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辍学派

来源:互联网 发布:修改文件权限linux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4:37

随着时尚行业的商机与社会地位提升,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骛的偶像。走入此行需要高等学历吗?

最近当选为法国名牌Balenciaga新任设计总监的亚裔设计师王大仁,在纽约的帕森设计学院念了两年就辍学自设工作室。

王大仁自己的同名品牌在创业十年内已成为年营业额上千万美元的成功典范。他的迅速发迹似乎证明了大学文凭无用论的说法。对于典型的华裔父母而言, 无论是追求一张服装设计的大学文凭,或是半途辍学,都似乎与传统崇尚的理工医法“正业”有别。

传统的高级订制服装设计师, 由于技术性的要求, 多半于前辈的工作坊当学徒出身。 许多大学制服装设计教育学位是过去几十年来的新发展。王大仁从创立年轻人钟爱的纽约SOHO式潮牌,迅速崛起成为经典的法国高级名牌的挂帅总监,势必吸引了许多90年后的新生代指着他为辍学有成的前例! 因此中国的父母不得不关注目前在美国很火的大学文凭论战!

作为一名精品杂志的出版人,经常有奢侈品牌的老外老总问我: 中国人最崇尚的西洋奢侈品是啥?

爱马仕的铂金包? 1864年拉菲红酒? 限量版的百达翡丽钻石名表?

我的答案使他们深感意外: 美国长春藤盟校的大学文凭!

我在华尔街工作时所接触的内地或侨居的中国人,从来没人请我为他们代购任何香奈儿的2.55款包,但一旦发现我有耶鲁大学文学博士前硕士及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经常找我帮他们的子女进这些学校。如果他们知道我的弟弟是哈佛博士,我的姐弟及其配偶总共出了六个美国名校的博士,那我可真更有的忙了!

反讽的是,美国大学 (尤其是私立大学) 特贵,好的大学录取率通常低于一成,但是美国是西方工业国家中对一张大学文凭的价值最没定数的文化。不像某些欧洲国家(如德国),及受儒教影响的亚洲国家(如中日韩)赋予高等教育学位较高的社会地位认同。

金融风暴后,大学文凭更变成美国人心目中的奢侈品。美国是所有先进工业国家中大学辍学率最高的国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11年发表的报告指出,美国四年制大学入学六年内毕业的比率只有56%。超贵的营利性私立大学就更惨了: 只有22%的学生于六年内毕业。

辍学派与反辍学派的争议对峙不但是报章杂志的热门话题,两派人士最近更以财力实际行动来支持突显他们各自的观点: 辍学派的代表为Paypal创办人彼得•泰尔设立“辍学奖学金”,鼓励赞助二十名大学生辍学然后自立创业。反辍学派的代表为知名演员亚雷克包德温,最近捐给母校纽约私立大学一百万美元,提供戏剧学院学生完成学位之用,使其免辍学之忧。

美国大学教育的昂贵与不确定的就业报酬率是许多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主因。根据2011年标普研究中心的数据,美国私立大学学费从1980年到2010年之间翻了三倍,并且增长率以近年为最。平均私立大学每年学费为四万五千美元, 再加上一万美元以上的食宿生活费及教材费,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欠了一屁股债,即使有奖学金赞助及打工补贴,目前每个大学生平均欠了二万四千美金的助学贷款。但是随着失业率的高飚,这些没法偿还的贷款变成烂债,许多家长由于为子女贷款担保而被迫宣布破产,或被迫以自己微薄的社会救济金来抵偿。

美国的助学贷款债务总额已在2010年首度超出消费者信用债务的总额,并于2012年五月间达到了一万亿美元!

为了避免积累债务是许多大学生辍学的主因,但是美国联邦政府经营的助学贷款公司董事长表示,辍学生比毕业生赖债的可能性更高出四倍,因为辍学生更容易失业及找不到工作。

2010年间美国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失业率达5.1%,创1970年以来新高。但是还是比没有大学文凭只有高中文凭的10%失业率少了一半。没有高中文凭的失业率为15%。

虽然大学无用论的观点高涨,美国就业市场在过去数十年来的趋势更向高等教育倾斜。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1973年时28%的就业人口拥有大学文凭, 而2007年59%的就业人口拥有大学文凭。大学毕业生比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多两万美元, 而失业率则是后者的一半。大学毕业生一生的收入比高中毕业生平均高出一百万美元。

但是大学教育的意义难道仅止于就业机会, 生活保障, 收入提升与社会进阶吗?

辍学派的彼得•泰尔曾写道: “如果你敢对大学的经济价值提出质疑, 护学派的第一护卫宣言便是大学教育无价。学习的确是一辈子的事, 然而科技每年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在不久的未来, 醉醺醺地在大学讲堂里混四年将是落伍积债的奢侈品!”

反辍学派的包德温则认为, 大学时光是神圣的, “你能够读到比你一辈子梦想要念的更多的书。”

辍学派最喜欢打出的王牌就是“亿万富翁俱乐部”: 名列美国十大白手起家的首富中,近半数未完成大学学位。

辍学派的偶像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微软的盖茨、和戴尔电脑的戴尔。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数据是福布斯的全美富豪榜,比方说2010年发布的前十名白手起家 ( 不包括继承家产而富) 的超级富豪中,有四名是从大学退学的辍学创业家: 盖茨、甲骨文软件公司的埃里森、赌王谢尔登•阿德尔森、及戴尔。此外,第十一名保罗•艾伦 (微软共同创办人) 也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辍学生。谷歌的两个共同创办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虽未完成博士学位的攻取,但都有大学学位。

辍学派认为:高等教育制度通常忽略了“失败为成功之母”是商业创业与经营的主要特质,鼓励学生保守起家,规避风险, 把任何挫折都视为履历表上的醒目瑕疵。即使大学毕业生平均收入较高,那是因为大多数有野心的人还是会上大学,统计数据并未比较同样有野心的人不上大学是否照样大赚特赚。

可是把焦点完全投注在超级亿万富豪,是不是以统计学上所谓的“异数”来概括有不同资质与性向的年轻人呢? 在每一个高飘的暴富企业家身后,又有多少无名的潦倒辍学生与失败的创业者呢? 哈佛商学院研究报告曾指出:三成到四成的新创业公司倒闭, 投资人血本无归;七成到八成的新创业公司无法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而九成到九成五则无法照预计发展业务。毕竟在高科技及商业界达到独特成就的创业者多半有高人的野心、资质或专注才能,他们至少有进入哈佛及其他高等教育学院的实力。我很好奇为何辍学派不谈美国历任四十四名总统中有八名拥有哈佛学位(包括奥巴马拿的法学博士)、五名拥有耶鲁学位(包括克林顿的法学博士)呢?

福瑞斯特研究组织曾发表报告指出,美国百分之二十的百万富翁没有大学学位。辍学派诠释这个数据时,强调的是这百分之二十;而反辍学派则可反驳:百分之八十的百万富翁有大学学位!

许多辍学富豪以高科技起家, 在纽约以金融致富的富豪, 又是怎样回事? 黑石投资集团董事长斯蒂芬․施瓦茨曼为耶鲁大学学士, 哈佛MBA。纽约市长及第二首富布隆博格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 哈佛MBA。

再看看创意重于进阶有序的时尚界:

净资产超过三十六亿美元的名牌设计师拉夫•劳伦在纽约市贝鲁斯学院念了两年后辍学;王大仁从帕森设计学院辍学, 而吴季刚则有帕森学院学士学位。

虽然我个人由于机缘受了很多正规教育,我并不认为这是人皆适用的正途。中国人的士大夫传统, 把求学当成万业之根---所谓学而优则仕,无形中使中国父母普遍重视教育。但是我认为高等教育的最大价值是提供给年轻人超越家世及出身限制的最直接途径。一个不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将不能提供足够的竞争机会,社会阶级的划分便永无翻身之地。

想起我在耶鲁文学院及哥大法学院徜徉的日子, 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奢侈。我在耶鲁就读时拿了全额奖学金, 连打工都不必, 每学期别人修三门课,我偏偏选五门,还经常旁听,哲学系、法文系、法律系、美术史系等等,都有我的足迹。我当时觉得要想深入西方文明的精髓就得痛下苦功。

相对地,≪社交网络≫电影中的Facebook创办人之一,哈佛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似乎把哈佛当成永无休止的一连串“人脉派对”,他把这个人脉加派对的精神贯注在他创办的企业里。

我常说耶鲁给我一个字典 (我的英文是跟英国文学院及比较文学教授学的) ,而哥大则给我一个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白金卡。我也认为大学不只是一个主修与副主修的专精,或是具体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消化知识及超越知识的思辨能力。这是一生可以在不同领域转换运作的技能。我虽然珍惜大学及研究所给予我知识的宝藏,但我并不支持不着边际的学院式玄想,而总是要突破这些知识的窠臼,震荡出跨界的创意项目。

反之,一名设计师如果闭门造车,缝制了一件历史上已经有过的款式,他就失去了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优势,他的原创力也很难在历史中留下烙印。当然,大学不见得是每个人取得历史关照的最佳方式。

我问过因为《虎妈战歌》一书而掀起中西教育方式论战热潮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 上大学值得吗?

虎妈的回答是: “正如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这得看你如何对待它。如果你把大学当成你父母提供的度假村, 或是得连本带利偿还你投资的学费, 你很可能会失望。如果你把大学当成接触令人兴奋的新想法及观点的地方, 可以跟一些最顶尖的智者切磋与吸取智慧的地方, 加深及发现自我的地方, 让世界知道你到底是块什么材料的地方---- 这绝对是百分之百值得!”

越是需要公认资格验证的行业如律师、投资银行家、医生等, 大学学历越是无法避免。但是以创意为重的事业,大学教育有可能成为扼杀创意的钳子。我认为大学文凭的价值因人而异, 对于有特殊性向,或者不规则创意的心灵,如果想从事不需要既定资格验证或执照认可的行业,可能大学教育的时段正好限制到创业的暴发活力,因为越是年轻没有家累,越敢孤注一掷。但是芸芸众生如果没有确切的构想, 指望着一触即发的暴利与鸿途, 可能会忽略大学给予的纪律与人脉网络,这些不见得是社会的历练完全可以取代的。即使是从事艺术或创意行业, 好的大学教育可以提供全面性的人文素养, 旨不在于纯粹专业的职业训练。马友友的父亲鼓励他读完哈佛的正规全面式教育, 再成为一名专业的大提琴演奏家, 我想他能为一个古典艺术注入更广阔的视野, 创建了“丝绸之路”等项目, 或许与这个全面的人生观有关吧。

许多服装设计师抱怨社会并未把他们的作品当成艺术品来看待。如果服装设计仅仅是一个追求名利的捷径, 大概很难成为丰富的艺术项目吧?

关于大学价值的论战, 如果仅仅围绕在文凭,而不是教育内涵的思辨, 事实上只会沦为对于急功近利的社会观的论战。大学课程可以改进对本科生的专业训练,比方说服装设计主修也需要学习一些商业运作,营销与资金筹集等实用技能,但是追根究底,如果大学不能提高个人生命及生活的品质,那不是很可悲吗?大学与职业学校之别便在于超越单项专业的训练,更何况许多年轻人需要时间来找到他们所爱的“志业”,并且现代人很少一辈子只从事一项专业,大学所传述的价值及资源对他们转业的过程将有所助益。

王大仁的窜红固然会激发不少辍学的想法,同时他的发迹所突显的时尚行业的潜力,会使许多大学服装设计专修更具吸引力。中国父母看到子女选择到大学主修服装设计,至少不是虚幻地停留在这一行的光鲜表面、愿意接受基础的训练,而是应该更会支持他们的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