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景点介绍

来源:互联网 发布:如何挑选基金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01:03
   

 


故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姘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强调了“天”。它那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们登临其上,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是广阔的天空和象征天的祈年殿,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就由然而生。这条甬道又叫海漫大道,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天坛去拜天等于上天 ,而由人间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漫长。



地坛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叫地坛。


    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37.3公顷,占地仅为天坛的1/8左右。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祗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


    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
  

    方泽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节奏:当他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感。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这里还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是8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这种人行进间持续时间久暂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人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时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上述构思与设计。


    地坛建筑在色彩运用方面也颇具匠心。全部方泽坛只用了黄、红、灰、白四种颜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过渡,形成了协调艺术整体、创造气氛的作用。祭台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既标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地坻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九龙壁之外,很少见到这种做法。在黄瓦与红墙之间以灰色起过渡作用,又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常见的手法。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并伴以强烈的红白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红墙庄重、热烈,汉白玉高雅、洁净;红色强调粗重有力,白色如轻纱白云,富有变幻丰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质感;红色在视觉上近在眼前,象征尘世,而白色则透视深远的效果,远方苍松翠柏的映衬,又使祭坛的轮廓十分鲜明,更增添了它神秘、神圣的色彩。



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西城区故宫西北,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北海及其南面的中海和南海均为皇城内最重要的皇家园林,因位于紫禁城西,当时统称为西苑。北海面积68公顷,其中水面占39公顷,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有着“仙山琼阁”的美誉。全园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山顶白塔耸立,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榭隐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穿插交错,富于变化。山下为傍水环岛而建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北海的主要景点有:


    太液池 指北海的水面,面积39公顷。元代名太液池,明代因与中海、南海区分而称北海。水中设置岛屿,沿岸建筑亭台楼阁。琼华岛耸立水面南部,波光塔影,景色宜人。沿岸一带建有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五龙亭等,分别隐现于绿丛水色之间。


    金鳌玉桥 原名金海桥、御河桥。横跨北海、中海水面。桥东、桥西原有明世宗所建牌坊各一座,桥为石砌七孔拱券式,外观为九孔,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南向曰“银潢作峤”,北向为“紫海回澜”。整个桥身犹如一条玉带,洁白无瑕。


    琼华岛 在北海太液池南部。金时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岛上建筑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庑、钟鼓楼等,黄瓦红墙,色彩绚丽。西面为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及阅古楼。岛东林木成荫,景色幽静,别具一格。乾隆书“琼岛春荫”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双层六十间的临水游廊象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岛拦腰束起,回廊、山峰和白塔倒映水中,景色如画。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与秀美的景山、故宫交相辉映。


    白塔 位于琼华岛之巅,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原为元代广寒殿旧址,半山并建有永安寺,故称琼华岛为白塔山。白塔为喇嘛塔,高35.9米,最大直径14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上承托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悬铜钟十四个,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白塔前有一个普因殿,四壁上镶有455尊佛像。


    琼岛春荫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立之碑,在白塔山东面,倚晴楼南面。为燕京八景之一。碑 文框刻缠枝纹饰,碑阳刻乾隆御笔“琼岛春荫”四字,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护栏。碑旁有小路直达 迂回曲折的见春亭、看画廊。


    阅古楼 在白塔山西坡下。平面作半月形,为两层楼宇,上下各二十五楹,左右围抱。内有蟠龙升天式螺旋楼梯。楼内上层壁间嵌满《三希堂法帖》等刻石四百九十五方,保留了魏晋以来到明末历代书法家一百三十四人的墨迹,汇集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精华,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


    画舫斋 又称水殿。在北海东岸,隐藏在土石山林之中。南接濠濮间,北邻先蚕坛,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池水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厅廊环抱,构成一处幽胜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古柯庭前有一粗壮繁茂的古槐,相传已有千年。画舫斋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中的“园中之园”。


    五龙亭 在北海北岸西部。五座亭子临水而建,中名龙泽,东为澄祥、滋香,西称涌瑞、浮翠,合之称五龙亭。亭顶式样富有变化,采取左右对称手法,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亭与亭之间用S形平桥相连,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


    九龙壁 在北海北岸天王殿西。是一座彩色琉璃砖影壁。面阔25.86米,高达6.25米,厚1.42米,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蛟龙浮雕,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明月当空流云图像。影壁用四百二十四块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团城 位于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承光殿在团城城台中央。平面呈带折角的十字形。殿前后有方形月台,殿正中为重檐大殿,顶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飞檐翘角,宏丽轩昂。殿东侧有株高大苍劲的油松,树冠如盖,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清乾隆帝曾封之为“遮阴侯”。殿内后厦有木龛一座,供奉整玉雕琢的白玉坐像佛一尊,色泽清润,高1.5米,头顶部和衣褶嵌红绿晶石,殿前玉瓮亭蓝顶白座,内藏整块墨玉雕成的玉瓮。瓮周身浮雕波涛汹涌的大海,海水中有形象生动、体态各异的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兔、海兔、海犀等海兽出没;城中还有古籁堂、余清斋、镜澜亭等建筑。另有两棵被封为“白袍将军” 的白皮松,一棵被封为“探海侯”的探海松。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市区东北角,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伫立雍和宫南院,可见一座巨大影壁、三座高大碑楼和一对石狮。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鼓楼旁,有1口重8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往北,有八角碑亭。站在八角碑亭旁,便见悬挂着乾隆帝题匾“雍和门”的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坦胸露腹的弥勒佛。


    出天王殿,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出大雄宝殿,便是永佑殿,建筑结构同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5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5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3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1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2年才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达赖喇嘛进贡的、用一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刻成的。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个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颐和园的前身乃为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后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



香山


    香山位于北京西山东麓,距市中心约20公里,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型似香炉的最高峰海拔557米,登上香炉峰顶西望群山连绵起伏、气象万千,向东眺望,北京市区历历在目。


    香山历史悠久,金、元、明、清历代皇帝均在此地建有离宫别苑。清乾隆10年,皇帝亲自题名,在此大兴土木,建成28景,并加筑围墙,名“静宜园”。“西山晴雪”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1860年和1900年,香山两次遭帝国主义列强劫掠,后经修复。位于香山近旁的碧云寺始建于元顺治二年(1331年),明、清两朝先后扩建。寺院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从前至后,倚山而建,共分六层,规模宏大。全寺占地4万平米。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其衣冠封葬于寺中石塔内,称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在香山附近还有亚洲地区最大的教学植物园——香山植物园对外开放。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有50万平方米。广场西面是人民大会堂,这里是全国人大的办公地点。东面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遗体安放于此,人们可以入内瞻仰。


    在广场北面隔着长安街就是宏伟的天安门城楼,它建在北京市的南北中轴线上,通高33.7米,原来是明、清两 朝皇宫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城楼上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穿过天安门城楼大门可以进入故宫。现在天安门城楼允许游人购票上楼参观。


    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日出时分国旗班战士们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大景观。第一次参观天安门地区最好从南面的前门地区步行进入广场。从南面进入不仅可以顺路看到久负盛名的老北京大栅栏地区和前门箭楼的景致,而且可以更好地感受广场面南而建的整体布局。节假日晚上12点之前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游览广场夜景也是很好的选择。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南麓,离北京市50公里。陵区为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中有曲水环抱,山清水秀,不愧是一块“风水”胜境。


    众陵以长陵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在长达7公里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宫门、碑亭、华表、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这些不仅是皇威的象征,由此也用以造成谒陵气氛。
十三陵中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同为主要参观对象。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定陵地宫已于1956-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 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八达岭长城


    万里长城是所有到北京去的人引以为快的地方,“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了中外游人的一句豪言壮语。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今天,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点而加以保护 。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从山峻岭之巅,黄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和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在过去曾充当过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它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两百多年前的清王朝时期,就已经把它当作遗产保存了。今天,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不仅早已把过去起军事防御作用的长城当作了历史的陈迹,而且已把长城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居庸关和八达岭居京畿之北的险关要隘,是长城的一个缩影,是游览长城中最主要的游览点之一 。



北京大观园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南宣武区南菜园街,是依据曹雪芹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而建的古典文化园林,是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的主要实景场地。大观园始建于1984年,于1985年7月试行开放,边供《红楼梦》电视剧组拍戏,边继续建设。1986年10月正式开放,以后边建设,边开放,边投资,边创收,于1989年全部建成。大观园建设靠70万置景费和150万本区园林建设费用起家,未用国家投资,开创了“以园养园,以园建园”的园林改革新路,于1990年底即已收回建园的2300万元投资。


    大观园占地面积13公顷,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各种景点40余处。其总体方案,均经红学、古建、园林、文博等各方专家群智而定,忠实《红楼梦》原著及时代风尚,如贾宝玉住的怡红院,富丽堂皇,脂粉气浓;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千竿,幽窗指凉;元妃省亲下榻的顾恩思义殿,皇家气派,雍容华贵------园内亭台楼榭,游廊曲折,花木繁茂,碧波荡漾,更有鹿鸣鹤舞,孔雀开屏,水中鱼跃,鸭鹅高亢,尽显红楼意境。根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情节拍摄的动感电影采取高科技手段和特技镜头,将声、光、电融为一体,把人们带入梦幻飘渺的意境。“红楼文化艺术展”是我园的常设展览,分“元妃省亲”、“红楼文物精品”、“红楼文化艺术”、“大观园”、“曹雪芹家世生平”、“红学学术研究”六部分,精品荟萃,内容丰富,品位高雅,使人更深地了解《红楼梦》的博大精深。


    园内经常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的项目“元妃省亲”古装表演已成功表演200余场,“大观园中秋之夜”、“大观园红楼庙会”均已成功举办四届,“红楼之夜”活动正在筹备中,将成为首都夜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园内设有各种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导游服务(古装、英语、日语),销售红楼特色的食品、酒品、茶品、工艺品;设有红楼人物古装照相;大观楼酒家可提供丰俭自便的家常餐及各种档次的旅游团体套餐,尤其特色“红楼宴”倍受青睐。大观园开园十几年来,经群众投票,专家审定,先后荣获“新北京十六景”、“首都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具民族风格新建筑”等称号,同时又是市、区文明单位、市文明景区、市旅游“紫禁杯”、市“公园杯”的优胜单位,九六年经市文物局正式批准为“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最初于1918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线索,在1921年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施丹斯基进行试掘后发现了两枚人牙,并于 1926年公布了这一发现。因此,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翁文灏先生与协和医院解剖系主任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博士签署协议,对周口店龙骨山进行系统发掘。1929年进一步成立了新生代研究室。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与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博士对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第四纪堆积作了划分。


    同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第一地点第 10层堆积的位置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解决了当时学术界有关爪哇人的长期争论,为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理论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


    此后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了其他许多人类化石、人工制品、用火痕迹等非常重要的史前文明的遗物和遗迹。周口店第一地点的人类化石代表了从50万年至25万年前的直立人,第四地点的人类化石代表了2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山顶洞人类化石代表里了2.7万年左右的晚期智人。所以,周口店遗址包含了自 50万年至2.7万年亚洲大陆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周口店遗址因此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年成为我国第一批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单位。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性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桥,即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即是其中一景。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什刹海景区


    什刹海景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景区中三海水面达33.6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3%)。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文物保护单位四十余处,占西城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历文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三十余座,现仍尚存十几处。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什刹海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依托水体,还有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也成为什刹海频具特色自然景观。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地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区内不少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己将该地区列为重点保护的二十五个历史街区之一。此外,在本地区居住着的民民少则居住了十几年、几十年,多则数代居住于此,形成了老北京淳朴热情的邻里生活环境。


    什刹海景区具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房胡同和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以及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依托胡同和四合院,什刹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裕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冰床围酌、大阅冰鞋等。至今,一些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动仍然在什刹海地区大量存在。如钓鱼、游泳、划船、赛艇、下棋、弹唱、消夏舞会等。 “胡同游”即活跃在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


    “什刹海水上游”采用长7米、宽1.7米,依清明上河图中船形打造的古色古意的橹船作交通工具,从水路穿过银锭桥去宋庆龄故居、广化寺和恭王府花园。日落西山船行什刹海,游人点起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这一景象使人恍如回到唐宋年间的西湖月夜。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司马台长城以惊、险、和敌楼、城墙的造型奇特,被誉为中国长城博物馆,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中国长城之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登上海拔986米的望京楼,东现“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位于陡峭如削的峰巅危崖之上,是一道通天石梯,只容一身攀登,走在上面如腾云驾雾。通往望京楼有天桥,长不过百米,宽只有一砖,两侧断崖绝壁,寒气逼人,能过此桥者,实为登城好汉。长城脚下有一对鸳鸯泉,东侧是冰冷刺骨的冷泉,西侧是浴身净体的温泉,水温长年在37℃。



国子监


    助教:教师,以不同科目为分工从事教学辅导工作。
    

    贡生:学生,各省推荐入学的品学兼优者。
    

    八旗官生、监生:学生,花钱捐得就学资格,品学水平参差不齐。
    

    号:学生宿舍。
    

    交趾号:留学生宿舍。
    

    南学:国子监南部助教官员与学生居住之处的俗称。
    

    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三进院落,中轴两侧的建筑对称整齐。明代为青琉璃瓦顶,清代乾隆年间改为黄色琉璃瓦。
    

    辟雍: 清代皇帝的讲学之处。
    

    辟雍为国子监的主体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辟雍位于中轴线的中心,第二进院落,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周围环绕着长廊,还环绕着水池和汉白玉石雕的水池护栏。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使殿宇与院落相通。
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
    

    六堂: 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作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车: 位于在彝伦堂之后,第三进院落。建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设有祭酒厢房,即校长办公处;司业厢房,即副校长办公处。


    十三经刻石: 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石碑,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


    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