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馍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充值店客户的来源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2 15:09

 中午去老安家吃饭,点了一个羊肉泡馍,在深圳吃了这么多西安的菜馆,只有这家的味道还算正宗一些。 虽然离开西安很久了,西安还是让人有归属感,让人怀念,尤其是想念西安的各种小吃。其中,对于羊肉泡馍,还是留恋的。

    刚到西安的时候,朋友请吃羊肉泡馍,第一次,感觉膻味十足,难以下咽,而且要把馍掰阿掰,看着也感觉不干净,所以没什么好印象,当时点了一个,没吃多少就扔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多吃了几次吧,慢慢喜欢上了这种味道,还有糖醋蒜,等离开西安的时候,没想到想念的还有泡馍。

   在西安的时候,经常去西电后门,东走300米的一个路口,有一个比较大的穆斯林的饭店,卖的都是地道的穆斯林美味,里面经常是人声鼎沸,泡馍的价格也还在俺的荷包能忍受的范围内。每周大概都会去一次,7块钱一大碗,一碗顶一天。

   也去过北大街的老孙家吃,那边的泡馍的味道感觉不怎么样,印象深刻的店小二,懒洋洋的,看见我们招手也不理,可能看我们小样,也消费不了多少钱,还有就是掰馍,那里不问什么的,给你扔下两个馍和碗就不管了,掰馍需要耐心和力气,我早就饿得没有力气也没有耐心,随便撕了一下,远远达不到蜜蜂头的地步,吃的味道也就一般般了。    

    在老安家等了很久,泡馍都没有来,就想叫服务员来发飙一下,这时服务员端着热气腾腾的泡馍上来了。我看了一眼,打趣服务员说:怎么分量越来越少了?服务员训练有素的回答:是我们的碗变大了。

不会吧,难道传说中的通货膨胀终于发生了!

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作为秦地的名小吃,在陕西被称为三秦第一碗、三秦一绝、天下第一碗。一九九七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又被评为中华名小吃。牛羊肉泡馍以其料重味醇、汤鲜味浓、馍筋光滑、营养丰富、回味悠长,不但受陕西人的厚爱,也深受全国人的喜欢,连一些外国名人、总统到西安,也要品尝牛羊肉泡馍。陕西西安的党政要人招待外国友人,国家领导,也无不用牛羊肉泡馍。早在五十年代,牛羊肉泡馍就进了国宴。一个小小的牛羊肉泡馍竟然和弄感动世界,外地人、外国人更是把“羊肉泡馍”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提并论,似乎到西安不看兵马俑,不吃羊肉泡就不算到西安。羊肉泡、兵马俑、秦腔并列为西安新三大宝,让陕西人、西安人引以为豪。 

陕西的牛羊肉泡馍在陕西西安众多名小吃,名餐饮品种中为什么能一花独秀,如此风靡,其奥秘何在,对许多人似乎是一个谜: 

  谜一:牛羊肉泡馍作为一种回民餐饮,清真小吃为什么不出在回民集中的宁夏自治区,青海、北京等地,而出在西安。 

  谜二:牛羊肉泡馍为什么能久盛不衰,人们百吃不厌,越吃越爱吃,越吃越想吃。 
  谜三:牛羊肉泡馍在做法和吃法上,为什么那么复杂、讲究。 

  结论是什么,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文化”,浓烈的地域文化。 
  应该说牛羊肉泡馍确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积淀,这与西安这个千年古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牛羊肉泡馍只能诞生古都长安,而不会诞生在别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把牛羊肉泡馍放在古长安的大文化背景下加以分析,就可以知晓。 

  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古称长安。她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对中国颇有研究的一位外国专家这么说过,看十年的中国看深圳,看百年的中国看上海、看千年的中国到西安。这话说的不错,西安确实是以古而闻名于世。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其一,罗马、开罗、雅典这三大古都与西安相比,也许西安更有魅力。从距今10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迹,都在西安留下了它的遗迹和印记,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都在此建都,建都长达1000年以上,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都。

  在西安几乎县县有陵,乡乡有古墓,仅在西安渭河以北的五陵原上就有72座帝王陵墓,这一座座陵墓都记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有人说在西安随便挖个坑,就可能有价值连城的文物,这虽是笑话,但它足以证明这个城市的古老和地下文物的丰富。 

  丰富的古文化,久远的史前文明,使西安在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特别在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人们研究中国不能不研究陕西、研究西安,他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为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牛羊肉泡馍诞生在古长安,不但是历史的必然,也给这种饮食本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的文化色彩,人们在西安争先品尝牛羊肉泡馍,也是试图从牛羊肉泡馍中破译西安这个古都和古文化之谜,了解西安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 

  在西安古老的,丰富的文化中,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的一面。有人戏言,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口”文化,吃文化,这话虽失之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几千年以来,陕西人也即秦人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渭河两岸的肥沃土地,创造了西安一带最早的人类文明,人类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摇篮。而在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饮食文化是最早被创造的。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吃既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创造。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 

  民以食为天,普通的臣民要吃,历史上的君王帝王更是在自己的饮食上大做文章。西安是十三个朝代的建都地,十几个朝代,七八十个帝王在这里吃了一千多年。那时侯,最优秀的厨师云集长安,最优质的原料从全国各地运往长安,臣民为了取悦皇帝,侍奉国君,也无不搅尽脑汁,创造饮食文化,进贡皇帝、国君。牛羊肉泡馍过去是以礼馔,即进贡皇上的饮食发明的,所以牛羊肉泡馍有悠久的历史,古时称“羊羹”,宋代大诗人就有诗:“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而羊羹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西安又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向外开放的城市,特别是在盛唐时期,西安曾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以西安为起点的古丝绸之路,既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唐代食文化传播到国外,同时又把外域的饮食文化引入长安,带到中国,使西安的饮食文化更为丰富、发达、兼容。西安目前的一些饮食名食,也无不带有明显的外域痕迹,如牛羊肉泡馍的饼就是吸收胡麻饼的经验,有很浓厚的阿拉伯国家痕迹。 

  牛羊肉泡馍所以成为西安回民的饮食,也有它的历史原因。西安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尤以回民较多,目前在西安居住的回民就有十万人左右,而且他们在西安居住悠久,居住集中形成了一个独特回民居住区,大多依清真寺而居,在西安又称“坊上”。西安人把回民又称坊上人。西安的回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创造了富有西安特色的穆斯林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伊斯兰教就传入中国,当时伊斯兰教的传入通过两路,一是水路、海路,即从广州、泉州、杭州登陆,一部分在那里定居,一部分人到了长安。另一部分是从西边的陆路即新疆一带进入中国,这部分伊斯兰人进入中国后直入长安,也有在兰州、西宁定居。大量穆斯林的进入,不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也带入了伊斯兰饮食文化。 

  清真菜过去成为回回菜,回回菜与回回族的形成一样,受到伊斯兰教的很大影响,伊斯兰教认为,人的日常饮食,不仅是为了养身,而且还要利于养性,因而主张吃佳美合法的食物。加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先祖多饲养牛羊、骆驼、而不养猪,所以伊斯兰教经典中明确规定“禁食猪肉”,除大肉外,凡凶狠、食肉、性情暴躁的动物,诸如虎、狼、豹等和无鳞的鱼也不能吃。 

  秦人善吃牛羊肉,回民不吃大肉,西安的回民在秦人古代的羊羹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加入了胡人的饼,也就是今天的托托馍,这就成为牛羊肉泡馍的基础和原型,开始是单吃,即吃饼、喝羊肉汤,后来又把饼泡在汤里吃,最后形成先掰馍,后泡馍,即陕西人所说的冒馍,也即现在的吃法。但是直到现在,原始的吃法还保存着,即牛羊肉泡馍四种吃法中的单走,也即汤馍分开,吃馍喝汤。 

  牛羊肉泡馍在吃法和做法上十分讲究,可以说在我国饮食品种中,是最为复杂,最为特殊的一种。从熬汤煮肉(不说前期的剔骨选肉)到一碗香喷喷的羊肉泡防到放到桌上,有近百道手续。泡馍中有几十种原料,整个过程需要近20个小时。光前期熬汤就要15个多小时。牛羊肉泡馍不但讲究煮肉熬汤、烙馍等工艺,而且烹调、食用方法也别具一格,首先要求食者将馍用手掰成小块,而且越小越好以使入味。过去回民中善吃泡馍者都是头天晚上就把馍在家里掰好,要掰一两个小时,第二天早餐在拿到店里让泡馍师去煮。馍掰好后交给肉案厨师根据顾客要求切肉,如肥肋、腱子、蹄筋等,然后加大蒜、蒜苗、粉丝,再交给泡馍师看馍定汤,逐碗烹制,吃时配以糖蒜、辣椒酱、香菜,别有风味。 

  泡馍做法有四种,分别为干泡、口汤、水围城、单走。主要区别在于汤多汤少或无汤,食时选定方位,讲究蚕食,切忌搅动,以保持鲜味,保持原气,吃完泡馍服务员回送上一碗精致的高汤,饮用后更觉浓香溢口,神清气爽。在西安,不论春夏秋冬,在星罗棋布的大小牛羊肉泡馍馆中,人们拿着专为牛羊肉泡馍而烙的“托托馍”,边掰边闲谈(陕西人称为片闲传),馍煮好后,就着糖蒜,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味着,冬天吃的全身发热,夏天吃的满头大汗,但吃完之后全身通泰,身轻气爽,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美食享受,也成为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牛羊肉泡馍本身是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而在牛羊肉泡馍的做法上,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文化。比如工艺考究的托托馍,它要求“虎皮、铁圈、菊花心”,烙出的馍要求“色白不生、皮黄不焦、入汤不散、酥脆生香”。掰馍更是一种文化,烹制泡馍前,就餐者要用手自己掰馍,一个圆圆的托托馍,经过掰(掰成小块),撕(撕成薄片)、掐(掐成碎块)、抖(抖落均匀)等程序,将馍掰成黄豆大小的碎块,整个掰馍的过程叫外地人就要学半天,吃羊肉泡饭来张口,坐以待食是不行的。 

  在具体吃法上更是一种文化,比如羊肉泡馍四种吃法中的“水围城”,其造型就十分美观,很有文化,讲究宽汤大煮,中间是馍、肉,周围是汤汁环绕,故称水围城。一位著名的诗人写道“馍似白玉碎块凝成山,汤似浓浓的海水,水围山,山傍水,那两块肉却是两块罕见的灰色岩石,蒜苗是点缀山峦的绿翡翠粉丝不知是哪位仙女撒下的一团水晶链,缕缕热气使山水蒙上一层云岚雾霭的色彩,而其味更是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吃羊肉泡用的大碗,大得叫外地人看了害怕。那碗也是一种文化,金边、细瓷,陕西人粗犷、膘悍,吃饭用大碗,一碗就盛够,从不要第二碗。羊肉泡吃一碗饱一天,也很适合陕西人的性格。“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这是贾平凹先对陕西人的评价,平凹先生也很爱吃羊肉泡,陕西的名人、文人几乎都爱吃羊肉泡,也都写过羊肉泡。也是因为羊肉泡文味很浓,很有文章可写。 

  总之,牛羊肉泡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超出了饮食文化,而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风俗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所以我以为吃牛羊肉泡馍是吃文化、吃历史、吃民族、吃风俗,你到了西安吃一碗羊肉泡,也就了解了西安。

吃法:

牛羊肉泡馍在西北五省都很普遍,西安最有名气的两家羊肉泡招牌是“同盛祥”和“老孙家”,咱不说它的羊肉,单说这馍。吃泡馍用的馍叫“饦饦馍”,俗称“九死一生”,即90%的白面和10%的发酵面混合制成,做馍时,面团不能太软,揉至筋光韧滑,做成小饼,掰碎后入汤不散。同盛祥的馍上面还烙着“同盛祥”三个金字,做得尤其精致。据说这种馍是把中国烤饼与阿拉伯烤饼“吐尔木”的特点融为一体。

吃泡馍不能饭来张口,食客要自己把馍掰成小块。手艺生的,两张馍馍掰下来,手指发酸。这里面有四道工序:掰(掰成小块)、撕(撕成薄片)、掐(掐成碎块)、抖(抖落均匀),最后掰成黄豆大小。我在东门外的老孙家吃泡馍,桌子上的广告牌提示客人把馍掰成“蜜蜂头大小”,这蜜蜂头是多大啊?让我迷瞪了半晌。问服务员,答曰:“黄豆大小”。 

泡馍的煮法也很讲究,传统的有单走、口汤、干泡、水围城四种。单走不是指做法,是指可以不排队,是泡馍的简易吃法,汤、馍分食,这种馍是发面烧饼,泡而不煮。通常,如果没有特别交代,我们吃的都是口汤这种做法。通俗讲就是吃完后碗里只剩下一口汤,这对厨师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要因馍定汤,掌握火候,煮得恰到好处。干泡是把馍在汤锅里反复煮,把汤收干。水围城很形象,碗中间是馍和肉,四周汤汁环绕,吃着更顺溜。现在不论是在同盛祥还是老孙家,吃泡馍还单独给上一小碗免费的汤,但味道可比大碗里的差多了。多说一句,吃泡馍切忌用筷子来回翻搅,应该始终从一个地方一点点地品食,以保持泡馍的香气,是谓“蚕食”。 

羊肉泡 
  骨,羊骨,全羊骨,置清水锅里大火炖煮,两时后起浮沫,撇之遗净。放旧调料袋提味,下肉块,换新调料袋加味。以肉板压实加盖。后,武火烧嘭嘭作响,再后,文火炖之,人可熄灯入睡。一觉醒来,满屋醇香,起看肉烂汤浓,其色如奶。此羊肉制法。

十分之九面粉,十分之一酵面。掺和,搅匀,揉到。做馍胚二两一个,若[左食右乇][左食右乇]状,[左食右乇]边起棱。下鏊烘烤,可悠悠温酒,酒未热,则开鏊,取之平放手心,在上骚骚,手心则感应发痒,此馍饼制法。 

食客,出钱并非饭来张口,净手掰馍,碎如蜂[左月右上夭下韭]。一是体验手工艺之趣,二是会朋友谈艺文叙家常拉生?$B".(B馍掰如何,大、小、粗、细,足可见食者性情;烹饪师按其馍形,分口汤、干泡、水围城、单走诸法烹制,且以馍定汤,以汤调料,武火急煮,适时装碗。烹饪十年,身在操作室,便知每一进餐人音容相貌,妙绝比柳庄麻衣相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安五味巷有一翁,高寿七十。二十年前起,每日来餐一次,馍掰碎后等候烹饪,又买三馍掰碎,食过一碗,将掰碎的馍带回。明日,将碎馍烹饪,又买新馍掰。如此反复,不曾中断。临终,死于掰馍时,家人将碎馍放头侧入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