者中,47%的人认为研究生比大学文凭更容易找到工作。J144

  学校名称就业能力毕业半年后毕业半年后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

  排序平均就业率(% ) 薪资中位值(元/月)工作能力(% ) 满意度(% )

  清华大学1 95 4000 49 91

  上海交通大学2 95 4000 46 90

  复旦大学3 94 3700 46 88

  上海财经大学3 95 3775 43 88

  北京大学5 90 3600 47 87

  上海外国语大学5 93 3925 41 87

  北京外国语大学7 94 4000 39 86

  南京大学7 92 3500 45 8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 92 3500 44 88

  中国人民大学10 91 3200 46 8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 86 3000 45 87

  中国政法大学17 85 3000 42 88

  北京邮电大学28 93 3000 40 85

  北京工业大学36 87 3000 40 84

  北京化工大学36 89 2500 43 87

  北京交通大学46 93 2500 40 85

  中央民族大学46 90 2600 39 85

  北京林业大学46 89 2300 42 88

  注: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这10所“211工程”院校的数据暂缺,“211工程”中的军事类院校不参与此排名。


 感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认为,高校扩招给“八○”后的这一代人带来了更多深造机会。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白领,从白领走向高级蓝领,进而走到普通劳动者的行列,这是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大的趋势和走向。


但北京和上海仍是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去处,虽然这两座城市因其生活成本过高而招致越来越多的抱怨,可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最好的公司和岗位集中在这两座城市。

    目前内地大学生的求职心态日趋理性,二00七年毕业生期望月薪为一千至四千元人民币的占总人数四分之三,其中期望月薪在两千至三千元的人约占总数三分之一。大学生对于月薪的期望较往年有明显的下降 中新社发 蒙钟德 摄
  今天在此间揭晓的一项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内地大学生的求职心态日趋理性,二00七年毕业生期望月薪为一千至四千元人民币的占总人数四分之三,其中期望月薪在两千至三千元的人约占总数三分之一。大学生对于月薪的期望较往年有明显的下降。

  由中国内地著名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观察报》等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结果今天在上海公布。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达四万九千七百余份,覆盖中国三十四个省市区的六百五十多所高校,较为公正、客观、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相关情况。

  调查显示,对于个人的发展规划大学生们有着现实的选择。选择毕业后进行创业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点四,选择出国学习的仅占百分之二点三,而百分之七十八的学生认为毕业后立刻参加工作是理想的选择。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或出国学习的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显示大学生们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或国外镀金,毕业后的打算日趋实际。

  目前大学生们在就业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在本次调查中也有所反映。百分之六十的受调查者认为“求职竞争激烈,工作难找”和“自己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缺少就业竞争力”。关于职业发展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压力来源,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这显示大学生除面对激烈的求职压力之外,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和自我认识也带来很大压力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