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20141203

来源:互联网 发布:演员的诞生 刘烨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09:45

单纯从网上看文章,零零散散,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就像船航行在海上找不到方向一样,所以今天决定读书,写读书笔记。产品经理经典入门书籍,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下的大部分内容均摘自本书。今天的阅读分为两个部分:职业规划和需求分析。

名词解释:

BRD: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商业需求文档。

PRD: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

PD:Product Designer的缩写,是公司对产品设计师、产品规划师、产品经理一类职位的通用简称。

用户与客户,这两个词在中文里似乎很容易混淆,换作英文会稍微清晰一些,用户是 User,有时也叫做终端用户,End User,是使用产品的人;而客户是 Customer,是购买产品的人、为产品付钱的人。

UCD 是 User-Centered Design 的缩写,“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china.com这个网站推荐给大家。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业绩指标。

用户大会,是邀请产品的用户到某一集中地点开会,人数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可以短时间内从多人处收集大量信息,是一种特别的用户访谈形式。

 

第一部分

标签:职业规划、产品经理入门

作者在谈论产品经理必须具备的素质时说:“通常自己想做产品的同学都会去大量尝试、注册各种各样的产品,去用,去玩,去想……如果你没有这个特点,那就真要好好想想了。”我属于天生怕麻烦的人,连买衣服鞋子都是一眼看中,付钱走人,连还价都懒得,所以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也习惯于直奔目标而去,只要不是十分难用,通常不会有什么看法,这样的思维似乎很不适合做产品经理,好吧,我只能慢慢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了。我很喜欢规划,这点似乎很符合PM的特质,但还是有很大差距,我没他们那么精细完善,做到用文档来体现的程度。

“想入行,就要首先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得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资源,找到一条最近的入行之路。技术相对而言好学一点,可以速成,但是商业感觉没个三五年是磨不出来的。”这点我无比赞同,思维构架是最难建的,对时机、时间的要求都很高,框架上完善了,具体的血肉简直是最简单的事情。就好比掌握了学习方法,具体科目的学习就很容易了一样。

关于面试作者说:“应聘PM这类职位主要看面试,要是我来做面试官,最在乎的是应聘者有没有激情,是否够机灵、好学,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沟通表达是否顺畅等。其他的都会次要一些,比如对行业的熟悉,既然是招应届生,这块不会很看重,关键是看潜力而不是看能力,有类似职位的实习经历,只是一个加分项。比较常见的问题如下:

谈谈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个产品,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要是你来改进,打算怎么做?

看电视/书/电影吗?举个例子分析一下它的目标用户。

说说你是怎么准备这次面试的。”

关于求职作者说:“给大家介绍一个很简单的办法——研究几十家公司的产品经理招聘广告。我一直觉得把研究结果做成一份漂亮的调研报告,而后去应聘产品经理是个很靠谱的事,而且我相信大家多半都很想读这样的一份报告。”这样的事情我做过,很显然,没有做到火候,我只是整理了秋招信息,筛选出喜欢的职位以及要求,然后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做成文档。这倒是一个求职的好点子。

最后说说作者自己的产品——“三个一工程”,它们是:

“一个网站——http://iamsujie.com,通过产品设计,通过个人博客发布产品设计相关文章,与网友交流,也练习了网站的运营与推广。”

“一门课程——“成功的产品经理”,这门课是阿里的产品经理内训课程。课程设计的过程,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和前辈交流相关话题,而授课本身对自己的思维、沟通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一本图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把写作这本书作为三年多工作的一个小结,充分运用做产品学到的各种能力,亲身体会如何给图书这个产品制定战略规划并一步步实现。”

作者带给我们一个职业规划的启示,开始的阶段都是受人影响,慢慢发展到影响他人。

 

第二部分

标签:需求分析

“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那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

“优先满足哪些用户需要和产品的商业目标要结合起来考虑,简单说就是看KPI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 KPI 狭义地理解成一些数字,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综合的指标,也可以包含客户的满意、员工的开心等。”

需求分析时用到的一个经典方法是——创建人物角色(Persona)。

“有形的 Persona存在的更大意义,可能并不是给创建者自己看,而是有新人进团队的时候,可以迅速了解用户,理解产品,同时忙碌的无法关注细节的老板也可以利用 Persona 迅速进入状态,保证他们也能像创建者一样,时刻心中想着正确的用户形象。”


横向,用户的说和做。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怎么做反映了行为,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

纵向,定性与定量。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了解;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人们认知新事物的过程通常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定性再定量,并且螺旋上升,而了解和证实也是不断迭代进化的。


这是简化的用户研究方法图。

关于资料收集:“如果资源非常少,我们甚至可能简化出很不正规的方法,比如只是查一些二手资料然后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猜测一下用户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而有了资源以后,我们可能会叫几个用户过来访谈,请咨询公司协助出报告,或者出差做用户调研等。”

关于用户访谈:“我在看《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的时候,发现里面也讲了不少关于用户访谈的注意点,在本节最后分享给大家。

1.  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固定的问题会让被访者产生被审问的感觉,我们应该准备好问题清单,但清单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并不用照着读。

2.  首先关注目标,任务其次:比用户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多问问用户为什么这么做。

3.  避免让用户成为设计师:听用户说,但不要照着做,用户的解决方案通常短浅、片面。

4.  避免讨论技术:特别是碰到一些略懂技术的用户,不要与其纠缠产品的实现方式。

5.  鼓励讲故事:故事是最好的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方法。

6.  避免诱导性的问题:典型的诱导问题是“如果有××功能,你会使用吗?”一般来说用户会给出毫无意义的肯定答复。”

关于调查问卷:“同样是听用户怎么说,常见的定量研究方法是——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和用户访谈的提纲是有区别的:用户访谈的提纲通常是开放式问题,适用于我们心里还比较疑惑的时候去寻找产品的方向,适合与较少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而调查问卷通常封闭式问题比较多,适合大用户量的信息收集,但不够深入,一般只能获得某些明确问题的答案,调查问卷不是考试卷,不适合安排问答题。用户访谈与调查问卷之间也有联系,我们经常通过前者的开放式问题,为后者收集具体的封闭式问题。”

关于可用性测试:“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可用性测试是指通过让实际用户使用产品或原型方法来发现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通常只能做少数几个用户的测试,看他们怎么做,属于典型的定性研究。” 

关于数据分析:“定量地做: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时,根据不同的目的,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用户使用产品的日志、客户管理系统里的信息、网页访问情况的统计信息等。数据分析的方法,最简单的可以用 Excel,复杂一点的可以用一些统计软件、数据库软件,或者直接自己写程序解决。而最关键的就是对结果的解读,通常数据分析只能发现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不能了解原因,所以分析完成后通常会伴随着一些用户访谈,听听用户怎么解释。”

最后再介绍一点作者的工作体会,他在一次数据分析中用到了学生时代学过的软件,然后他说:“这完全是个巧合,正好上学的时候一直拿它做数据挖掘。常有这种体会,之前学过的东西,当时不知道有什么用,多年以后说不定什么地方就真的用上了,很惊喜。所以早年的学生时代,当你还没想清楚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也不要就真的一直空想而什么都不学,不妨先学着别人安排你学的东西,等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后,再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属于非常喜欢探究事物背后意义的人,如果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我是做不好这件事的,这就是我的“不值得定律”。作者的话给了我很大启示,自己还是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要探究意义,应该所有事情都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有应用的平台。这个时候自己真不应该那么浮躁,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然后到了工作中自然用得上,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惜大学都快过完了才明白过来。不过没关系,趁着还有1.2个学期的时间才毕业,及时充点电也不错。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