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系统“瘦身”后的重新定义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转换地址优缺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7:20
        “瘦身后的银行核心系统还剩些什么?应该如何重新定义瘦身后的银行核心系统?这是耐人寻味的问题,也是银行IT架构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随着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兴起,银行核心系统开始了新一轮的瘦身运动,将原来核心系统承载的庞大功能逐步分离出来,在业务层面简化核心系统的功能,提高处理性能和效率,对核心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按照更加开放、灵活和松耦合的原则合理布局银行的各类应用系统。
   “瘦身的路线和动因
  早期银行在规划和建设核心系统时,常常将核心系统业务功能多少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希望在一个系统上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但随着近年来银行的产品、渠道、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和业务量不断增长,银行IT系统建设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众多专业化的产品系统,如贸易融资、信用卡、资金交易和个人按揭贷款等从核心系统中逐步分离出去,成为与核心系统平行的应用系统;
          二是公共财务事项处理、会计总账、财务及管理报表等业务功能逐步与核心系统分离,出现了与核心系统平行的独立总账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三是电话银行、ATM柜员机、POS终端、网络银行、银证通等前端渠道系统的发展,推动了银行前置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简化了核心系统在信息接入方面的功能需求;
  四是应用系统的增多,引发了银行IT系统架构的再造,重新科学规划各IT系统功能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热点。银行IT系统建设的上述特点,总体上反映了核心系统瘦身的路线。如今,追求银行核心系统大而全的想法已经不再流行。

   银行核心系统瘦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银行业务需求的层面看,产品创新的迅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大幅提升,使得大而全的核心系统难以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剥离和转移核心系统的部分功能,引入更为专业化的应用系统,就成为银行IT系统建设的必然选择。其次,从技术进步的层面看,核心系统的功能转移和众多专业应用系统的出现,实际上促进了银行信息从串行处理转换为并行处理,把过去按先后顺序处理的事情改为同时分工并行处理,客观上大大提高了银行IT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第三,从银行IT系统运行管控的角度看,核心系统的瘦身”,既降低了核心系统运行和维护的难度,也便于银行隔离不同业务领域的IT系统风险,减小了因个别系统故障导致整体IT系统瘫痪的概率。
      核心系统瘦身法则
   银行核心系统瘦身”,到底应该减哪些?留哪些?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银行IT系统应用架构的改造方向和成功与否。但目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单纯从技术角度回答清楚。
  2005,埃森哲和SAP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重新定义银行核心系统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全球100强银行中的43,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区各种规模的银行,1500名银行高管参与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银行认为核心系统是处理客户信息、存款产品、支付服务和总账的IT系统。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核心系统确实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得多。
  上述调查结果可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银行核心系统有一些差距,但是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进而探求核心系统瘦身的法则。在这里,笔者从数据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数据信息内容看,核心系统处理和运算的数据应满足重要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什么数据最重要?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投资者觉得财务数据最重要,监管者更看重风险,领导要看汇总数据,而客户只关心自己交易账户的数据。而从IT系统运行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使用范围越大、频率越高的数据越重要。按照这一标准,客户信息、机构信息、基准利率汇率、货币代码等数据被其他众多应用系统所引用,且频率非常高,属于典型的重要数据,保留在核心系统中处理是比较合理的。相比之下,贸易融资、债券交易、资金拆借等交易数据被其他应用系统引用的范围和频率要小得多,因此可以将其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处理。
  哪些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高?这可以根据数据信息恢复成本的大小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原生数据,比如从客户端输入的交易性数据校验真伪成本高,一旦损坏,恢复起来难度很大,其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次生数据,即由银行IT系统在原生数据基础上再加工后生成的数据,比如会计数据、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数据等,这些数据损坏后,可由银行IT系统根据预设规则重新运算而恢复,其安全性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因此,核心系统处理的应该主要是安全要求高的基础性交易数据,而非会计报表等管理类数据。
  数据信息的稳定性如何评估?直观地看,使用时间长的数据,稳定性要求高,反之亦然,因此通常从数据生命期限对其进行判断。稳定性高的数据,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客户代码、机构代码、货币代码和结算账户等,没有确定的终止期限。稳定性低的数据,通常有明确的到期终止时间,如银行资金交易合约、客户贷款账户等。稳定性高的数据适宜放在核心系统处理,而稳定性低的数据则适合在其他应用系统处理。
  从系统功能和服务提供方面看,核心系统提供的服务应满足普遍性、时效性和重要性要求。
  系统提供应用服务的普遍性,主要根据向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的多少来判断。概括地讲,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应用服务,需要由核心系统来实现,反之则可以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去。银行核心系统中的各个业务功能模块,从平面看似乎是并列关系,但从服务请求、服务提供和数据流转逻辑看却非简单的并列关系。比如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如贷款、资金交易、贸易融资等都有资金结算环节,都需要资金结算服务,而资金结算又必然涉及各类结算账户,因此存款、往来账和支付业务功能保留在核心系统中是比较合理的选择。统提供服务的时效性,是指一项服务请求发起后,服务的提供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或实时实现。时效性要求高的业务,如支付结算,从发出结算指令到结算完毕,客户要求银行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对银行的IT系统处理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需要留在核心系统中处理。而其他业务,如贷款、贸易融资、信用担保等,客户对处理时间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因此这些业务在银行IT系统中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也不高,可以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在其他应用系统中处理。另外,如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统计分析报表等应用服务主要满足银行内部管理需求,没有实时要求,因此也可以完全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单独处理。
  系统提供服务的重要性主要根据系统所处理的业务是否为银行主营业务进行判断。通常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包括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这些业务重要性程度高,其业务处理一般在核心系统中完成。
      告别大而全,走向强与专
        目前,国内银行核心系统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代系统是指电子化的初期阶段,基本上是电子算盘的概念,其典型代表是PC单机系统。第二代系统是1990年前后大范围的联网和通兑,其典型标志是在硬件上使用了小型机以上的服务器和网络。第三代系统是1995年前后,在第二代系统基础上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变革,其中加入了业务部门的参与,并且提出了大会计与综合柜员制的概念。第四代系统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强调对内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面向管理;对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面向差异化的个性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核心系统都有不同的内涵,它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的银行信息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系统改造可以说是方兴未艾。20033,IBM提供服务器、银湖集团提供SIBS解决方案的青岛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改造项目正式启动。20035,国家开发银行携手神州数码,整体引进新加坡SA公司的银行核心系统产品SYMBOLS20049,惠普与上海银行签订协议,成为上海银行新一代核心应用系统T24的系统总集成商。20064,神州数码与香港东亚银行签约,双方就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正式达成合作。20061,华夏银行(HXB)TATA咨询服务集团旗下的金融网络服务公司宣布实施世界级BANCS核心银行解决方案的协议。200611,中国银行与IBMTCS公司签订了银行核心系统改造项目,决定在IBM主机系统架构(z/OSCICSDB2)基础上引进建设FNS的核心银行系统套装软件B@NCS(COBOL)
  虽然国内银行的核心系统项目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但对于核心系统究竟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业界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今天,核心系统已经不是银行唯一的应用系统,各种新的应用系统如信用卡、网络银行等随业务创新不断独立出来,核心系统再造和重构必须要定义它在银行整体应用架构中的定位与作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方向。
  对于未来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告别大而全,走向强与专。
  首先,从信息处理内容看,核心系统应放弃那种无所不包、强调多产品线的想法,将需求重点聚焦在客户信息、存款、支付结算、往来账管理等方面。其他的业务处理可以通过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来完成。选择这种“弃全务专”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主张将个性化的业务需求通过独立的专业应用系统解决,很好地适应了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的需要,提高了银行整体IT应用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同时,引入专业应用系统,充分吸收行业先进经验,可以克服银行在IT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自身经验积累不够、业务需求不到位的问题。
  其次,从技术性能方面看,引入其他专业应用系统,通过建立松耦合的系统架构,重新规范核心系统与其他专业应用系统的往来关系,隔离系统技术故障,大大降低了银行IT系统整体的运行风险。同时,核心系统专注于客户信息、存款和支付结算、往来账管理等,降低了系统自身的复杂程度,给改进和优化核心系统的各项数据处理逻辑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
  最后,从近年来银行IT系统建设的实践看,核心系统处理的业务内容逐步缩减。如前所述,先是各专业应用系统逐步从核心系统中转移出来,其后会计汇总核算和财务报表功能从核心系统分离出来,由独立总账系统处理,然后是各种业务渠道系统的发展,促进了银行前置系统和业务应用分层架构的发展,最新的是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减少了核心系统对外数据接口的复杂程度,形成了目前核心系统与银行其他专业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见图)
  重新界定核心系统内涵
  “瘦身”后的核心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需要结合银行信息化建设实践进行重新定义。笔者认为,银行核心系统可以定义为记录和处理客户信息、存款、支付结算和往来账交易的应用系统。核心系统在银行IT系统中的定位,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核心系统是提供共享交易服务的系统。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核心系统主要处理客户维护、机构维护、货币代码维护、存款、支付结算、往来账管理等业务,而这些都是其他应用系统共同需要的服务,因此可以说核心系统是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共享交易服务的系统。
   核心系统是处理核心数据的系统。客户信息、机构信息、货币代码、结算账户、结算信息、基准市场数据等被多个应用系统共同广泛使用的数据,具有标准的统一性、数据的可靠性、读取的便捷性和存续的长期性等特征,是银行的核心数据,而核心系统正是记录和处理这些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
  核心系统是应用系统的系统。由于核心系统广泛地为其他渠道系统和应用系统提供客户信息、结算处理等共享服务,成为众多应用系统的后台,因此也可以将核心系统称为应用系统的系统。
  因为专,所以强,这是决定银行核心系统“瘦身”轨迹和演化发展的根本原则。核心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早期单一核心系统的业务功能逐步分化出来,衍生出了大前置、贸易融资、信用卡、资金交易、独立总账、限额管控等专业应用系统,形成了以核心系统为基础,其他应用系统并存的复杂的银行IT应用架构。核心系统逐步走上了一条由繁入简,由简到专,由专而强的发展道路。降低核心系统的复杂性,提高稳定性和运算性能,是银行核心系统改进的必然方向。认识银行IT系统演化规律,重新准确定义银行核心系统,对于科学设计银行IT应用架构,减少系统建设和开发中的盲目性,具有重要意义。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