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为什么会上涨

来源:互联网 发布:做伴奏的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08:26

物价为什么会上涨

 

物价为什么会上涨

农产品价格上涨谁得益

 

当前物价较快上涨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供求关系的小幅正常调整,不会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

  尽管5月份CPI同比上涨3.4%,1~5月CPI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上涨了2.9%,但从经济整体分析可知,当前价格涨幅提高,是我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正常表现,未来物价持续较快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自2006年出现局部产能过剩以后,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活跃;同时,消费、投资及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在供给结构改善和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背景下,供求总量关系开始从供略大于求转变到供求大体平衡,价格涨幅随之发生变化。

  总体看,当前物价上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是出口与消费增长引发的原材料和消费品价格涨幅提高。

  2003年以来,在市场价格调节下,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发展较快,到2005年改变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并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能源运输部门能力增长相对慢些,供不应求的状况到2006年基本改变。与之联系,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开始降低。工业消费品价格则一直呈现低平走势。今年以来,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涨幅继续降低,1~4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2.1%,涨幅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3个和3.2个百分点;但生产资料中的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价格涨幅有所提高,分别由上年的5.4%和-0.1%提高到6.1%和2%。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由上年同期下降9.6%转为提高3.6%,中厚钢板价格由上年同期下降16.7%转为提高12.6%。其原因,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出口迅速增长。

  此外,生活资料价格中,一般日用品类上涨1.1%,涨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类下降1.1%,降幅较上年同期减少0.9个百分点。这些变化,则与消费需求的持续趋旺关系密切。

  由于出口增幅已经回落,消费增幅提高不多,因此,由这两类需求引起的价格上涨,预计不会进一步很快发展。

  其次是食品价格上涨,这既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去年到今年,出现了粮食价格、进而肉、蛋价格较快上涨,并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食品价格较快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美国等产粮大国改变玉米用途(加工为乙醇等能源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二是针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国家粮食库存投放不够及时;三是由于国内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较快增长;四是由于春节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在以上短期因素以外,需要注意到,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还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反映了市场对工农、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必要调整。各国经济发展中,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都呈现逐步提高态势。既表现了工农、城乡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表现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对农业、农民的支持。

  从远期看,国内粮食、肉、蛋等副食品生产能力较强,在市场价格调节下,供给增长潜力较大;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长期和缓慢的过程,不会对短期食品价格形成明显冲击。综合看,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最后需要注意到,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供求有所改善,房价涨幅趋稳

  2007年初以来,住房市场供求状况有所改善。1~3月份住宅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21.4%和11.5%,出现恢复性增长;而住宅需求增长出现减慢迹象,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0.9%。与此联系,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低0.5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涨幅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当然也应该指出,部分大城市房价涨幅依然较大,3月份北海市房价上涨13.7%、深圳上涨10.7%、长沙上涨10.1%、北京上涨9.9%。

  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变化,既得益于连续几年综合性的调控措施,也与2006年以来股市的持续走高密切相关。沪深两市的总市值扩大了4倍以上,吸引了大量资金,减弱了对房市的压力。当前股市出现比较明显的震荡调整,但总体是短期变化,投资者对股市中长期发展的信心仍然比较乐观,大量资金由股市转入房市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预计未来房价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物价涨幅的提高,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供求关系的正常小幅调整,未来不会继续较快发展,也不会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这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很正常的。

最近一轮的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3点:其一,粮食价格上升直接拉动了这一轮消费品物价指数上升;其二,国内投资过热为物价上涨推波助澜;其三,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促进了物价的上扬。

 

.国家为了降低人民币的汇率,必须要吸引巨大的投资,其中主要一部分为投机性短期投资,那么就要在银行增加存代的利息,来进一步吸引外来的投资,1000亿美圆的投机性外来投资增加了人民币的流通性,也就是说原来中国设定的流通资金基础为6600亿人民币,无形中增加了8000亿的投机性短期投资,导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物价和人工工资的增加,所以央行决定用票据冲兑的方式来降低人民币的流通,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投机性短期投资主要涉及到期货,股票,房地产等行业,拿人员工资来举例,04年的房产与07年比较增加了平米增加了40%,但是人均收入最多有20%左右,这也是投机性短期投资带来的增长不平衡,我国要注意投机性投资带来的压力,所以要增加利息,来减少投机性短期投资,导致货币贬值等显现,这是一个非常恶性的循环,希望有关部门来解决.

 

国家对消费价格不会强制降价,主要是因为这样会导致资本的外流,导致我国经济的倒退,大家要理解国家机器的运做.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大家指导,谢谢.

 

其实,只要老百姓不闹事,再怎么愤怒,那些政府官员是没什么感觉的,他们已经被老百姓的愤怒弄麻木了。只是这一次的愤怒人群分布面广,尤其是普通公务员也加入了愤怒之列,决策者才感觉到真正的压力。于是就有了这八条,那六条,不灵之后便急急忙忙地先给公务员加工资。公务员工资一涨,便出现了连锁反应,导致一连串的工资上涨,然后便是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

 

国家统计局调查,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同比上涨8.8%,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1%、4.5%、15.8%和3.3%。畜牧业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成为带动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那么,农民从本轮以猪肉为主的农产品上涨过程中受益如何呢?日前公布的几个省市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数据给出了答案。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吉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193.0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人均农业现金收入2118.94元,增长46.1%;人均牧业现金收入445.49元,增长35.7%。山西调查总队的数据是山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40.14元,同比增长22.7%。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所获收入为290.74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为161.98元,同比增长23.2%。云南调查总队的数据是云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06.5元,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实际增长18.1%,现金收入增加额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吉林、云南和山西可以作为东北、南部和中部农业大省的代表,从三省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从本轮农产品上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好处,收入增加明显。但仔细分析却并不令人高兴。以其中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同时收入基数也最大的吉林省为例,虽然猪肉等牲畜价格翻番,但人均牧业现金收入仅增加117.20元,平均每月不到20元,也就是现在城里人买一斤好肉的价钱,农民收入受益其实并不大

  而上海调查总队的数据是上半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1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但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68元,下降23.4%。广东调查总队的数据是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80.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出售农林牧渔产品现金收入860.4元,增长1.4%。也可以看出,上海和广东的农民在本轮农产品上涨过程中基本没有受益。

  更令人不安的是,目前,本轮价格上涨已经脱离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轨道,甚至已经离开了食品范畴,而扩展到日化产品、家具领域,并有范围愈加扩大的趋势,“价格上涨、农民得益”的局面或将不复存在。

 

2003年起,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开始了连续5年的上涨,到2007年上半年为止,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5年共上涨1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8%,平均每年上涨5.3%。
      
食品的主体是农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农民的增收无疑是有益的。但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非直接交易,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民增收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那么,农民究竟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得到多少好处呢?为便于表述,我们对八种主要食品进行了详细计算,即大米、面粉、菜籽油、猪肉、活鸡、鸡蛋、鲜菜、鲜瓜果。
       
价涨:农民、中间商均获益
     
数据显示,与2002年相比,2007年上半年八种食品的消费价格和农产品收购价格全部上涨,按各种产品的收购额比重计算,八种食品消费价格的平均涨幅为46.6%;收购价格的平均涨幅为50.3%。
  5年间,八种食品的消费价格平均每百公斤上涨237.1元,其中农民得益198.2元,占83.6%,中间环节得益38.9元,占16.4%。八种食品中,农民在猪肉价格上涨中增收最多。2002年猪肉每百公斤收购价为805.9元,2007年上半年涨至1432.9元,农民因此增加收益627元,涨幅达77.8%。2002年猪肉的收购价格与消费价格之差为每百公斤285.1元,2007年减为254.4元。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上半年生猪收购价上涨较急,消费市场反应稍微滞后所致。2007年下半年,猪肉的消费价格继续上涨,中间环节的收益也将随之恢复。
      
价跌:中间商的损失农民扛
  近5年消费市场食品价格上涨的好处中,农民确实得了大头,但如果再往前看,情况却完全不同。19972002年物价出现连续六年的下跌,八种食品消费价格每百公斤下跌100.9元,但中间环节的收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35元。消费价格下跌的损失和中间环节增加的收益都由农民承担,农民每卖出一百公斤农产品就减少收益135.9元(100.9+35)。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的农民增收部分并非全部为农民所有,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商还要分走一杯羹。据统计,在20032007年的5年涨价周期中,农资价格上涨28.8%,农民的农业生产支出因此增加313.2/人;同期,农产品收购价格累计上涨43.2%,农民的农业收入因而增加877.8/人,即农资提供商通过农资涨价从农产品涨价收益中瓜分了35.7%。据此计算,近5年农民因八种农产品涨价增收的每百公斤198.2元中,农资商先要拿走70.8元,农民实得127.4元。在食品价格上涨的全部好处(237.1元)中,农民得53.7%;中间环节得16.4%;农资商得29.9%。
       
惠农还是惠商,政府须认真审视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产品与工业品和服务品的比价均处于极低状态,如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仅城镇居民难以承受,而且给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良影响。对此,各国政府普遍采取大额财政补贴政策,并且使补贴直接由农民收益。多年来,我国虽然也有类似的政策,如粮食最低收购价、化肥和农药等农资生产补贴等,但效果差异明显。小麦等收购保护价政策实施的效果较好,使近5年面粉涨价的好处均为农民所得。但有些政策则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对化肥生产企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就未能遏制化肥价格的大幅上涨,近5年化肥价格累计上涨28.7%,丝毫不低于其他农资价格的涨幅。农资提供商在享受财政补贴的同时,仍从农民手中拿走三分之一的农产品涨价好处。对此,政府应认真审视目前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农民能否真正得到实惠为考量标准,废除一切名为惠农实为惠商的政策,将惠农资金全部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身上,确保农产品生产平稳增长,确保农民销得出、有钱赚。
  注:为使农产品价格与消费价格可比,文中将小麦、粳稻、菜籽和生猪的收购价格70%70%34%65%的折扣率折算成面粉、大米、菜籽油和猪肉价格。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