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生之二: 工厂内部那些事

来源:互联网 发布:eclipse生成java程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22:47

这是家私人公司,全厂四十多号人,从事机电设备生产销售,超典型的家族式经营:大哥是老板,二哥是厂长,三哥和几个表兄弟做业务,老爸管账务,老妈管食堂,姐夫做采购, 车间里干活的大部分是同乡。我可理不了那么多家族不家族了,先做下来再说吧,有饭吃就行。面试我的那位老工程师是公司总工,主要负责强电控制系统设计与生产,听说以前是内地国营单位的大功率变压器方面专家,退休后高薪聘请过来,月薪5000元(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时,差点晕!因为在当年确实是高薪水)。由于刚毕业,没有什么经验,我被安排到车间实习试用,这个小车间也就是几个人,一个车间主任,手下几个员工做焊接电路板与安装测试,都是刚从技校毕业。车间主任九十年代初毕业,包分配的那种,在内地的单位发不出工资,只有停薪留职来广东打工。总之大家为了混口饭吃而成了同事。在车间里,也没有指定我做什么工作,反正哪里有急事就去干,甚至还做了几天电工,换灯管拉电线,修车床之类什么的。刚出学校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干起活劲头十足。但两个星期下来,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白天拿着电笔与螺丝刀奔来跑去,装电柜拧螺丝之类,让人疲惫不堪,晚上通常早早倒头大睡。更让人难过的,进来后才知道这间厂经常不发工资,最快一个季度才发一次(那还是几年前的事),经常超过半年才发一次,怪不得招我进来时不提什么时候发工资。诡异啊,这叫人怎么活?平常如果自己急用钱,听说可以去账务那里预支二三百块钱。有意思的是,公司还自制了饭菜票,在食堂与小卖部流通,大部分的日用品都可以在小卖部买到,而小卖部也是他们家开的,想得真绝,肥水不流外人田,全给他们家赚完了。离开校园时曾经憧憬的美好未来,就在每天拿着螺丝刀去拧电缆的时候,所谓的理想被现实狠狠地击碎。

 

    同宿舍的老张和我同时招进来,学机械专业,老家山西,进的是机加工车间,来广州前在山西一个国营单位上班,由于嫌工资低,也来广东打工,月工资800元。老黄早我两年毕业,我们无话不谈, 下班后经常一起去小卖部买啤酒喝。生产部主管老范,五十多岁,来自东北,90年代全中国都在轰轰烈烈进行国营企业改制,一夜间让他和老婆丢了铁饭碗,但日子还得过,只好南下广州找活路,月工资1200,比在东北的国营企业强多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九十年代是一个最激荡起伏而又处处充满诱惑的时代, 除了企业改制,同时期进行的还有医改、房改、教改等等一系列改革,多年后被证明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医改看不起病,房改买不起房,教改上不起学。我们经常晚饭后,在开发区里面的大道上闲逛,谈谈最近发生的有趣事情,特别有意思!当时虽然没有多少收入,但这种无拘无束的同事感觉多年后还让我久久回味。日子这样一天一天地过,虽然感到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但又没有办法,再去找份工作的钱也没有,人首先得活下去,其它免谈!为了尽快提高专业水平,以备跳槽时找到一家能够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的公司,晚上我开始花时间研究公司的控制电路板, 然后写单片机程序和PLC程序。有一天,一个客户要求提供一份的电路图,全公司没有人会用Protel画图软件,车间主任虽然也是学电子的,但不会用电脑,准备手工画,可是画错了几次又要重新改动,大发脾气。我觉得自己画这张图纸没有问题,这时在旁边说,让我来试试吧。其实用protel操作对我来说那轻松了,在学校我已经用得烂熟,所以这点自然难不倒我。准备下班前,已经完成了发给客户的图纸。第二天,厂长告诉我,以后不用去车间拉电线了,在开发部设计电路和写程序吧。这让我暗暗高兴,按周星弛在《国产007》电影中的说法:“祖国真正需要我的时候到了”,最起码不用到车间天天剥电线,一天下来手酸骨痛。所以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是我工作后得到的第一个感悟。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