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笔记-运营管理(一)

来源:互联网 发布:surface laptop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11:37

//2014年3月18日

//2014年3月25日  评论

运营管理:

一。

1.经济学将企业视为同质。而运营则相反

2.餐馆是不是服务业?服务业的特征是投入包括顾客,产出的是吃饱的顾客。顾客参与转换过程。

评:本来看起来都是满足需求,制造业与服务业界限模模糊糊的。现在这个定义道出了服务业的本质,服务业产出的不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而是满意的顾客,顾客深入地参加了这一转换过程。

3.脑白金不只有营销。

评:脑白金卖的也许是水,但就是这水,它是从国外进口,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的。按照运营的理论,营销是其赢得要素,质量等等是其资格要素。另外看故事的时候不要只看到亮点,做产品乃至创业时也不要认为“只要创意好,其它都不重要”。

4.推荐吴晓波《十大失败》,资本运作是中国专有名词。

评:盛大公司就是因为沉迷资本运作而走向没落的。

5.运营管理研究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过程。

评:只要降低25%的成本,利润就能增长一倍。



二。
1.老师教MBA有感,中国民企往往出现这一现象:老板要求财务降成本,其实财务没有这么大的权力,那是运营的事。
2.专业化--》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化

               分工       协作成本

评:很有启发

3.点------》线-------》面

     供应链      移动互联

评:别以为搞IT,互联网就可以鄙视供应链这些传统的议题,企业定型后每天就是在忙活这些东西,你说重要不重要。小米最近不就遇到了供应链问题么。老师表示,小米不是为饥饿营销而饥饿营销,实在是供应链跟不上,同时也是放出一部分预测下销量。

4.波特认为日本公司没有战略,短视

评:日本公司似乎也是这样,去年卖电视机的不就倒掉了。

5.运营体系---》1,2个运营目标---》赢得要素

不然不断增加产品线,利润大减

评:上面两个点都是在讲要“专注”,不要什么都做。这里我想到我看的《韦尔奇自传》,通用电气公司是一个反例。

6.评价指标
开发,组织---利润/总产出
流程技术---能力/固定资产

供应网络---固定资产/总资产

评:抄漏了几个。想起老师推荐的《the goal》,里面提到,不要只看指标,指标的假设往往是错的(因时而变),比如会计把存货视为流动资产。


三。
1.微笑曲线
向左走:研发,品牌
向右走:服务,市场
向上走:精细制造,提高利润
向下走:继续扩大规模(三一重工等等)

打通全产业链:牛!

评:同样是将微笑曲线,讲成这样才对!

2.识别顾客真实需求并不容易,顾客也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评:额,这个道理是讲了很多的。软件工程也有讲到这个,所以要原型开发,所以要极限编程法(用户不断给意见)。

3.格兰仕
需求市场增大   生产能力增大
=》竞争者退出,并创造贸易壁垒。


四。
同学们案例报告的问题:
逻辑混乱
冲击力不够
前后脱节
语言冗余
行动计划不够具体
评:我写东西会有强迫症,如果没逻辑没条理会感觉很痛苦。若把文章置于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会很好看,但很多东西就不能写了。这也许是很多人这么喜爱FAQ的原因,这样可以逃避逻辑框架。

1.山寨手机案例:
配图
评:恩,比较有启发性的是供给部分
模块化的产品结构--------------------------------------------经典议题
低端市场被品牌商忽略--------------------------------------很启发,不是么。比如现在诺基亚手机也有卖99元的机型了。
密集于一个地区的供应网络--------------------------------因此南洋,非洲暂时不可能接过世界工厂的位子。
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非正式商务关系--------------------工场都是信用订单,先发货再收钱。
信息流通通畅以降低产品开发和制造风险--------------


2.联发科-模块
1.降低生产成本
2.降低研发成本
3.缩短了上市周期

评:记录的原因在于,它隐含了这么一个实践性issue: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很重要。

3.互联网下的供应链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
现在多了一个供应链的管理者,即平台

评:电商从前有这么一个观点,是电商成功重要是因为去中介,即没了分销商,零售商。

结果现在发现,还是有中介,叫”平台“。


4.大规模定制:
一种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战略,融入了一定程度的顾客定制服务
--》延迟差异化战略
--》模块化设计

评:《管理信息系统》的老师讲到过,信息化的背后是人性的解放。大工业时期,是标准化,是制度化,参见摩登时代。而互联网后,出现的是web2.0,是大规模定制,长尾理论。


5.延迟化差异的好处:
a。降低库存

(中国服装行业库存在170亿件左右,所以说库存非常重要)

评:记录的原因是这里隐含了一个issue:库存很重要


b。HP案例:
喷墨时代,有11种打印机,全球电源标准不同,分为110V,220V。
HP本来是分销前预装电源的,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因为每个地区偏好不一样,相同产品常常出现110V地区急缺,但220V地区有富余的情况。
策略:将电源模块化,在地区分销点装配。
实践问题:
地区分销中心反对,现在他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生产业务了。
装配中心反对:任务少了,工人失业怎么办。

电源供应商反对:要做模块化,事情很多。懒得做

评: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商业世界里学习没用?就是因为他们用理论去实践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书上从来不讲这些。所以说,案例就要这么讲!


6.


dell的例子,同时也是IT技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将IT技术运用于组织管理,还有《管理信息系统》老师说的“管理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之议。但运用于运营管理,却是太适合了!

7.

海尔张瑞敏在哈佛商学院的演讲,讲的就是这个倒三角管理。

这让我想到很多,每每出现什么MIS或者BI的时候,总是公司的高层在关注,在“决策支持”,其实还是底层,中层最了解市场,他们才最该使用这些IT工具,来迅速地“决策”。



总结:

1.商学院讲到的案例很多,都是片面视角,一定要有批判性思维!!

2.坐而论道肯定会导致距现实有一定距离。这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参数估计有较大误差,一个是选取特征不对,或者说给的权重不对。(原谅我用了机器学习的概念)

在学习理论时,前者问题不大,后者才是最危险的!我在笔记时一再提醒自己,要从老师的只言片语中发现自己缺乏的商业常识,比如我记录的“存货很重要”,“产品的上市周期很重要”,“降低成本的巨大优势”等等。

3.我在笔记中也尝试多学科的交叉思考,慢慢加油吧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