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持续发酵 或演变为运营商与腾讯的博弈

来源:互联网 发布:恶棍天使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12:10

  

        微信是否收费这个话题正在持续发酵。腾讯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向用户收取基本服务费用,微信用户起码现在可以放心,不会多出一块支出。年初,香港运营商PCCW mobile运营商首开微信收费先例,向微信用户提供了数据优惠包,微信用户支付月费8港元就可以使用微信业务。

  微信是否收费这个话题正在持续发酵。继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和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3月31日在IT领袖峰会上相继就此发表意见后,监管部门的表态更显得意味深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同日在岭南论坛上称,微信有收费可能。据此判断,微信收费或成定局。不过,昨天腾讯公司微信新闻发言人曾鸣最新回应说:“腾讯肯定不会就微信的基础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

  用户调查——如收费即卸载

  虽然有腾讯言之凿凿的承诺,广大微信用户还是担心,如若腾讯因微信向运营商支付另外的费用,这种加价最终会否传导到普通用户身上?知名投资人薛蛮子昨天在新浪微博上发起“微信收费你同意吗”的投票,截至下午3时30分,已被转发1.2万次,许多用户均表示不同意微信收费,如果收费,会立即卸载。

  关注焦点——收费模式成谜

  微信如果明确收费后,如何收,向谁收,则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阚凯力分析,微信收费可能有三种方式,一是微信流量跟其他流量区别对待,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收,将流量费直接加到通信费里。二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腾讯再把这个收费转嫁给消费者,不过,消费者一看太贵,可能也不敢用了。三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腾讯把这部分钱作为成本自己消化,而现在微信商业化仍未出招,这将给腾讯未来发展制造障碍。

  腾讯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向用户收取基本服务费用,微信用户起码现在可以放心,不会多出一块支出。 电信分析师付亮称,腾讯应该不会把收费转嫁给消费者。从业务模式讲,腾讯没有向所有微信用户收费的必要。他推测,腾讯有可能向一部分高端用户收费,或者对增值业务收费,与这个平台上的应用开发商分成,对普通用户收费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问题上,腾讯与运营商应该有共识。运营商们也意识到,向普通用户收费不现实。毕竟,中国的电话通信费、网络流量费价格已经是高高在上, 降价才是移动通信费用的主流趋势,在这节骨眼上,还因为一项OTT业务单行收费,肯定会激起用户强烈反对。

  至于电信运营商向腾讯收费,好像有点谱。苗圩表示,“通信运营商说维护这么大的一个网络,要投资还要运营,除了流量以外还应该有这些方面的收费,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绝不能以占有垄断资源而卡死像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企业”。

  业界分析

  谁能想到,巨无霸一样的电信运营商,也会跟很多普通用户还搞不清究竟是什么的OTT公司锱铢必较,这就是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过招。

  OTT是英文Over The Top的缩写,原是个篮球运动名词,指“过顶传球”。现在OTT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语音、视频以及数据服务业务。如腾讯的微信、微软的网络电话Skype都属于OTT。

  只需要连上网,就能免费发短信甚至是打越洋电话,网友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因为使用便捷,再加上朋友圈等社交功能,微信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横扫千军,用户数量突破3亿。尤为可观的是,其在海外市场也斩获颇丰,已经在十几个国家落地,最近又在美国设立了办公室。

  工信部发布的《1—2月全国电信业统计快报》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短信业务量达到1576.1亿条,同比增长0.7%,明显低于2012年同期的7.6%,微信对短信替代作用明显。OTT令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彩信、视频等业务流失,这让运营商们开始坐不住。自去年底开始,电信运营商就开始向以微信为首的OTT业务“开炮”。中移动总裁李跃首先发出“腾讯威胁论”,称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非常大。中国联通宽带在线总经理何华杰更指出,如果按照用户数来说,腾讯实际上已经是中国第二大运营商。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阚凯力的分析可谓是一针见血,他认为,微信属于一种推送性的业务,但很多客户端软件都拥有类似的推送性业务,那为什么电信运营商却专门拿微信来说事?关键在于微信冲击了电信运营商的传统话音和短信业务。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 数字时代,来自微信的威胁,无非是整个信息时代对电信运营商们的冲击。即便没有微信,还有米聊,还有微博,这些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都在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运营模式。运营商们要做的是及时转身,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而不是用收费来卡住对手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称,电信运营商完全阻止微信已不可能,自推OTT品牌也非良策,体制、时机等因素导致难以通过市场手段抗衡,所谓合作、共赢需要以收费结算模式来改变,这最终取决于双方博弈结果。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