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不折腾

来源:互联网 发布:亦鸥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3:02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15emh.html 作者:闲来一坐_话投资

与友人晤谈,自己侵淫股市十余年,如果说有点体会的话,那就是三个字:不折腾!

    记得2001年5月,受了别人的感染,自己跌跌撞撞地闯入股市,买的第一支股票是朋友推荐的戴梦得,记得当时朋友说,你刚入市还是找个处于底部的、安全点的,结果是看着别的股票上涨,而它总是不涨,自己心急得了不的,于是自己加强学习,等“独立”之后,就一路折腾来折腾去的,一点点小钱先后买入过兰州铝业、广州药业、武汉控股,至于到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自己更是操作频频,先后买入过六国化工、武钢股份、龙净环保、银座股份、兴业银行、中国石化、宜华木业、苏宁电器、振华港机等等等等,后来还买过一些啥股票至今自己都已忘记名字了!粗略统计,自己曾买入过的股票估计有三十只上下吧!

    如果将自己的投资分成阶段的话,自己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稀里糊涂阶段。但这个阶段好奇、刺激、兴奋,虽然有赔有赚,但更多的是好玩,有时看着K线的涨跌甚至让人不思茶饭!

    其实后来看,自己入市之初已处于那轮牛市的末期,自己新来人不摸门,结果漫漫长熊来了,自然是深度套牢,于是就“扔”在股市不管它们了。——记得当时自己是投入5万余钱呢,那在当时那种物价水平下对自己来讲也是个不少的数目呢,但是套住了除了心疼死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不管它了。幸运的是2007年大牛之时解套,甚至如兰州铝业(重组成为中国铝业),曾让自己大赚一笔呢(自己当时正钻研技术书籍,还真幸运地卖在了高点,当时很自鸣得意呢,呵呵)!

    第二阶段是自己以为“有点本事”之时(此时投入的资金量也加大了不少),此阶段主要是迷恋醉心于技术阶段。

    其实那是恰处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期间,自己怀揣着赚快钱的梦想不断地追逐热点,当是时,铝业热了就买中国铝业,银行热了就买兴业银行,商业热了就买银座股份,总是有什么热点就追逐什么热点,忙得是不亦乐乎,真可谓一路折腾。还别说,身处疯牛时期原来是个傻瓜都能够赚钱的美好日子,自己还真是捞得浮盈多多(更加强化了自己真有本事的认知倾向),后来2008年疯熊来临之时,毕竟自己有过第一次熊市深度套牢的教训,于是自己被吓得全卖了出去,虽然有不少浮盈损失,但毕竟还是保住了相当胜利果实。起初自己还自鸣得意,现在来看其实还主要是取决于运气。

    第三阶段是自己向价值投资学习、实践的阶段。牛市让人疯狂,熊市让人思考。2008年巨熊来临之后自己又感觉到“学不足”,先是学习了彼得林奇的两本经典之作,于是恍有所悟,似惊醒梦中人一般,于是费雪、巴菲特、芒格、格雷厄姆等投资大师的书进一步读了些,于是坚定不移地皈依在价值投资旗下。大师们的投资哲学、投资理念让自己慢慢安静下来,于是进入了不折腾阶段。

    如自己的投资组合自2008年7月建仓以后,几年下来主要就是“拴”在张裕、云南白药、东阿阿胶、格力电器、天士力、贵州茅台等几支票票上(其间仅进行过一次换股操作,茅台在今年年初广受舆论诟病之后下跌时用后续资金买入),股票池中观察的也不过十只左右股票,而对于其它的股票则“对不住”,任凭你涨至天上去也视而不见了。其中最要说是的那三支药股: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天士力调整已足足二十个月,但是自己就是不折腾,不为之所动,依然坚守着,且不信春风唤不回!呵呵!

    为何自己不折腾呢?想来其实还是源自于以下简单逻缉:

    1、买股票就是买生意,买股权。如果把自己所投的公司真从内心当成自己的生意,自家的股权,自己还会倒来倒去地折腾吗?

    2、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超级明星企业长期持有,这一巴式投资逻缉经过自己研究与观察,在中国股市同样成立。

    3、市场终将反映一家优秀企业的内在价值。短期来讲,市场可能是愚蠢的,无效的,但长期来讲,市场又是聪明的,有效的。所谓短期市场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经过自己研究观察,这个逻缉在中国股市同样成立。

    4、从超长期眼光来看,自己投资收益的增长还是应该拜托优秀的企业复利增长。

    15%的年复合增长怎样?这怕是许多人不屑的目标,但是“复利”这一世界第八大奇迹理论却告诉我们:假如现在投资50万元,以年15%的增长目标计算(五年收入会翻一倍),一道简单的算术题:20年之后它就是818.5万元!我想尽管将来一定还会有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但是如果20年之后你拥有这样一笔财富,不算是走向财富自由,怕也是生活比较富裕的了!。其实说老实话,读过西格尔《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西格尔常量”,即美国股市200年以来的股票长期收益率剔除通胀的因素影响,实际收益率仅为6.5-7%。所以,如果真的能达到年复合收益15%的增长目标,虽然不能同巴菲特等投资大师比肩,但也应当也是一个投资高手了!

    此外,不折腾还源于以下逻缉:

    1、自己仅仅是个业余投资者,而作为业余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闲时间,用闲钱作投资,所以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急(有许多业余投资者总是着急,其实如果你是一个有着一份正常工作的投资者着得哪家子急啊?!),换句话说,就是待在几家子优秀企业里“熬”着就可以啦。

    2、尽管上市公司众多,但是真正的优秀企业却是稀少的,而自己真正能够读懂一些的优秀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的。经过自己长时间的研究与观察,自己认为投资应该站在全球化视野下,投则投那些有着中国国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仪保护的在行业内不是第一、就是唯一的药、酒们,以及具有“中国创造”潜质、有望走向世界的垄断寡头(强周期性行业企业一般情况下除外)。这就是自己的投资行业观。再进一步说一点,它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显著的经济特征:要么具有经济特许权(核心是定价权,这在自己看来是一流的投资标的),要么就是在充分竞争行业中胜出的垄断寡头(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这是次之的投资标的)。如果说能力圈的话,这就是自己的拓展能力圈吧。

    3、虽然真正优秀伟大的企业是稀少的,但是自己始终认为作为业余投资者总能够找到三五家的(完全没有必要如职业投资者那样研究许多行业企业啊),而且这些优秀伟大企业常常就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彼得林奇不是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股吗?如果再不行,就到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去找线索吧(自己先前写过博文的)!所以自己选择的投资标的,一般情况下其产品或者服务自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触摸得到,否则,你媒体、广告说得再好自己也不投。或许,这样会错失一些大牛,但是我们的古人不是早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总之,自己现在原则上就是不折腾了。

    行文至此,想到芒格的话:

    “如果你因为一样东西的价值被低估而购买了它,那么当它的价格上涨到你预期的水平时,你就必须考虑把它卖掉。那很难。但是,如果你能购买几个伟大的公司,那么你就可以安坐下来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我们偏向于把大量的钱投在我们不用再另作决策的地方。”

    芒格称之为坐等投资法。自己这种不折腾,是不是与大师的方法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呢?呵呵,当然自己是不敢与大师相提并论的,但自己高山仰止,心向望之啊。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