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卡通“卡”在哪里

来源:互联网 发布:0基础如何学编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08:56

校园一卡通“卡”在哪里?

 

 

 

 

  
   号称银行卡、电信卡之外的“第三大卡”--校园卡,正被商家奉为一支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其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追捧。CBIR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校园卡发卡量已超过1亿张。而按全国1200所上规模的高校,每校500万元建设成本来计算,这一市场将具有超过60亿元的商机。

一卡通实在难通

   “无论对实施方还是银行,校园卡项目是只赚不赔的长线投资,与学校合作的SI、ISV,可以从对系统后期的维护服务以及未来学校的扩展工程中获利;对于银行而言,这些学生踏入社会,多数都将成为收入不低的中层阶级,有着前卫的消费观点和足够的消费能力,将给银行积存大笔稳定的存款。”上海淮上淮科技公司总经理施海仁表示,无论对校方、学生还是系统集成商和银行来说,一卡通的推行绝对是一件好事。
   这种观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事实上,全国相当一部分高校都还没有触及这类建设,而在那些早已建立起一卡通网络的高校,实现“一卡通”的网络并没有完全互联互通。
   据记者调查,“一卡通”工程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依然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目前,一般学校的“一卡通”系统应用还处于“初期工程”,持卡使用范围极其有限。“一卡通”网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品拼凑上,系统存在不联通、通讯不实时、不安全等问题。而真正的“一卡通”,便利性应该远超以前的“金龙卡”之类的校园卡。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厉文蓓告诉记者,自其进校就开始使用由学校发放、一天内消费超过10元就得输入个人密码的“金龙卡”。但“金龙卡”的使用仅限于进行超市购物和食堂就餐等属于学校后勤管理范围的消费,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就不在“一卡”所能通达的范围内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1999年就一直在雄心勃勃地搞“校园全网”建设工程,而现在仅有两间宿舍开通了宽带网,且发放到学生手中的“银卡”,“刷卡”也仅能用于食堂吃饭及购买“部分”小卖部的食品。学生手中互不相通的多张卡一直分别使用至毕业。
   记者在学生人数超过10000人的中国人民大学发现,学生在图书馆借书依然拿着借书证,打水和吃饭用的是“水卡”、“饭卡”等不同的卡。“一卡走遍校园”完全名不符实。

资金缺乏难为“炊”

   蛋糕虽大,但“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的推行和应用目前正处于两难境地。
   “我们在校生6000人,教职工共1000人,算是一个小网络,而校园卡项目只能依靠国家拨款。一旦发现项目预算超过300万元,我们就只有放弃实施校园一卡通系统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网络中心负责人班成在采访中表示,对由银行出面帮助建设校园卡工程不存希望。
   “银行肯定会考虑投资回报,而投资北建工回报率肯定不会高。”班说。
   尽管国内各大银行为吸纳个人存款,也会对高校进行一卡通网络建设投资,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受到银行投资“青睐”。类似北建工这类资金不足又难于吸引银行投资的学校,在全国1200所高校中所占比率是比较高的。
   除北建工这类因缺乏资金而未能推行“一卡通”的高校外,导致有了校园卡却不能真正“一卡通”的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率先实施“一卡通”的高校之一,但该校网络中心负责人却表示,除了“金龙卡”,真正的“一卡通”还未实现。其他知名高校同样如此。作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问题。
   80%的校办领导无奈地表示,因为“一卡通”能很好地管理学生拖欠学费、透明地管理学校部门的各类收费项目等问题;提高诸如学籍注册、门禁考勤、学生选课、公费医疗等管理问题,将为学校减少不少的管理成本。他们本来热衷于推行实施“一卡通”二期工程,但是,由于没有完成这样的工程资金实力,一直没法正式动工。
   国内各大银行更多地把目光投入那些有校办企业、资金相对雄厚的院校,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2001年,就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合作建设校园卡工程,浙江大学“一卡通”项目则由中信实业银行投资建设;一些文科类为主的学校则很难受到银行的重视,比如人大。
   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长沙市支行最近与湖北农业大学着手进行“校园卡”项目。参与此项目的长沙支行的网络技术工程师李先生说:“实际完成这个项目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主要工作在于对学校的网络实际需求调查和投资回报的分析上。银行必须得考虑是否能有足够大的投资回报率。”
   与此同时,学校接收银行投资的同时,也将财政管理主动权交给了银行。记者见到某校与某银行签订的联合开发“校园一卡通”的协议书中写道:“校园一卡通”为乙方(即银行)指定的校区内使用的惟一支付结算及信息管理专用卡,覆盖整个校园的信息管理系统,校园内凡涉及与银行之间及校内、外单位和个人之间的资金结算、现金交易、信息服务管理等所有场所,如食堂、医疗中心、图书馆及院、部、处等管理部门,均使用“校园一卡通”结算和管理;“校园一卡通”投入使用后,乙方不再另行引进、使用其他银行系统的校园通卡或类似校园通卡功能的替代产品。因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则自己动手实施“一卡通”工程,通过项目招标由SI、ISV根据学校现有的网络环境及未来需求,进行软件开发设计,以便“一卡通”实现更好和管理服务于学生及教职工。
   对于校园卡推行受阻,校方的观念传统也是原因之一。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无论是由校方自己还是由银行出资建网,“一卡通”多期工程的推行多数还只囿于投入资金的权宜之计。只有整个社会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学校和银行的信息系统及服务管理均到了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