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庄子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 zip 临时文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8:05

         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其人

         人这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所以,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底线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但是他们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担忧。

我的心得

         我有获得幸福的可能,需要经常关注自己的内心

         追求儒家和道家的融合

境界有大小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的价值。于丹教授认为,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如果今天我们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重新审视庄子。那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目的是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我的心得

         永远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你就不会羡慕别人

         多问问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外在的东西而牵挂,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感悟和超越

         有一份淡泊的心态才能超越名利。

         超越在于对于现实清醒的认知,而这个认知就在于我们能够辩别生活中所有的纷杂中,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寂寞不是一件好的东西吗?寂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愁苦,寂寞其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去面对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

         如果整个时代在变迁着,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有自己的取与舍,以一种的清楚的眼界,让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一种心游万仞的自由空间,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一种动中的平衡

我的心得

         辨别迷惑,知道什么是恒定不变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就需要认清自己,类似于“智者不惑”

         有自己的原则,愿意拥抱变化,这样应该会比较潇洒,类似于“外圆内方”

认识你自己

         人最难解答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你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在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情,比如说从小的读书,长大的职业,以后的家庭,有太多事情由于被安排好,所以没有自己的追逐,没有尝试,甚至没有挫折,所以就无法真正确认内心的愿望。

         在今天我们老有一句话,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不走过那一段,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回过头去,说那是弯路呢?其实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

         他认为大家不要因为外在任何物质的目的,去改变了自己的性情,用他的说法,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诱惑和迷惑,而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这两句话也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的玩味

         我们刻意强调了社会通行的标准,所谓的时尚,所谓的流行,是有一种潮流趋势,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

         只有回答了自己是谁,第二个问题才能回答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才能回答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去尊敬他人,去协调社会。

我的心得

         知道自己想要的,选择自己想要的

         有自知自明:认清自己的愿望, 内省

本性和物性

         天性:我们今天往往是本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而雕琢了太多太多的物性。

         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够养心,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讲,叫做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如何才能不被物质利益迷惑,而保持本性,找到幸福

     揭发:让你心中有一些意念,有一些彻悟,有一些天地至理和生命最真纯的愿望,能够真正地生成并且能够让你自己看清。

我的心得

         要保持本性,需要心里有一些彻悟,不过如何有一些彻悟,于丹没说,呜呜。

总有路可走

         如何面对心理、生理上的残缺?

        那就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如果觉得无路可走,那是因为你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存在。

        一个人并不靠他的肢体,甚至不靠他的权位来评价他是否成功,而在于是不是真地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其实在今天,应该说大与小的境界,是拯救我们内心的一种方法,如果知道我们的内心有某种阴影,我们有某种残缺,像断去一脚一臂一样,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无法重新接上,那起码我们可以用一种辽阔的境界让自己去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力量。

         李白的诗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每一种有用和无用之间,只不过是看你自己生命的质地,和你所处的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的匹配。舟舟是一个奇特的例子,他以那样的一种智力,而成为一个天才,他超越了凡间的评判,而我们每一个人,就目前而言,是不是在以凡间的评判标准,在评价着我们自身的功能呢?

我的心得

         碰到什么事,眼光放远些,千万别走入死胡同

坚持和顺应:外圆内方

         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

         庄子所说的内不化是指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庄子所说的外化,则是指在与外界的相处时,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

         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如何保持安定的内心,如何实现坚持和顺应?

         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外在的形体上,要去迁就,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掉头就走。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被排斥了。但一个人的心莫若和,把心放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待这一切。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这两点也可能还有患,庄子特别提醒大家一个分寸问题,叫做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个人可以在表面上迁就,但是迁就得不欲入,就是不要过分地陷进去,一个人心里要宽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一个人表现出太多的宽和,你就可能会在这里面开始博取名声,为妖为孽,最后助纣为虐,陷入一场混乱。所以,外在可以随和,内心也可以宽容,但这一切都是有节制的。

    如何保持安定的内心:

        1. 身外:在内心中尽量排除身外之物,腾出你的心灵空间

        2. 外物:把所有物质的东西从心里拿走

        3. 外生:也就是人朴朴素素,欢欢喜喜活在当下。把生命看作是一步一步的流光,从中安安详详地穿越

        4. 彻悟:当你把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腾空,你的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道集于虚,虚室生白

        5. 见独:就是不让你只看到那一点,而要看见整体。

        6. 无古今:把当下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候,你就能把它贯穿古今的长河。你就会知道,人性没有国家边界,也没有时空阻隔。我们今天讲庄子,讲孔子,讲先秦诸子,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谓道不远人,他们真正的道理都贴近于当下。

        7. 不生不死: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

我的心得

         保持安定的内心可行性非常不高

谈笑论生死

       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相信善待我生的,也一定会善待我死,我是怎么样被安排来这个世间走的,我还会好好地离开去。

       其实当他的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也许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被超越了。

       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抢出来有限的时光去建立;而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殊途同归都是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但是价值这种判读永远不同,有人的价值观更多地看重社会上的名垂青史,看重在社会坐标系上的建功立业,是个人生命付出代价也要去建立一种社会功勋,也有人更多看重的是自己内心的完善、安顿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轻生的这批孩子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是从小生活中小皇帝的那种环境之中,然后碰到挫折后心理失衡了。

   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我的心得

         过好每一天,坦然面对死亡

心态和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追求生命中不想要的),达命之情者,不务命知之所无奈何(不追求无可奈何的)。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道理,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当一件事来临时,通过静心,剥离名、利,直到只是把他作为一个简单的事本身

       见素而抱朴:把人世间世故缔造的规则打破,我们能品尝到生活本初的滋味。

       看到事情的本真:人只有打破了这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在我们手中绝对的时长不会有太多,我们每个人再善养生也不可能满百,但是,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

我的心得

         剥离名利——》遇合世界——》体会真意

大道和自然

       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所以我们真正要辩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失了我们很多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是一种眼光,可以扰乱了我们的价值观。

       人怎么样不丧失,怎么样不迷惑,就在于我们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看作终将穿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美好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把它扛过去,苦难也会过去。

       儒家教给我们自我的实现,道家教给我们人格的超越 

       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土地上践行的能力,所以人跟人之间要有礼仪,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天空上飞翔的理想,所以每一个人要遵守内心的道德。

       庄子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但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通过静心实现虚无

       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所畏惧,也无可懊悔,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  

我的心得

       太大了,反而没有心得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