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和榕树的管理学

来源:互联网 发布:最好最好的python ide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4:59

尽管大榕树传达出的生存方式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让多数人接受还有待时日。

竹笋的特性

  竹子是禾本科亚科植物,也可以说是一种高等的"草"。它的生长特点是只有初生生长,没有次生生长,形态生长在短期内一次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步老化,竹竿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年。

  竹笋出土后,就像一个精确规划设计过的现代建筑一样,生长速度极快,生长高峰期一昼夜生长量可达1米,从竹笋出土到新竹长成也就是1~2个月的时间。竹子的这种生物学特性,与现代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极为相似。

榕树的启迪

  榕树的气生根是从干枝萌发出来的暴露在大气中的不定根,有极旺盛的生命力,依赖母体的营养并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养分不断伸长向下,有的垂直朝下生长,有的缠绕枝干延长。

       这许多气根粗细不一,枝干交织,像藤蔓一样同根共生,枝脉相连,形成"多代同堂,难断树龄"独特现象--老榕树在尚未死亡腐烂之前,通过其气生根可繁衍出翌代的树体,继而又由第二代树体上的气根繁衍第三代的树体,这许多干体既可分开又可连长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族"。

       这些生长及繁殖的变化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在"原位原树"上进行的,以致同一棵古榕树上有不同"辈数"的树干,出现了"多代同堂"的奇观。对于天然的,或无记载可究的古榕树,查其树龄较困难,尤其是该树的"祖龄"更难断析。

竹笋式管理与榕树式管理

  在管理学中,也有"竹笋"和"榕树"两种完全相反的思路。

  一种是"总体规划"思路,这正统管理学的思想,又有国际"最"先进企业的"最佳实践"为证,显然没有人敢说这种方法不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管理学是一个"成熟"的东西,依靠专业的"管理知识",完全可以"事先"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管理体系来。可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某公司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经历了几茬咨询公司规划之手,确实"屡战屡败",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倒是有了好几种版本的看不完的文件)。这种方法与竹子盲目的快速一次性生长的特性多么相似。

  另一种思路是"问题导向"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方法。从公司突出的问题入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标准"(我想不仅仅是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就及时运行,而不要等待建成一个体系。 让"标准"在运行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而具有"水到渠成"的自然。

  一个可以运行的"标准"会对新的标准建立提出要求,遵循内在的逻辑让标准体系自然"长成"。这样的方式方法是"榕树"式。看上去很不规范,没有总体规划,标准的"新"、"旧"版本也没有那么清晰,在长期学习"命令-控制"、只认"强制秩序"、不认"有机秩序"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瞎胡闹。

  而这种方法却是被亚历山大的建筑学、Adrian Beian的"构造论"、软件工程中的"自适应软件设计"、温州企业以及大榕树证明是更有效、更合适的方法,完全不必担心会"乱套"。

  尽管大榕树传达出的生存方式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让多数人接受还有待时日。也许现在只能走一条"折衷"的道路,在所谓"总体规划"之下尽可能地引入"榕树"机制。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