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经济学家缘何凑人民币热闹

来源:互联网 发布:漩涡的拍照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09:45

美国行政当局除外,华盛顿的舆论对人民币的态度正日趋强硬。本月早些时候,由于美国财政部拒绝在其一年发布两次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一部旨在抨击中国的新法案被提交到参议院。该法案拟将中国低估汇率,视为一项非法补贴,并寻求通过反倾销税和其它制裁措施获得补偿。提出这一法案的有民主党议员马克斯•鲍卡斯(Max Baucus)、查尔斯•舒默(Charles Schumer),以及共和党议员查尔斯•格拉斯利(Charles Grassley)和林塞•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

该法案在国会山(Capitol Hill)获得了广泛支持——上述发起人希望,这种支持力度足以胜过总统的否决权。或许更令人惊讶的是,有如此之多并无偏见的经济学家也呼吁对中国采取对抗措施。

举例来说,通常力求达成一致意见的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也已经不耐烦地躁动起来。在上月的国会证词中,该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呼吁美国制定新策略,并建议其中包括向世贸组织(WTO)申诉,控告“中国干预汇率,以此作为一项出口补贴”。伯格斯滕提醒委员会称,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去年12月前往北京时,已经指出了中国汇率政策的这一特点。(伯南克的演讲稿的确用了“出口补贴”一词,但他发表的讲话时去掉了这个词。在美国国内,他的这一举动反而起到了突出“出口补贴”这个词的作用,而非将其抹去。)

毫无疑问,在伯格斯滕提出建议后,上述法案随之出炉。该法案称,中国在经济上违法,必须受到惩罚。

这一思路漏洞极多,简直让人不知从何说起。首先,具有挑衅性的姿态不太可能迫使中国改变。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最佳理由是,它符合中国的利益。如果不能在这一点上说服中国领导人,外国的过分要求不太可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不过,暂且将这个问题放在一旁,设想中国确实做出让步,允许人民币快速升值。那么这会对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产生何种影响?答案是:影响不大。彼得森研究所中另一位对华强硬派人士莫里斯•戈尔德施泰因(Morris Goldstein)在最近一份工作报告*中承认,美国经济目前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如果说中国的操纵汇率行为正在向外输出失业,那么那些出口产品一定是输往其它地方了。此外,正如戈尔德施泰因指出的那样,人民币在美元贸易加权指数中的权重只有15%。即使人民币升值20%,也只能使美元贸易加权汇率下降区区3%。这将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减少约500亿美元,而去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500亿美元。

戈尔德施泰因表示,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拉升亚洲其它一些国家的汇率。这将有所帮助。如果人民币、日元和亚洲其它新兴国家货币对美元实际升值25%,“就可能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减少约1300亿美元至1800亿美元”。现在假设这些都已成真。即便在戈尔德施泰因乐观的假设下,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也仅会缩减至6700亿美元至7200亿美元。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切实得到解决。

伯格斯滕、戈尔德施泰因和其他所有高明的分析人士都指出,要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得到显著改善,就需要有较高的私人储蓄率和较低的国内预算赤字——与中国汇率政策不同,这些变量在美国国会控制范围之内。那么,为什么如此大力地强调中国需要采取措施呢?或许排华人士认为,与基本经济学对国会的影响相比,中国政府更容易受到美国威胁的影响。仔细想一想,这可能是一种心存侥幸的想法。

对于向中国增加压力,人们还经常提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理由:那就是如果不这样做,美国公众就会转变为保护主义者。这种观点称,除非人们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公平竞争,否则公众舆论将要求施加新的进口壁垒。换言之,为了自由贸易,有必要以反倾销税来威胁中国,而且实施这些措施的可能性非常高。

无论怎样,这都是个自相矛盾的观点——就像提倡用杜松子酒来抑制人们对酒精的欲望一样。事实上,它甚至比表面看起来更为荒谬。经常账户赤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因此削减赤字的措施(包括人民币升值)确实将缓和设置进口壁垒的要求。然而,政治阶层向选民描述的经济状况,更直接地点燃了保护主义情绪。这项法案告诉美国公众的是,进口商品的涌入、外部赤字以及由此对一些行业工资水平产生的下行压力(这里无需详述进口商品对物价产生的下行压力,以及促成的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中国的错。

驳斥这种说法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第二个理由是,如果有人需要第二个理由的话,如果不去质疑这个观点——更不用说去肯定它了,就确实更有可能使美国民众情绪转向保护主义。

*中国外汇政策(缺乏)进展报告(A (Lack of) Progress Report on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 详见www.petersoninstitu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