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去的乐园

来源:互联网 发布:图像算法工程师简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23:58

寻找失去的乐园

李学凌

 

小标题:Napster如果是流行,也是最闪亮的那种,他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黑的夜里,也不是只有无奈。

Napster——像一颗流星。

在美国千千万万的官司中,Napster的官司算不了什么。没有巨额的标的,没有世界关注的人物,一个小小的软件,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娇嫩的生命随时会夭折。

18岁的少年,心中有一个梦,他希望压缩格式的数字音乐——MP3能够自由的交换,不通过任何中介,就像我们和同学交换一个磁带一样简单。当他把Unix服务器程序和微软的Windows API(应用程序接口)简单结合,忽然导致了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核聚变。爆炸放的能力撼动了WWW网站中心论的根基,同时深深震骇了在垄断环境中渐渐麻木的年轻灵魂。Shawn Fanning因为Napster败诉,成为今年10月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但是这本身已经是一个悲剧,最有创造力的英雄,往往在倒霉的时候,才得到应有的关注。

一切都来得太简单,简单到所有的故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创新。

对于美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来说,这种创新是摧毁式的。《时代》周刊用“内容危机”来描述这次核聚变创造的影响,但是这个描述实在太轻描淡写了。如果我们有机会持续关注Napster,就能够看到他和他的后代摧枯拉朽式的影响——由表及里,慢慢瓦解我们对互联网世界过于保守的认知。Napster本身是一个玩具,是不忌惮法律孩子最好的玩具,但是这个玩具要毁灭我们对互联网顽固的认识,从根本上引发一次“再造互联网”的浪潮。

从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几次重大创新:电子邮件是第一次,WWW是第二次。此后世界沉默的太久。虽然FTPICQ等也可能在互联网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们的创新也只能算作前进了一点点,持续力不足,也不够重量。Napster不一样,但他还不是能够永垂青史的产品,他仅仅诱发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微软轻轻指间挑起的“点NET”概念,就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一个正在夺走世界发言权的战略,得到是欢呼景从。互联网从一开始的“没有中心,没有控制”开始,到现在已经变成商人手中的玩具。新权威不断出现,美国法律对域名的裁决变成了“末日审判”,其他国家和使用非英文民族变成了歧视的对象。在他们还没有时间弄清楚几百页起诉书中到底在陈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被剥夺了域名的拥有权。只因“那是美国的法律”!

商业的陈词滥调实际上粉碎了全世界人们对互联网美好的追求,大型网站被商业法则合并,互联网又成了“市场经济走向垄断”的翻版。

互联网曾经无比的创造力,就这样黯然神伤。比尔·盖茨并不想拯救什么“数字孤岛”,他需要的权利就是由微软来指定,谁是数字孤岛!

从最近发布的MSN Explorer能够明显地看出,微软未来微软.NET战略的核心,就是吞并互联网的核心应用。从用户的首页、Email、电子钱包、在线短信息到购物、娱乐甚至是日程表,无所不包。微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的是整套的互联网应用,同时也利用现在取得的垄断地位,战略了用户的眼球。如果没有人能够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振臂一呼,那么微软真的要沦陷整个互联网。XML对网站来说,不是自己信息传播范围和深度的加大,而是自己能够成为微软网站组成部分的一个前提条件。

Napster在国内,报道也非常激烈,各方都是一个声调地支持,毕竟创新产品是这个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最近北大天正发布的“电邮二代”(mail2g.com)却遭受了媒体的冷遇。当年这个以北大学生创业,开发“epost”而广受媒体关注的公司,现在正式推出了产品,却少有媒体关注。我仔细研究了mail2g的功能,在许多方面,还十分欠缺,这样的产品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舆论宣传支持的问题。不管较好也好,叫骂也罢,如果能够让更多人来关注和试用这样的新产品,他们就有可能获得改进的机会,能够赢得用户。如果不是世界传媒对Napster成篇累牍的报道,Napster也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大的一个用户群,没有这样成规模用户群的支持,我们从什么方面能够谈起创新产品的出现。许多人说中国互联网没有技术,但是一旦我们有了一点技术,我们却没有一个形成规模体系的鼓励创新的机制。风险投资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当我们拿着美国的风险投资发展网站的时候,我们没有觉得这样的投资是一种文化的产品。当我们的新产品惨死的襁褓中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明白,这也是一个文化的悲剧。

最近看到一个软件企业的老总说,中国软件行业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乏的是资金。此话听了让人寒心。我在美国一个开发网站上看到一个项目,名字叫Freenet。是一个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但是这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多的专家和技术高手的支持。在开发网站上受关注的程度仅次于BO 2000。几百万人能够支持这样一个项目的进展,每个人能够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这样的文化和技术背景才早就了美国在互联网行业不停歇的创新。反观国内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发展,没有一个成熟的开发社区能够支持大量的程序高手一起研讨新的项目,总是处在各自为战的状况。这样的文化不可能酝酿出创新的产品,所以开放源代码软件在国内的土壤里也没有能够快速长大。我过多的是对年轻人的怀疑,对新技术不足的鄙夷,没有一个好的文化和社会的支持,怎么可能期待创新技术的出现和繁荣。

美国人现在处在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巅峰,但是我们看的更多的颠覆力量还是在美国的土壤中存货发展。这样的趋势可能是我们发展最大的威胁。而我们依然置若罔闻,继续妒忌并期待着。何时才能找回失去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