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聘、要工资 得先看是职场几段

来源:互联网 发布:d3d11 编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9:57
 
多年来一直做培训、教育,常会为如何判定“会做”困惑。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会做”、“我会”颇值得商榷,从嘴上的会,到实际中的会,距离可能很大。我们常说的“我会做”,通常指的是我见过、我知道怎么做两者中的一种,指的是一种“知”。这离我能做出这样的行为来颇有些距离,离我能熟练地做更有距离,离我习惯这样做和我本能地就会这样做距离就更远了。“见过”、“知道”在摆龙门阵时颇有意义,在工作中没有意义。时下,越来越多的面试官明白了国人话语中的“会做”是什么意思了,学会了穷追猛问,大有不问到图穷匕现不算完之势,装的功夫越来越不管用喽。用人的经理也越来越多地学会了在工作仔细考察员工是几段选手,来决定如何调配使用员工。
从“知”到真正的“会做”,恰似从业余围棋的不入段到业余八段、专业一段的差异。职场上要工资、争岗位、晋升等事与员工“会做”的段位关系极大:
不入段:基本上一无所知,凡事得问“做什么、怎么做呀?”。此类人员有个专有名词——实习生,得向企业交纳一定费用,才公平。
一段:我在课堂上学习过怎么做,或是认真看过相关的书,但从未见过实际操作。“不付工资,企业、员工两不相欠”也许不是最佳选择,但不失公允。
二段:我见过怎么做,认为自己也能模仿着做出来,但尚未尝试过。确有少数人只要见过,就能做得很出色。但绝大部分人不能,从“见过”到能照猫画虎地做出来,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行。有人曾戏说:“这样的人每月混个免费午餐,就不错了。”
三段:我学过怎么做,能按要求去做,但结果只能力争。这只是职场“菜鸟”的水平,需要随时予以指导和管控,很让上司操心、担心,出了坏结果会让上司闹心。企业或出于无人可招,或出于对自身培养能力的超级自信,或出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或出于同情和信任,才会雇此类员工。付个本城最低工资,也许不算少了。这只能是个过渡阶段,长此以往难以过关。
四段:我能按要求做出结果来,但不熟练,完成时间不好预估。这只是学校毕业后实习期满、有资格进入试用期的水平。依北京的工资水平,每月给个千八百的,算公平了。
五段:虽仍习惯,但我能完成任务,客户基本认可我工作的价值。这才是正常员工试用期的水平。企业需要用心观察是否留用。员工需要努力,以保持这种水准。
六段:我已经开始习惯这样做,客户认可我工作产生的价值。此为独立工作的开始,让上司经常放心了。此阶段才是按行业同类岗位标准拿工资的开始。
七段:不这样做,我会不习惯;客户认可我工作的价值。此为员工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尺,上司可放心地让这样的员工独立工作。偶尔也可尝试带着他人做些事了,部分地分担一些管理职能。对该类员工的工作检查力度、频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八段:我不但习惯这样做,还能习惯性带动他人这样做,共同完成绩效目标、获得客户的认可。这是员工获得提拨机会的主要标尺。做个主管,部分地承担管理职能,是当然的。
九段(专业一段):我习惯性地做好本职、带动他人,获得客户认可之外,还能根据公司、部门的经营目标,把握好日常工作的分寸,自如地处理工作的例常和非例常事件。这样的员工可以担任部门经理级的职务了。当然,不一定是经理,也可能是与经理享受同等待遇的主任工程师。
段位晋升之道不外是:知其然不足够,要知其所以然;动手,勤练、苦练,终可成习惯;习惯坚持久了成性格。除非是天才,勤学苦练是晋升的不二法门。于聪明的国人而言,知不难,练才是根本——因为只有行动,才可能产生个人、组织期待的成效。
有人会说,给大学毕业和的工资往往比业余五段高多了,这是为何呢?答案也不复杂,企业是寄希望于未来,期望员工在未来能回报企业,历史上企业多是这样做的。不少企业发现,近年来入职的新员工们对此往往不买帐,企业未来获得回报的良好期望落空的概率太高,于是有些企业一般不招大学毕业生,想来也是情有可原。也正因为这一点,一些职场成功人士很感谢自己的第一个雇主。
上述之外,还有两类例外情况。一是拍马屁的段位,有时对工资、职位也颇有影响。因非本人所长,暂未讨论。二是经理以上还有段位,另有分法,改日再叙。
企业界当前也有个问题需要克服,才能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更大的空间。从未入段到五段之间的进展,能力强的半年左右就能完成晋级。员工一旦完成晋级,企业应及时调整员工的工资待遇才是。
会做,是一种重要的“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必要条件,没有不行。从“知”前行到“能做”,到“能做出同样的成效来”,到“能习惯性地这么做”,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影响自己的一大步,也是让他人放心的一小步。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只要走出去,都是进步。
人的成长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和政府的责任暂且放在一边,那不是以个人之力短期内能改善的。最实在可信的,还是自己的努力。若政府做了些好事,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给纳税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若是遇上个企业愿意培养人,有点儿感恩之心,也许是必要的,毕竟不是每家企业都愿意这么做。
祝各位看官职场得意!梦想成真时,别忘了本文,最期待的回报就是给祖国的希望之星——本校的“学士后”学员们捐上几元奖学金:-)
 
    特别推荐:
    大学生就业求职“知”重要 “行”更重要
              http://blog.csdn.net/shuangtixi/archive/2007/04/23/1575892.aspx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