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谈天朝,明末,英雄志,满清和中国文化,或许是坑

来源:互联网 发布:国际数据统计公司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18:35

http://tieba.baidu.com/p/2209685056

还是先从本吧的主题英雄志开始吧,自从孙晓来过以后透露出了很多讯息,有关于剧情方面的东西,我并没有多大猜测的欲望。
只是注意到,孙晓称,王一通会一直重要到底,而下雨,征粮,饿鬼进城,都是后续重点。如此一看,民生,社会分配,社会思考,仍会是英雄志的重要主题。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关心什么金庸凤歌之流与英雄志的高低关系,没有那个必要。纯属浪费时间。

孙晓给出的这几个提示,可以看出,对明末事态发展,英雄志还是有很大借鉴。李自成最终也是攻破了北京。
血腥征粮,是否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对前朝权贵所做的事情呢?
大抵应该相仿,英雄志里大旱十年,能囤积大量粮食的,不会是普通人。孙晓所指的血腥征粮也必然是更多面对权贵。
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和看待明末的事情?需不需要去思考?
需要,明末除了与英雄志有关,也与本朝有关。

英雄志里,将天下发生如此浩劫的原因,分成了大致两条。
一条是天下大旱十年。
另一条就是社会分配制度的问题。
饿鬼们以悲壮的,嘶声力竭的愤怒和无奈,哭喊着贼官污吏偷钱粮、天下贫汉尽悬梁、等控诉。这就是弱势群体,对社会分配不公的直接指责,或者说怒斥。

明末的情况与此相似,但更复杂一些,天灾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集中在社会分配机制上。
实际上,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历朝历代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网络上“无产阶级”那一套“中国所有封建朝代兴衰规律毫无差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明王朝的灭亡有其重要的特殊含义,对于研究中华民族以及中国这个国家的社会变迁,一直到今天的诸多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般来说,大家平常印象中的王朝末年,朝代更替,都是昏君辈出,朝堂腐败黑暗,积重难返,苛捐杂税等等。
但是明朝的事情,并不是这么单纯。尽管多年来影视剧一直在表现明代朝政的腐朽昏聩,但实际上到崇祯之前的明代皇帝基本都没有犯下什么大错。论他们生活的奢侈度,花费,都要低于汉唐帝王,低于宋帝王。
基于人们设想中的那些,利用职权,强行夺取百姓财产,苛捐杂税等等,肯定是有,但是远没有影视剧中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里那么多。
在崇祯之前,明朝的苛税还是处于可控制范围内的。
但是,崇祯上台前,大明其实已经走向了不可挽回的下降趋势。
对民众和朝廷的财富进行掠夺和收割的,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落后方式,不是从国库往我家搬运这么简单。
大明的子民和朝廷,被一种非常隐蔽,而且合法的方式给掠夺和收割了。
这个东西,就是资本。
从海上贸易的规模来看,明朝的海运贸易规模应当是在宋代之上的。而且宋代同样没有幸免,也一样被输入资本所剥削。可以说宋代经历几次重要机遇,都没能把握住收复北方。很大程度上,灭亡真实原因并不是文官集团的懦弱或者缺马之类的借口,其实是输入资本的剥削。
由于贸易地位上的天然优势,明代在进出口贸易上,处于完完全全的入超地位。什么意思呢?
就是出口远大于进口,贸易优势巨大,资本不停流入,当然主要是白银。
你们想想,南洋的商人,还有经由印度西北口岸,往红海经地中海贸易到欧洲的商人,他们当时有什么东西可以出口给明朝?
除了弗朗机和一些印度香料外,几乎没有。
而明朝出口的纺织品,陶瓷,茶叶,竞争力无可匹敌。因此,白银当然会持续不断的流入。
白银作为主要硬通货之一,持续流入带来的后果就是通胀。货物流出,白银流入,无法阻挡的结果。
当时织造局已经有几百人集合的手工作坊,必要时可以召集上千人规模,据考证,是已经有所分工的,效率很不错。
而且朝廷所有的织造局并不是主力,民间作坊大规模兴起,贸易商户很多。
因此,东南沿海,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输入资本。最关键的事情是,最初这些资本,不上税 !

明代的税收结构比较落后,以农业税为主。万历也曾经重视过商业税这个问题,往发达地区派过许多税务监督。
但是,有功名在身的,不用交税.....而税检也免不了碰上各种糖衣炮弹。因此实际上征收商业税,在明代被变形为针对国内流通的小工商业和小买卖人的重税。
而大宗的海上贸易资本则享受超国民待遇豁免权。


明朝初期,没有什么白银,靠的是没有保证金的纸币,很快就变为主要靠铜钱了。
因为那时候禁止开采银矿。
但是银子的信用依旧好过铜钱,到了海上贸易繁荣时期,日本和墨西哥等地开采出来的银矿,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内。明朝实际上基本变为银本位。
而万历时期,重新开设矿监,开采国内银矿,也更加加大了白银的数量。
此时,一条重要的改革方案出台了。

就是张居正著名的一条鞭法......
张居正那条鞭啊,啊不是,张居正的改革制度,实际上是将征税基本全部改为流通货币,取消各种实物抵扣,明确账目和审核监督,任务预算等。大大提高了朝廷收入,降低了中间做手脚,账目混乱的事情出现率。
很可惜,这条条款大大充实了万历国库的同时,也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重要导火索。
当硬通货转变为白银之后,明代的税务官僚们对农民们不再接受铜钱,主要收取白银。
而白银匮乏的农民阶层,尤其是西北那片,全都得找人兑换白银才能交税。
因此,兑换白银,成了白银资本集团又一个重大牟利机会,而且经过一定操作,可以规避许多税收,又不让税检难做人。
高峰期,西北往东南跑生意的人,个个都有兑换白银的副业。
沿海白银资本盘剥他们一重,他们再盘剥内地农民一重。
这是流民产生的初期导火索。
而沿海白银资本利用货币流通优先地位,资本力量,对土地进行大规模购买。也是无地流民的重要起源。


当阶层分化开始的时候,白银在资本家阶层,还有地主,比如明代的那群藩王们手里,是不停的通胀。
而在中下阶层百姓手中,却是不停的紧缩,税务的盘剥和购买定价权的差异,使得财富分化往极限走去。
而官僚阶层,比如东林党等货色,极力的阻止了税务制度的彻底改革。
因此,白银在南北地区冰火两重天。
在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有些许流通出来。因为资本集团购买物资,土地,各种服务,使得白银还有一些流通。
但是那个时候,白银属于通胀期,通胀期间,提前购买者是占便宜的。
而后来,日本率先闭关锁国,白银来源少了一部分。
而白银资本集团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开始放缓。

这下子可惨了,白银一下子由通胀转变为通缩。在北方地区尤其通缩的厉害!
白银资本集团开始积极储备白银,作为保值贵金属。而越储备,就越升值,北方就越缺乏白银,越通缩。
一通缩,白银就难以完成税收,小工商业也开始大规模萎缩.........
而由于权力结构和税收制度,更沉重的压力开始压向中下阶层。
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

中下阶层压力越大,白银越从他们手中通缩出去。他们越通缩,白银资本集团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以及掌握的生产资料就越多。
再循环回来,中下阶层可使用于产生经济物资的生产资料和条件就越少,就更通缩了。

反复恶化之下,终于发生大规模的崩盘。天下皆殁,覆水难收!
白银的先通胀,后通缩,一前一后,倾尽天下!
白银资本运用自己的能力,也使得朝廷税源越来越少!
实际上,大旱,后金,乃至于鼠疫,都只不过是骆驼背上的一根草而已。
白银资本,早已将大树内部慢慢虫蛀空了。


这些都只是高潮的前奏,真正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事情,更多属于大灾难下,各个国民阶层所作出的不同的选择。

在社会分配制度的主要推动下,明王朝走向崩溃。在这个过程中,白银资本集团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呢?
在明朝廷极度缺乏白银饥渴白银,需要大量资金做事的情况下,大资本家们宁愿死死抱着自己的白银,也一个子儿都不借给崇祯。
李自成在北京就血腥征收了一批人,相当一部分权贵家破人亡,一贫如洗。
相信他们临死之刻,只会默默的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借一半给崇祯和比起被人用屠刀抢走一半,岂不好太多了?
哈哈,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一个是侥幸心理,认为即使改朝换代也可以投靠新老大。
却没有想过,积累多年的愤恨,贪婪的屠刀,对不公的控诉,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他们?
另外一个是外逃心理。
北京丢了,我去南方行不行?
行,当然行。我带上全副身家去南方,损失不了多少,比捐一半给崇祯强啊!
到了南方,又是同样的两种思路。
别看明王朝有很多有骨气的子民拼死抵抗,被屠杀。实际上,还有很多,登船逃亡东南亚。

这叫什么?这就叫做负方向博弈!
如果要他们立刻在眼前损失部分利益,以免疫很可能即将到来的重大损失。那他们宁愿做出负方向选择。
因为崇祯和朝廷没得选!
他们有的选
可以投降,可以跑
或许最后结果一样惨烈,但一方概率为零,自己这边无论如何还有部分几率全额逃脱。

科学事实证明,博弈双方的主要筹码并不是强弱,而是几率,几率占优的人,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博弈优势方。

最终,在资本利益的博弈下,中华民族最终得到了一个几千年来最惨痛的结果,最糟糕的事情。
那就是满清入关。


我简略的说出了明末的基本脉络
是不是很有眼熟之感?
实际上,稍微关注当前局势的人,会发现,与本朝何其相似?
只是本朝更为隐蔽,也还没有到问题集中爆发的时间罢了。
外向型产业主体和前些年资源贱卖,大量入超,早就输入资本集团,自不必多说。
人口红利,低价劳动力,实际上就是靠分配不公来博取快速获得资本和发展速度。
那么,关键是税收,如果税收能够好好调节分配方式,还是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中国税收主要以流转税,铸币税,垄断税为主要收入。这三样是国府的主要来源了。
流转税就是加诸在生产企业上的税负,还有交通税负。而铸币税其实就是超发的通胀税负。
垄断税呢?
国企垄断行业,比如通讯,油价和金融,还有土地的国有,水电等等。
由于其垄断化,在这些行业上,会因低效率和高收入从我们身上拿走许多财富。
金融和土地垄断,就是助推房价的最重要发动机,也是致使我等广大屌丝望房兴叹的主要原因了。
实际上对比国内外银行的存贷利差,就很明显看出国内的钱庄,基本就是合法高利贷。

为了方便大家和明末对比,做个比喻。
外来输入资本,所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推高了房价和资产价格。
就如同明代的白银资本,在买地和税收时的优势地位。
大多数中下阶层无大量资本者买房,就必须靠银行贷款。
就如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后,农民交税必须是货币,必须是白银。
我们要贷款,就如他们要兑换白银。
存贷利差是第一重盘剥了。

那么第二重是啥?
土地垄断。由于不再允许集资建房,或城市个人自建。实质上,土地垄断供给就等于是只供给地产商集团。
大多数往城里走的人,在议价权上,就由于供给制度畸形,完全垄断而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第二重盘剥就是议价权盘剥了。实际上,可以算成垄断税。

由此观之,与明末,只是名称变了,说法变了,本质没变。

三大税源,流转,垄断,铸币,主要承担者都是中下阶层。
比如铸币税,是大家一起贬值,但是超发出来的货币,优先流通地区必然是繁华地区,优先获得贷款宽松的,也必然是权贵。
所以,优先获得流通这一点,实际上完全抵扣了他们的贬值影响,反而加大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这三种税负,非常隐蔽,不是以直接货币征收的方式来体现的。而是我们在日常所有经济活动中共同承担。
中下层税负率之高,已经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位置了。
继续下去,很快就会如同明末进行恶性循环。


有人说不会,有人会幻想,我理解。
前不久,我看见吧里有人在傻兮兮的讨论什么上面左转右转的问题。
呵呵,有用吗?无知...
指望个别人,或者中国那群愚昧无知的什么左派知识分子那些不切实际的纠正理论,是屁用都没有。
明末修改税制的呼声也很高,远见卓识不是没人,有用?

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已经阐明了,当人本身参与社会趋势运动时,所谓理智使人达到各方面因素最佳配置,是不可能的。任何的社会活动,一定会有过度发展。
反身性可以表述成一对递归函数: 
y=f(x) 认识函数 
x=Φ(y) 参与函数 
所以 
y=f[Φ(y)] 
x=Φ[f(x)] 
从这组函数中,可以看出,人由于自身参与社会趋势活动,所谓理智归纳最终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不断变化的函数。没有均衡结果。

明末的白银资本集团,和权贵官僚集团做出的负方向博弈,这样的选择所导致的后果已经清晰的表现出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分配制度失衡,贫富加剧,输入资本剥削。
中下阶层在被剥夺了购买了和资本的同时,还被剥夺了很多东西。

比如什么呢?
除了被剥夺财富,实际上还有话语权。损失财富,而又没有权力,实际上是力量的削弱。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力量暂时均衡的结果。中下阶层损失财富,又没有权力,自然就不会有话语权,自然就缺乏力量。
还有,他们的知识,眼界,和素质,都会随着这种分配不公和缺乏力量而继续恶化下去。
也就进一步失去话语权和力量了。
因此,他们在和平状态下,行使理性均衡力量来遏制过度社会趋势,是不可能的!
明白吗?

再重复一次,他们在和平状态下,行使理性均衡力量来遏制过度社会趋势,是不可能的!

所以,英雄志里的饿鬼,在北京城外喊皇上,没有用!也不可能有用。
这是社会基本规律,永恒不变的人性所导致的!


昨晚谈到了明末的种种因素趋势,最终无可挽回的走向灭亡,并随之得到了几千年来最惨痛的一个结果,满清入关。
如果非要让我在上面那句话后面加上四个字,必然是:没有之一。

是的,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就是被满族统治了二百多年。今日天朝的所有一切问题,矛盾,悲剧,追溯源头,都是满清入关的后遗症。
在中国被满清统治的岁月中,中国真正传统文化的体系基本被摧毁,剩下来的只是面目全非的皮囊。
可笑可悲的是,在后来中国被满清拖入积贫积弱,任人欺压的深渊时,以鲁迅为代表的批判类知识分子们将这个屎盆子狠狠地扣在了中国文化上。
无论是民国时候的批判分子,还是今天的批评家,无论他们是左派还是右派,对于传统文化,总是露出一副不屑的嘴脸。义正言辞的批判着中国人在古代的腐朽和堕落,愚昧和无知。
当今天朝,信仰德国人的有,信仰美国人的也有,信仰所谓毛泽东思想的人更有。
在满清,鲁迅,金庸,以及后来的天朝,各色人等的洗脑之下。
多数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卑劣的民族,也相信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都无比丑恶,嫌弃自己的祖宗衣冠和文化。

满族人在入关之前,是一个半奴隶制的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后,经过了残酷的血腥屠杀,他们开始筹划长期的统治这片土地。
一个落后野蛮的民族统治一个先进开化的民族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它自己迅速进步起来,而是拉你一把,让你跟他同样落后和愚昧,这才是最快的方法。

在所有的官方满清可靠史料记载中,能够明确查找出来的,康熙雍正至乾隆三朝期间,文字狱高达一百三十多起。
而且这是极不完全的统计,每起案件牵连的人数从一两人到成百上千人不等。
满清奴化,摧残中国人文化体系的基础工作,就是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所谓“千古一帝”康熙身上开始的。
我相信即使到现在,英雄志吧里对康熙抱有好感的人仍不在少数,至于金庸吧和昆仑吧那些小孩,就更别提了。
而正是从康熙开始,满清逐渐摧毁中华文化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多尔衮,顺治时期,处于比较暴露野蛮的层次,通过血腥屠杀反抗者和酷刑建立权威。而后开始尽力移风易俗,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在康熙年间得到完全巩固和发展,汉族人统统留起了那恶心的猪尾巴辫子头。穿起了马褂。
屠杀反抗者和无辜平民,剃发易服之后,康熙禁止了火器的继续使用和研究,从而进一步弱化可能出现的抵抗力量,并且尽力削弱中国人在明朝展现出的武器研发创新的极高天赋。
在血肉,衣冠,节日,科技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弱化工作之后,终于迈入了思想控制这一最高奴化阶段。

满清的文字狱高峰,实际上从顺治时期就开始了,但是当时清廷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完全稳定巩固统治,其思想控制力度和禁锢能力还没有达到高峰。
到了康熙年间,在思想上的禁锢和控制开始发挥威力。
比较大的案件,如《明史案》,《南山集》案等等。
株连极广,极大地打击了文人的勇气,用恐惧将他们的思维束缚起来。


从康熙开始,满清王朝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进行了长期血腥的争斗。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开始摇摇欲坠,几近崩溃。
最终,在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朝,乾隆朝内,满清王朝基本获得全面胜利。

请大家记住,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灾难,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不是腊肉的四清,文化大哥命。
而是乾隆下令修编的四库全书!
这是对思想文化控制和摧残的最大高潮。
经过康熙雍正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从属奴化体系,民族等级差别观等措施之后。到了乾隆时期,中国人的奴性已经很重了。但是,俗话说得好,斩草要除根,中华文化最后的血脉还保存在书页里,保存在墨香中!
于是乾隆开始修编四库全书,以修书为名,行毁书之实。

当时中国数千年时间民间积存的所有各类书籍古本,大约有将近七千种各类不同书籍。
四库全书,一共收录了三千六百种,完全烧毁2453种,抽毁403种,合计将近3000种书籍被摧毁。
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积攒下来的古籍书册,被完全摧毁了一半!
而剩下来的一半则还要经过修改,粉饰。
当时,中国文坛,藏书界,基本上笼罩于一种非常恐怖血腥的氛围之中。禁书名目日渐增多,还有人互相告发揭秘。
第一次在江浙地区的书籍收缴活动中,就销毁了六万本古籍,其中不乏稀世孤本!
在密探和互相告发的氛围下还有很多人,等不到第二次收缴,就自己偷偷烧书。
经过三轮征缴,江南一带的藏书大户,基本上被摧毁的干干净净。
很多东林党氏族,比如顾氏,徐氏,卢氏,崔氏等大姓,世代书香门第之家。在文化浩劫之前,曾经独自拥有藏书数千本,经历四库全书之后,只余一片狼藉。


今天天朝的文化风气,行事风格,乃至于治下民族性格,都仍在延续着满清文化。
森严的等级观,不自觉的奴性,对上位者的崇拜,对中下阶层的鄙视等等。

不得不说,TG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趋势使然。
在满清的统治中,仅就思想而言,中国人倒退了两千多年,一下子倒退回春秋时期。所以,TG那一套,正是顺应了基本大势。
这也是注定我们的民族仍将继续在这个深深地倒退泥潭中艰难跋涉。

其实有关于文革,还有当前的所谓左倾右倾之争,路线之争,其实都没有多少意义。
比如文革,我最烦有人以一副神秘的口吻谈论文革。
文革一点都不神秘,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它就只是个权力的游戏而已。
一切社会问题的核心,都是有关权力的分配,以及这样的分配能在多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效率的均衡状态。
而权力分配恰恰是一个雷区所在,不能轻易谈及的地方。
无论是左派言论还是右派言论,都是假话大话空话一堆,不值一看!
西方的左右之分,是在权力分配根基稳固的情况下,对于社会前进方式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者强调倾斜弱者,人文关怀均分主义。另一者则是强调精英引领,减少对强大个体的抑制,减少对弱势个体的投入。
在本朝,则完全不同,本朝的权力结构已经彻底锁定了要前进的趋势和路径。
左派也好,右派也罢,除了想吃点权力渣子的人之外,就是无知的幻想者。

在华尔街,有一句古老,但永恒的谚语: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
正确的说法是:太阳底下从来没有任何真正的新本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道本同源!

其实无论东方西方在人文,饮食服装,历史习惯和民族性格这些方面的差异有多大,有一些事物则是双方共通而且永恒不变的。

人性,世间基本规律!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脱出大道之外,能够超脱出人性基本规律之外。
即使是最疯狂的连环杀人犯,用人类行为模式分析,依然可以把握到他的规律。

翻开历史的卷轴,抚摸它的脉络,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或许拜占庭人不吃米饭,但是拜占庭王朝的兴衰起落,和中国古代的王朝是一模一样。
任贤使能则国强,奸佞四起则国弱。
这一点会因为东西方而有所差别吗?
上下同心,政通人和则国强。上下离德,君臣异志则国弱。
无论是高卢的公国,还是蒙古的屠夫成吉思汗,甚至是民主标杆美帝,在它们的共同利益面前,内部无法做到团结一致,能成就任何事业吗?
成吉思汗可以用恐怖的屠刀和残忍的手段迫使对手畏惧,溃散,灭亡。但他如果对内,分配战利品不公,随意克扣,肆意凌辱屠杀他那全民皆兵的部族。他还能有日后的霸业吗?
在农业社会,就兴农业,压制商贾,在工业时代,就兴工业,压制垄断。没有一成不变的术法,只有一成不变的大道。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算不算西方?
算吧?
亚细亚农兵制度的崩溃,最终使它告别历史舞台。
以儒家文化中重视农业来作为理由嘲笑中华文明的人,羞愧吗?
在当时,农业就是命脉,重视它理所应当。
这是术法,而术法是遵从时代趋势变化的。

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首先明白一点。
术跟道,是不同的两种东西。
术法会随着时间和趋势的改变而改变,而道,是可以历经千百万年不变的!
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饮食,性格等等,都是细枝末节的差异。而内在的人类社会和人性基本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哲学的研究,对世界基本规律的研究,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的。当然,也是和西方的所有科学成果能够互相印证的。
最高的成就就是阴阳之说。
而放到社会国家民族的大趋势中,我们更是可以看到相通之处。

比如曾经雄霸一时的苏联。

德意志尝以钢铁战车战车,百万之众叩关而攻苏联,然苏联浴血奋战,延敌入境,坚壁清野。终败德师,追亡逐北,破其国都。
灭德之后,苏联地方亿万公顷之巨,名师将帅数十百万之众,金城千里,战舰如云,而亡于和平演变。
美利坚不费一兵一卒,苏联解体。
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之《过秦论》,用在苏联身上如何?

孟子有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残暴入蒙元,最终也要放弃灭绝政策,才能得到一个可以供养自己的中华大地,否则,即便杀光了汉人,最终也只是一个两败俱伤,满目疮痍的结局。
落后如满清,也需要轻赋税薄徭役,停止杀戮,休养生息。否则,又焉能延续国祚二百余年?
再看到二战中的德意志,日本。
以兵甲而言,日本岂不胜于中国?
以国内情况而言,日本上下一心,君臣协力,而中国国困民穷,军阀割据,已经是败亡之象。
然而日本最终战败而归,为何?

以形态地势而言,最易抵抗日本的地方当从关外开始,然而日本轻易突破。并且突袭西南后方,短短时间内,由北至南,攻陷了大量中国土地。地势之利甚至可以说优于我方。
为什么摘不到最终的果实?

德意志没有日本残暴,但也一样惨败,甚至国都沦陷,甚于日本,何也?

儒家认为,国家有五种状态,一曰王道,二曰霸道,三曰强道,四曰仅存,五曰将亡。

德意志虽然强悍无匹,然而强者夺地,夺地而去民,劳乏民力。夺之地者敌诸侯,敌诸侯者亡!
美利坚有地势之利,有大国之助,在外交地位上处于主动优势地位。这正是霸者夺予,所谓霸者友诸侯,比强者更高一筹。
所以,强者与霸者争锋,虽然偶尔可以让霸者吃一点苦头,但终究不会是霸者的对手。


实际上,日本和德国,在儒家文化中的强者之国的地位里,还算是下乘的强者,未能得到上强之境。

今天,先秦儒家文化所阐述的很多东西,已经在西方社会开枝散叶。
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权力制衡,早就在先秦儒家典籍中阐述过这样的构想。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想起很多条。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认为西方社会是由儒家所传播而获得了现在的成就。
我的意思,是上面说到过的,大道同源的意思。

其实先秦儒学,并不是一门要创造什么特别新事物的学说。它不是文学创作,它是哲学思考和解释。
先秦儒学的巅峰,是孟子和荀子,他们俩在著作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实际上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解释者。
解释什么呢?
解释道。
道就是世间基本规律。
就如同鬼谷子中的道,解释人性基本规律一样。
这不是发明,而是说明!
所以和西方,其实是道本同源。
如果你看过鬼谷子,你会惊讶的发现,其实鬼谷子中很多内容可以直接列入美国犯罪心理学教材大纲,可以列入人类行为分析学教材大纲!
而鬼谷子一书,起码也是两千年前了。
说明什么?
人性,永恒不变。
道,永恒不变。


看看我们的天朝。远攻近交,下贼其民,上下离德,君臣异志!活脱脱一个上溢下损,仅存之国。

然而,出于对权力分配观念的冲突,又不得不实行近交远攻的下下策。
吴起有云:
有不战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美利坚占据北美之地,四邻无强敌,地广民富,据大洋之险。得地利。
其又坐拥联合国,举先进制度之优,得天时。
而友邦遍天下,才学之士慕名而往,黎民百姓赢粮景从,得人和。

TG以仅存之国,对抗天时地利人和俱得的霸主之国。焉能不败?

庶民骇政无王道,国士离朝无霸道,无亡无霸,而与诸侯夺地,焉能不败?


。一个社会的整体结构,面貌,都是由其权力分配构成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则会对我们的权力构成造成影响和干扰。
在满清文化的全面影响之下,今天的中国的权力结构是一种惯性趋势,注定会遗留满清那种落后。
如今的天朝,在制度上,对比先进的国家,就好比当年的四邻蛮夷对比华夏一样。


还记得中国人自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吗?
礼仪之邦。


是的,我们总是称呼自己为礼仪之邦的子民。
那么,你们都知道礼仪之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吗?
电视上,媒体上,朋友之间,中国人对外介绍自己的国家时,总喜欢用礼仪之邦来自我形容。那么礼仪之邦究竟是什么?我问过很多人.......
大部分的回答是:中国人很讲礼貌,中国人的礼仪很多,XXXX诸如此类


中国人自古以来,自豪的宣称自己为礼仪之邦,这么长时间,难道就只是对外宣称自己是个讲礼貌的国度而已吗?
原来讲礼貌就是中国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点吗?
强汉,盛唐,永乐的地位,是靠讲礼貌得来的吗?


礼仪之邦,多年来作为中国人最自豪,最得意的标签,绝不仅仅只是讲礼貌这么简单。
不妨先来看看礼到底是什么。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墨,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 


中国古代的礼,尤其是程朱理学出现之前的礼。
这个礼字的含义,不是礼貌!不是我们今天见面之后,哈喽,I吃了饭,YOU吃了没有?这种礼.........
礼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是制度,一个国家,财富分配,法律运用,运行规律的先进制度,称之为礼。
而仪,则是法制,准则的实际应用。


因此,礼仪之邦的真实含义,是实施先进制度的国家!


中国人多年以来自豪于天下的本钱,不是唐诗宋词,不是水墨画和毛笔字,不是陶瓷,不是京剧,更不是什么狗屁功夫。
制度一直领先于周边国家,这才是中国人真正一直以来最值得自豪的真实本钱!



现在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本钱。

权力分配的变迁,和制度的演化,是具有科学规律的。

人性是其中永恒不变的规律,但是人的知识,能力,生产效率是变量。所以在历史上,权力会呈现出集中,分散,又集中这样往复循环的现象。
而制度和科学的进步,是这种变化的助推力量。其最终追求的,不过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比较持续的均衡。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的均衡状态,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否则就是个非常剧烈的物质能量交换状态。 
比如一堆炸药,在保存良好,没有点燃的情况下,它在物理层面,化学层面都会保持均衡状态。但是,即使没人点燃引线,它也会慢慢改变,过期,潮湿。

人类社会的本质与此区别不大。当前的制度和权力结构能适应当前的条件,但条件不是不变的。人的需求会变大,知识会增加,能力会提高,科技会进步。
所以人类社会的均衡形态也必须相应改变,不然一样会过期和腐烂。

看看中国的集权历史,实际上,汉代,唐代,核心控制力并不是那么的绝对化。地方节度使,军镇一把手得到的放权还是很充沛的。
地方官员在政策和用人上,享有相当的自主权。
在思想上面,也很开放。
唐代考试录取率很低很低,但是考试内容却放得很宽松,考的科目和实用性比宋明清三朝眼界开阔多了。
但是科举录取官员的任用,无法覆盖到全国所有基层单位。门阀用人,地方推荐和地区领导的小班子现象很多。
所以一旦中央皇室孱弱,BOSS不具备足够的个人能力,或者几方制衡失去平衡性,就会爆发大混乱。
因此汉末唐末都是非常长期的战乱。
西晋也是基本如此,西晋的王室内乱带来了五胡乱华和持续数百年的南北朝之分。唐代吸取了教训,不再给予李唐王室成员比较独立化的权力,严防王室干政,独自建立军政班子的可能。
但是唐末的军镇割据,依然严重。
宋代大规模吸收了残唐五代留下来的经验,科举发展的第一个大高峰期,就是宋代。文臣体系要规范化,制式化,流水线化,要覆盖全国。以此来确立一个独立势力难以干预的从属关系。
军政隔离,杜绝地方班子,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是进一步强化的。
明代科举同样进一步发展,文官集团的能力也在进一步发展,同时,永乐之后,一直都很有效的阻止了军事力量对朝政的干涉。

从残唐五代到宋代,发展行政官僚体系,制式化录取等措施,是为了什么?增强中央控制力,对不对?割裂地方大员和新晋官僚的直接从属关系。
初衷很明显是加强集权能力和增加皇权力量,至少也是减少皇权的威胁。

到了明代,同样初衷的事情,却有了不同的演变结果。
文官集团进一步强大,已经达到了足以和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前面所描述的明代最终败亡的真实原因就是这种博弈的一种后果。

这就是阴阳,同样一件事,在这个阶段是强化皇权,到了这个阶段,却又开始分权。

在这些演变历程中,中国人的社会制度,权力分配,一直都在朝着更科学的配置前进。不能说全面优势化,比如在对金融和货币的理解上,就远远落后于欧洲中部。这是由于地理问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不管怎么样,中国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行政体系,一直都在前进。与这几个朝代同一时间的其他世界上的大国,都远远不如。
比如拜占庭,卡佩王朝,瓦鲁瓦王朝,阿拉伯帝国等。在官僚的选拔,审核,复核,监督机制上,都远远落后于世界东方的中国。

当然了,在欧洲中部地区,意大利北部,荷兰,德国部分地区。那些小城市联邦,独立城市共和国,制度那是远超所有国家,包括中国,都被这些城市共和国远远甩在身后。
如果说它们代表世界先进方向的话,当时被甩在身后的不只是中国,还有世界上所有同时期的大国。
比如威尼斯对拜占庭的侵蚀,胜利,都代表了这一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威尼斯所展现出来的高超的货币操纵手段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说在后来很多年内无人超越。
但是小国终究是小国,要推动整个世界的大趋势,小国率先走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真正的庞然大物来推动。
这样的庞然大物,必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适应由小国实践出来的新的权力分配机制,科学制度应用。

中国本来有机会成为这样的庞然大物,可是我们的前进脚步被满清所阻碍,并且往后倒退了很远。
今日之TG,本质上仍在实行满清那一套。禁锢思想,禁锢言谈,防火墙,弱智电视剧,报刊掌握,都在宣告着一切。
前面所说的远攻近交,也一如当年保大清不保中国的想法。只不过今天是保TG不保中国。
当别人成为了昔年的礼仪之邦,我们就成了今日之蛮夷。
关键在于制度的先进性与否,当年其他大国跑了五十米,我们跑了七十五米,甚至八十五米。今天人家跑了一百二十米,我们才跑了九十八米。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