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牛人

来源:互联网 发布:剑雨江湖问鼎仙道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3:42

转载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917790102uwem.html

观察、经验、记忆和数学——这些都是成功交易者必须依靠的事情。他不但必须观察精确,还要随时记住所观察到的一切。他不能赌不合理或不能预期的事情,不管他个人对人的不理性有多强的信念,或是他多么确定可以经常察觉到会发生不能预期的事情。他必须始终根据可能性来下赌注——也就是尝试预测可能性。——爱德温·李费佛

我的业绩表:
--------------------------------------------------------------------------------------------------

今年业绩:

2014年二季度投资小结

--------------------------------------------------------------------------------------------------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4日刊发题为《投资中国:是大胆出手的时候了》的文章称:“来吧,大胆出手,购买中国,如果有一样公认可以逆市下注的东西,那越来越非中国股票莫属。”5月19日,著名的519行情五周年之际(还有人记得这事吗?),沪市平均市盈率一举创下9.59倍的历史奇迹。自5月5日年报季后沪市创造历史的低于10PE,一直持续到现在还没上到两位数,沪深两市加起来的平均市盈率也仅为12.91倍。根据中国证券报引用Wind数据统计,2013年2473家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增长9.68%,净利增长14.68%,国内股市整体PEG为0.88(如果净利使用最近五年的增长率为18.3%,PEG仅为0.71),证券化率(即总市值占GDP比值)42%,这些反应系统风险的整体指标都指向历史最低。在世界各国股市不断传来上扬消息的同时,A股市场依然我行我素走向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不归路。漫漫六年大熊市后,还有几个投资者敢于坚持呢?6月7日重庆晨报报道,中登公司最近公布的月度持仓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A股账户数量为1.74亿户,但期末持仓的只有5364.54万户,占比仅为30.78%。这也意味着,有69.22%的账户成为了摆设。这也是中登公司自2008年1月份首次公布该项数据以来的最低比例,在2008年10月份沪综指跌至1664点之时,这一比例也超过了39%。而在2012年1月份A股市场出现号称“钻石底”的当周,股民的持仓比例也达到了34.86%。即使是在2013年6月25日,沪综指下挫到1849点时,当周的股民持仓比例也有31.94%。参与交易的股民数量也处在历史低位。中登公司统计的最新周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至5月30日这一周,参与A股交易的账户仅为813.61万户,约占持仓账户的15.2%。由于无法查到沪综指998点时的数据,所以无法进行对比,但这个数据却明显低于沪综指在1664点时15.61%的参与水平。

5月中下旬,路透对51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主要投资机构所作的月度调查显示,全球顶级投资者5月份现金持有量降至11月以来最低,将更多资金投入高风险资产,降低了北美股票的投资比重,提高新兴市场股票的配比,其中亚洲股票配比从前月的6.3%提升至7%的11月以来高点,并把新兴欧洲市场和拉美地区股票比例分别提高至四个月高位2.2%和五个月高点1.5%。6月26日路透又对逾250名分析师和投资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亚洲股市未来一年将领涨全球,因充裕的央行流动性带来支撑;发达国家股市的涨势则相对温和。除印度股市之外,其他亚洲股市在路透调查涵盖的21支股指中一直表现最差,但分析师预计它们将强劲反弹,反映出对这些亚洲市场的信心。对包括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和香港在内的亚洲股指到2015年6月底时点位预估中,大多数料将大幅上涨,股市能进一步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央行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短期内将可能保持宽松政策立场,为股市提供足够多的流动性,直到全球经济复苏完全站稳脚跟,”韩亚大投证券分析师Chang Hee-jong说。今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也多少支持了这些观点,上半年全球涨幅榜前十名里除了丹麦其余九个是新兴市场,但跌幅榜里新兴市场也占一半,其中俄罗斯和中国上证分列第三第四,但愿路透的调查能给中国股市带来好消息吧。也别忘了泼冷水的,据日本《富士产经商报》6月3日报道,分析人士普遍预测,今年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率将下滑至五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市场走势今后将承压下行。

----------------------------------------------------------------------

关于持仓和操作

A股方面:

唯一的一次主动操作是6月9日清空江苏旷达,结合一部分分红所得,买入诺普信。前者去年年中开始介入太阳能发电,那时就已经被我列入负面观察清单,一直等待合适的时机调仓。原则上我并不反对多元化经营,但就我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成功者少,特别是业务之间毫无关联关系的多元化,或者是本业务还远没到天花板的地步。一般审慎的经营者开始多元化的时候,也会先从相关性较强的品类开始,但我没整明白汽车内饰面料跟光伏发电有什么关系。我对旷达的期待一直是希望他对标丰田纺织,毕竟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显然我错了。2013年的年报并不好看,今年一季度的成绩也乏善可陈,恰好看到诺普信年报和一季度报表出现连续改善,因此决定出手了。诺普信是做农药的,我曾在2011年投资过,持有了半年时间就退出了,但一直在我观察名单里,现在看到它业绩回稳,决定再支持一下农业发展。

港股方面:

持续冬眠中。沪港通持续发酵,作为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小缺口,这一事件并没有引发国内股市小盘股的估值崩溃,反而引发了港股市场一轮炒作AH折价股浪潮。我港股持仓排名最末的浙江世宝有幸搭上这班快车,再次感慨股市的歪打正着,谁能预见这种事呢?这一政策公布之初,理性分析人士大多认为与国外股市接轨必然要求国内股市高估值股票回调,但股市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总是出人意料。

海外市场方面:

唯一的一次主动操作是6月16日小幅战略增仓美股,入手了刚上市的京东。很长时间没有谈论电商了,这里再谈谈我的看法。5月22日京东的成功上市,可以视为国内电商业的关键时间节点。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博客上正式谈论电商业,是在三年前,2011年4月22日文章《我看苏宁电器和京东商城》里谈到了我的一些观点。现在来看,未必全部准确,但结果已经无疑。当时我将重点落在实体店和电商的成本上,现在我更看重电商业的互联网思维,他们运用高速网络、高性能软硬件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能力,在效率、速度和客户互动反馈方面远远超过传统实体零售店,而几年前电商刚开始红火时的超低商品价格,只是块吸引消费者和人气的敲门砖而已。两者的成本到底孰高孰低,现在和以后都恐怕难有定论,毕竟两者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经营模式理念也迥异。传统实体店靠的是前面店面赚的钱来开后面的店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而电商几乎从一出生就注入了科技基因,起初阶段的低门槛导致了数以万计的网络商店同时开张,注定了这个产业在婴儿阶段就必须高速成长,否则就会被同类或者实体店消灭。而高速成长的代价就是快速“烧钱”,只有风险投资才敢数亿美元的烧,只有通过烧钱迅速灭掉对手,让行业尽快进入寡头时代。不到三年时间,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当年许多实体店大佬们嘲笑电商亏本赚吆喝。排除他们将这种说法作为竞争打压手段的情况,如果真有人这么以为的话,那他就显然没有看懂这个行业,也没有看到这个行业的将来。事实表明,大多数实体店老板属于后者。当年京东以挑战者出现的时候,被单挑者总爱以“成年人”自居,把刘强东看作“孩子”:当当李国庆就说过“(刘强东)这孩子不懂事”;苏宁孙为民也说过“京东还是个孩子,苏宁要帮它”。如今“熊孩子”长大了,上市前放出了“京东估值等于2个苏宁+3个国美”的口号,上市后受追捧的事实超过了这个口号,不知这些“老大哥”心里是什么滋味。苏宁2014年一季度亏损4.3亿,再也没有几年前嘲笑电商烧钱的那种不屑与疑惑。后烧的能战胜先烧的吗?其他电商营收继续增长的同时,苏宁一季度线上营收却下降27%,上半年预计亏损6.8-7.8亿。这再次印证一家企业最辉煌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候,革自己的命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零售企业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8%,电商业规模首次超过店商。就在三五年前,电商业全面崛起、普遍烧钱之际,质疑电商业存活几年的观点到处都是,更不要说与实体店取代不取代的争论了。国内刚兴起价值投资的年代,习惯性思维的捍卫“传统产业”,全盘否定九十年代末科技网络热潮,不喜欢感知社会趋势的变化,这也是国内一些生搬硬套价值投资同学的典型做法。

从2003-2013这十年里,电商业的迅猛发展,几乎就是九十年代以微软、英特尔、思科为代表的科技浪潮的翻版,尽管整个行业有泡沫,大部分公司也不值得投资,但决不能因此无视那些脱颖而出的龙头,不能无视网络和信息技术给零售业带来的效率提升,更不能无视消费者的趋势变化。马云曾跟王健林有个关于电商是否会消灭实体店的赌约,那时我就认为他们各说各话,牛头不对马嘴,双反都误解了对方。后来这个赌约又取消了,也许双方也意识到了两者的结论既矛盾也不矛盾。电商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称为一个新的行业业态。它只是传统零售行业的一次升级而已,相当于做了一次比较彻底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改造。这就像家里的电视机,以前都是黑白的,后来新出了个彩色的,就说彩色电视机消灭了电视机,这难道不是个笑话么?更何况电商也有实体所在,它得有仓库,至少也得有放服务器的机房。真正会被消灭的是那些无视社会趋势变化,无视消费者需求,拒绝使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来改造自己的零售商。零售业的本质是将工厂里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以及最好的体验送至客户手中。电商相比与实体零售,尽管存在一些比较劣势(特别是商品体验方面),但在前三个方面优势尽显,这是它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年前我曾预测电商业的发展趋势是短期内通过烧钱完成寡头化,这个过程随着京东和阿里巴巴上市基本完成,时间短于我的预期。未来三到五年,我认为电商业的发展是横向、纵向的整合,包括大型电商对小型电商的收购,电商和实体店的合作。这个阶段也是电商业开始寻找盈利模式的阶段,广告服务、排名服务、关联推荐服务、在线支付带来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可以挖掘的盈利点。投资方面增长趋稳会逐渐减少资本开支,加上商品价格的逐渐上升,电商业的重点会由消灭竞争对手和吸引人气转向提升盈利水平。以前我就认为,即便线上商品价格提升至与实体店一样甚至略高一些的水平,依然可以吸引这样的消费者:他们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深恶痛绝、他们对于商场空气差没座位很不满意、他们烦恼于实体店里看中一件衣服却没自己尺码、他们恼火于排队停车……他们对于坐在办公室空调里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买到从大到汽车、小到瓜子各种商品,并且还送货上门非常满意,以至于他们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付出比去实体店购买更多一些的代价。互联智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卫中的观点很有意思:“很多零售商以为消费者是因为网上便宜才在网上买,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在网上买东西不是图便宜,而是他们愿意在家呆着,不愿意出门。7-11便利店里卖的东西其实比超市贵,但是买的人不少。这主要是因为7-11方便、环境好、体验好。”

现在,线下各类实体店也从排斥电商逐渐转向合作共同寻找盈利模式,从团购开始的各类O2O层出不穷,顺丰的“嘿客”也是一种实体便利店与电商的跨界尝试。在电商发展和消费者趋势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传统的零售商场开始转向注重娱乐、餐饮的综合性MALL,我在南京印象最深的是德基和金鹰这两家南京中高端商场的代表,其新建的二期、三期项目全都向万达式的一站式室内休闲娱乐中心转变。尽管广场内依然有大量的零售店铺,但相比同在广场内的餐饮、游戏、电影、溜冰甚至早教人满为患,其人气低的实在可怜。城市广场内的零售店铺生意并没有因为广场大量的人气而好到哪里去,以至于万达这个城市广场大佬自己都无法令万达百货盈利,尽管万达广场人气超高。

回到公司个体,京东曾是我重点关注的电商,毕竟我早在十年前就在它那买刻录光盘,那时老刘还在BBS上与大伙打的火热,因此我对于京东可以说是有些感情的,较早关注我的同学应该知道以前我就相当看好京东,只可惜我们个人散户投资者根本没资格参与这些企业的初创阶段(不知道以后风险投资领域会不会出现类似阿里娱乐宝那样的集中散户投资高风险初创企业的模式)。但随着它的迅猛发展,我对京东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十年前,电商还是个新生事物,那时淘宝还是假冒伪劣满天飞,京东从一开始就坚持低价卖正品,赢得了大批拥趸。由于老刘出身中关村,京东一开始就把电脑城里的东西搬到网上卖,早期消费者应该多数是男性,至今它最擅长的还是消费电子产品。后来各路电商如雨后春笋,同时与实体店掀起你死我活论战。老刘另辟蹊径,主张自建物流,几轮融资几乎全都砸在仓库上。对于这个战略,利弊分析下来,我是略持否定态度的,我不认为现阶段国内消费者对于商品送到自己手上的迫切性已经达到了京东广告里手纸送到正在上厕所消费者手里的夸张程度。

京东的配送优于淘宝的第三方物流是肯定的,无论速度还是配送服务质量。但任何东西都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京东的许多商品价格是国内电商领域里最贵的(声明:这是我的个人体会)。当然价格贵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一开始坚持自营,相比淘宝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模式,自营必然带来更高的商品采购成本,毕竟在这个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社会,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擅长所有东西,要不然沃尔玛为什么需要利丰这样的买手呢。京东希望弯道超车阿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配送和自营,我认为这两样东西对于现阶段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而言,显得过于超前了些。京东后来还是开放平台了,逐渐向亚马逊和天猫模式靠拢。但毕竟起步晚了,亚马逊在国内站稳脚跟,天猫已成气候。即便开放了平台,由于自营规模的庞大,京东一样面临左右手互博的难题,这导致了它的商品品类和商家远少于天猫,也难以获得商家的完全支持。2012年开始我就很少到京东买东西了,特别是电子产品以外的东西。也许为了集中精力上市扮靓财报,前两年京东的商品价格比以前提高了许多。最近它搞的周年庆,可能因为庆贺成功上市,或者来自风投的压力小了,商品优惠力度确实不小。举个简单例子,53度飞天,在茅台官方认可的五大电商平台有四个统一价位1159,京东卖899(挺奇怪傲气的茅台居然也能忍了)。相比淘宝,京东买东西最令人放心的是基本不用担心假货,特别是自营商品,这一点对于不是那么差钱的中产阶级而言非常重要。

从科技创新方面讲,相比国内软件科技企业的前三强腾讯、百度和阿里,京东可以说是最缺少互联网和软件基因的。腾讯有QQ和微信,百度有搜索和导航,阿里有支付宝和快的。京东自建物流和自营正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尽管眼前存在一些问题,我依然认同这些做法还是体现了电商业将来的发展趋势。但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几乎没有印象它引领了什么潮流。即便是在电商领域,无论是在线支付、互联网金融还是客服咚咚,也大多采取了跟随战略,鲜有独到的创新。这令京东相比其他电商,似乎更像传统重资产零售商,而非轻资产科技企业。腾讯和百度的掌舵人本来就是软件写手出生,这没话说。而据马云本人讲,他在计算机方面除了会接发电子邮件和简单的上网,其他什么都不会,但这并没有妨碍阿里投资收购一系列软件和技术,原因可能在于马云能用、会用互联网人才。京东在这方面的缺失,用老刘自己的话说是专注本业,但我宁可相信是京东缺乏科技基因。这在短期内也许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时下流行的互联网软件,热度不过两三年,盈利模式也很不确定,但中长期可能会影响其后劲。毕竟电商的诞生本身就是个技术创新的成果,就像苹果手机,开创了智能手机的先河,但如果不能持续创新模式和产品,仅靠细节方面永无止境的追求,最终将会被三星、华为等后来者和模仿者击败。当然这个持续创新还必须是有效的创新,而不是像索尼、英特尔那样无视消费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自顾自钻进死胡同式的创新,尽管他们同样不断的在开发新产品上投入巨资。

估值方面,科技股从来都是令各派投资者分歧巨大的一类。京东甫一上市,200多亿刀的市值,上市仅十几天飙升30%,不可谓不火。在格雷厄姆式传统价值投资者眼里,一个连续亏损多年,盈利前景极不明确,净资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公司享有这种市值,而且还是个外国公司,这简直就是逆天的事。我尽管也喜欢成长股投资,对于存在巨大前景的公司也愿意忍受短期的困难和挫折,但也依然对京东的估值感到两难。前几年我就肯定自己会投资京东,但这种估值下我也只愿意小幅试水。尽管与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比起来,其空间依然存在,但总感觉到鸡肋的味道,特别是考虑到上述我观察京东中期前景的负面因素。我认为这样的估值水平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风险投资。自从八九十年代美国科技网络风潮以来,伴随而生的是风投的迅速崛起。这类投资模式现在如日中天,大有藐视传统共同基金的味道。风投们由于承担了巨大的企业初创风险,投资周期也越来越长,因此他们对于上市回报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至于科技类企业一上市就基本透支二级市场未来的获利空间。在风投眼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只不过是他们踏上领奖台的台阶而已。后者想要获利,除非上市的企业能继续创新以获得更高的成长,譬如腾讯,但这样的企业总是少数,并且极难提前预测预判。九十年代以来,对于以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投资者越来越难以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获利,从概率上看,重现几十年前巴老那个时代长期持有x股获利y倍神话的可能性更小了。因此我对于这类企业的投资,更倾向于等待困境反转时机。尽管这样做将会面临更高的破产风险,但毕竟估值会低些。风险和利润总是穿一条裤子的,难道不是么?

----------------------------------------------------------------------

关于宏观经济

中国

6月2日,根据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这是官方首次承认“微刺激”存在并且合理。央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证实了这些微刺激措施。在欧美复苏和国内微刺激的双重作用下,出口继今年年初放缓后显现出企稳迹象,2、3、4、5月的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为-18.1%、-6.6%、0.9%、7.0%,PMI也是连续四个月增长。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克强指数之一的全社会用电量5月同比增长5.3%,增速比4月上升0.7个百分点,年内首次回升。我认为整个世界复苏的顺序是美国、欧洲、亚太,美国股市不断创造历史新高,而欧洲的复苏也已经非常明显,现在该轮到亚洲了。台湾最近的数据也表明,西方的经济复苏正加快向亚洲传导。今年4月份台湾出口订单年同比增长8.9%(为14个月来最快增速),所有领域均实现增长。台湾的经济规模仅相当于中国大陆的5%(基于2013年名义GDP计算),但台湾的贸易数据(尤其是出口订单)一直是经济学家捕捉中国大陆经济走向的雷达,因为台湾数据中的出口订单有一半左右是在大陆的工厂完成的,这些订单在发货时会被计入中国的出口。美银美林经济学家Marcella Chow在评价台湾出口订单数据时写道,这一结果预示着第二季度贸易有望温和反弹。她还表示,这也印证了近期显示发达经济体缓慢的复苏步伐正在加快的迹象。

再来看一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古里亚称,中国经济依然有望以政府预期的步伐持续增长,即便偶尔有脆弱和不稳定的情况出现。世界银行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速在中期将会放缓,但中国政府有能力推出支持经济增长的措施,以实现今年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IMF官员李昌镛4月份曾表示,中国全面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较低。分量最重的是李总理本人在访问英国时公开表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再看看泼冷水的:IMF将其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7.3%下调至7%或更低,其二号人物戴维·利普顿(David Lipton)6月5日在北京表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价格正在下跌,但长期前景仍然良好。据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简称NABE)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大约52%的美国企业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将走向债务危机。NABE主席兼全美零售商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首席经济学家克莱恩兹(Jack Kleinhenz)说,最具争议的问题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衰,他认为这就像是美国和其他地区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巴苏(Kaushik Basu)在《华尔街日报》首席财务长峰会上说中国的增长主要依靠信贷,这在短期内有效,但只是推迟所需金融调节的时间而已。联昌国际证券(CIMB Securities)经济学家张帆称,房地产市场仍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预计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地方政府放松限购措施以提振需求。

美国

尽管一季度GDP同比降1%,超出预期,是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下降。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美国重新进入衰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异常恶劣的天气。3月以来的数据显示经济活动开始加速,美联储也认为恶劣天气过后经济在走强。受益于国内油气产量增长,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不断下降,对外资的吸引力也日益增长。6月初,根据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高级企业主管进行的一项调查,美国现在已经成为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国家。这个榜单从2002开始至2012年,中国在每年的调查中都位列第一,而2013年美国重新占据首位。尽管美国一季度的GDP增长相当低,但制造业活动5月加速扩张,建筑业支出4月连续第三个月增长,4月份工厂订单连续第三个月增长,5月汽车销售逼近2005-2006年间触及的峰值,5月失业率维持在五年半低点6.3%。美联储6月4日发布的褐皮书指出,美国经济成长全面反弹,制造业成长普遍加速,部分港口的业务量“增长强劲”,消费者支出稳定。这些强劲的经济增长指标是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OECD在最新的美国经济评估中预计复苏会在未来几个月加速,GDP或扩大至2.5%,增长步伐推至10年来高点,维持美国明年经济增长3.5%的预估不变。但IMF以严冬、住房市场步履艰辛以及国际上美国产品的需求疲软为由,将其对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了0.8个百分点至2%,维持其对明年美国经济增长3%的预期不变。

欧洲

在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欧洲却反向而行。6月5日,欧洲央行再次降息,存款利率由0下调至-0.1%,进入负利率时代,同时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称将推出4000亿欧元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欧洲的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即便不考虑这些量化宽松措施。根据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今年4月是希腊4年来首次重返国际市场,发行了30亿欧元5年期债券,收益率为4.95%。本次发债认购资金高达200亿欧元,其中90%的需求来自外国投资者。这可能表明欧洲衰退的漩涡中心也已经正式进入复苏阶段。今年穆迪已经两次上调爱尔兰评级,西班牙和葡萄牙不是被三大评级机构上调评级就是上调展望,惠誉最近不仅上调了意大利的评级展望,5月2日还上调了希腊的评级。但Markit6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了一些隐忧,欧元区总体以及其主要成员国6月PMI全部不及预期,欧元区综合PMI创6个月新低,其中法国经济活动萎缩尤其严重,拖累了欧元区整体的表现。这也许是德拉吉决心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之际反向而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欧元区的复苏依然疲弱,整个欧元区复苏势头不均衡”。乌克兰危机也为欧洲的复兴埋下隐忧,毕竟欧洲天然气占一次能源超过四分之一,而天然气供应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加上欧洲对于环保的极端追求,无论欧洲如何应对这次危机,都将导致欧洲能源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其制造业竞争力。

亚洲及新兴市场

这里谈谈香港。4月底我们一家人去了趟香港,没有感受到陆港之间因街头小便事件激化的那种矛盾。但陆港媒体和网络民意表现出来的针锋相对激烈情绪,是明显无疑的。百度百科里“4·15幼童香港小便事件”成为一个著名词条,长达一万六千字长篇描述事件经过,甚至大量引用专业法律知识,其专注程度与香港某媒体著名记者与众网友唇枪舌战一样可笑。无论世界哪个角落,类似的街头鸡毛蒜皮小事每天几十几百万起,什么时候让舆论如此争论过?在我看来,这个标志性事件背后固然反映了内地游客素质有待提高这个现实,但更多的反映了香港人多年来相对内地优越感逐渐丧失的焦虑情绪,特别是自诩“公正客观”的香港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起到了明显的倾向性误导作用,为港陆对立推波助澜,也故意对事件背后的社会趋势视而不见。为了顺利回归,中央政府曾挖空心思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香港回归之后不到一年,中央政府就背书港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击退了金融大鳄索罗斯;2003年SARS之后,中央政府全力推进香港自由行,以拯救深陷衰退的香港旅游业。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