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喜欢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老公玩galgame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21:5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必须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一、改革开放惠及人民

    2004年来,我连续三年列席了十届全国人大和十届全国政协会议,聆听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计民生的重要讲话。改革、发展、稳定,始终都是国家高度重视处理的问题。今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达了中央的改革意志和改革决心,是在关键时刻采取的明智选择,不仅是对当前改革争论的回应,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28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加到18.2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4%,而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仅有3%左右。

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1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改革以来的28年是人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改革明显提高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1978年到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4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8189亿美元。现在,我国GDP总量列世界前四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谷类、肉类、棉花、钢铁、煤炭、电视机、电脑等产品产量以及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不久前召开的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国和印度。所有这些成就,都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因此,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改革。

    28年来的中国改革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是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改革是无止境的。

    二、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靠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不少前进中的矛盾、问题和体制性的障碍。比如,现在基尼系数确实已经很高了,贫富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对这些问题要客观分析,不能武断地说医疗改革失败了,教育改革失败了,住房改革失败了。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不完善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缺失,没有兼顾各方面利益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改革变形了,变成了假改革。因此这场争论的核心不在于是否承认问题,而在于如何分析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靠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老百姓所期望的。有人提出,要把改革停下来,甚至要退回到计划经济。这虽然只是极少数人的主张,但危害性很大,违背了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也背离了人民的意思。老百姓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折腾,因为折腾下去就会没有饭吃的,折腾下去就不能坚持改革开放,折腾下去就无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一位台湾的学者朋友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大陆在搞文化大革命时,台湾在搞建设,所以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大陆在搞建设和改革开放,所以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台湾在搞“文化大革命”,结果,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提高。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当前出现改革争论在所难免,并不值得奇怪。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多样化,各种声音都会表达反映出来。在多种声音比较中取得共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客观上也验证了改革的成果。

    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人认为,现在全国工业产值中,国有的比重不到20%,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地位了,私有化了,不是搞社会主义了,搞资本主义了;有人批评说,根据普查,工业领域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业比重只占20.3%,这怎么叫社会主义?这就是资本主义。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只能搞一次国有化运动,把国有经济比重扩大到70-80%,才能算是社会主义。按照他们的逻辑,只有倒退回去才算是社会主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论?有人是故意借机攻击党的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有人则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分歧。这次争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争论还会继续下去,100年也不会罢休。有人批评说,国有和集体企业解决的就业比重只有20.3%,这就是搞私有化。本来我们就业压力很大,非公有制经济解决了五分之四就业,应该是件大好事,但是他们却认为这是坏事,国有经济所占的就业比重太低了,主张走回头路,回到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应该明确地指出:倒退回去是没有出路的,是背离党的路线的,人民群众也是不会答应的。

    由于生意上的往来,我多次去浙江进行考察。浙江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的小省一跃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各省前列,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我查阅了浙江改革以来的经济指标数据,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3.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365亿元,占全国的7.3%,总量排名从全国的12位跃居到第4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31元增加到2005年的27552元,相当于3400美元左右,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浙江人民的富裕程度列全国各省区的首位,而且很稳定,社会群体事件很少,人民对党的拥护程度很高。浙江省之所以发生巨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民喜欢的社会主义。

    同样的情况也在江苏省体现出来。到“十五”末的2005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72.1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15元。财政总收入3124.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2.68亿元。经济增长效率明显提高,资本产出率由2000年的22%上升到38%。 2005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319元、5276元;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0万个;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52万、1123万、838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5.5%,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农村“五件实事”得到有效实施,改善了农村住房、饮用水、道路、医疗等条件;绿色江苏建设成果初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形成。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第一导向”原则的结果。在江苏,国有经济、民(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蓬勃发展、相互促进的。鼓励老百姓自主创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使江苏承担起了“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的社会主义也才是人民喜欢的社会主义。

    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社会主义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把人民利益和人的解放作为最高准则的社会主义,是使人民得到实惠,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这是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解放的社会主义是相吻合的。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必然选择。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而政府则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这是中国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得出的结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创举。

    还是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的公有制经济比重只占28.5%,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比例仅为21.3%。温州的发展模式,早就有人批判过了,认为温州是资本主义的典型,其政权不掌握在共产党手里。浙江的领导人总结得好:我们“内部在不争论中发展,外部在争论中出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浙江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思考一下,政府作为环境创造的主体,支持老百姓创业,老百姓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老百姓创业致富后,国家财政税收也就多了,有了财力,政府就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不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吗?浙江可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示范区。这个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富裕健康、全面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相处、民主自由、环境优美。

    六、让老百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

    实行以民为本,让老百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发展动力就不一样了,把你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老百姓的创业活力充分激发出来。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否则就缺乏创新动力。所以我们要考虑老百姓到底需要和喜欢哪一种社会主义呢?过去,有人把农民为了生存而种的自留地,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现在一说老百姓创业,有人认为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认为不是搞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只有国有化才是搞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十五大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任务。调整的原则是有进有退,国有经济要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这就充分说明,并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只有公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把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首先表现是把人民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起来。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