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概要

来源:互联网 发布:计算机编程大学专业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23:27

 

一、ICE产生的背景

基于信令协议的多媒体传输是一个两段式传输。首先,通过信令协议(如SIP)建立一个会话连接,通过该连接,会话双方(Agent)通过SIP交互所承载的SDP消息彼此学习传输媒体时所必须的信息,针对媒体传输机制达成共识。然后,通常采用RTP协议进行媒体传输。

基于传输效率的考虑,通常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交互之后,通信双方另外建立一条直接的连接传输媒体。这样就会减少传输时延、降低丢包率并减少开销。这样,用于SIP传输的链路就不再用于传输媒体。现在,问题出现了,由于不采用原来的链路,当传输双方中任一方位于NAT之后,新的传输链接必须考虑NAT穿越问题。

通常有四种形式的NAT,对于每一中NAT方式,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每一种NAT穿越解决方案都局限于穿越对应得NAT方式,对于复杂的网络环境来说,将会出现无法进行媒体传输的情况,同时这些方案给整个系统带来了在不同程度上的脆弱性和复杂性。

在这种背景下,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交互式连通建立方式)也即ICE解决方案应运而生。ICE方式能够在不增加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的情况下,实现对各种形式的NAT进行穿越,使得媒体流在通信双方顺利传输。

 

二、ICE工作的基本原理及特性

ICE是一种探索和更新式的解决方案。通过收集自己的和通信对端的尽可能多的网络信息(各种网络地址),尝试在这些地址之间建立数据通道,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更新先前收集到的信息,从而找到和选择一条能够进行NAT穿越的数据通道。

其特性如下:ICE实现不是很复杂,支持TCP穿透,对NAT设备没有要求,支持所有类型的NAT,必须在客户端实现ICE,在网络结构中需要STUN/TURN服务器,具有与协议无关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健壮性都比较好。

 

三、ICE工作的核心

如下内容是ICE实现NAT穿透的所要完成的核心处理。包括收集地址,对地址进行排序、配对,然后执行连通性检查。

1、收集地址

Agent必须确定所有的候选的地址。这些地址包括本地网络接口的地址和由它派生的其他所有地址。本地网络地址包括本地网卡地址、VPN网络地址、MIP网络地址等。派生地址指的是通过本地地址向STUN服务器发送STUN请求获得的网络地址,这些地址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STUN的绑定发现用法得到的地址,称为服务器反向候选地址(Server Reflexive Candidates)或服务器反向地址。另一类是通过中继用法得到的,称为中继地址(RELAYED CANDIDATES)。上面提到的两种用法在相应的规范中提出。

服务器反向地址实际上就是终端的网络包经过一重或多重NAT穿透之后,由STUN服务器观察到的经过NAT转换之后的地址。中继地址是STUN服务器收到STUN请求后,为请求发起方在本机上分配的代理地址,所有被路由到该地址的网络包将会被转发到服务器反向地址,继而穿透NAT发送到终端,因此如名字所示,它是STUN服务器完成中继功能的地址。

为了找到服务器反向地址,Agent通过每一个主机候选地址(通过绑定主机某个接口和端口而获取的候选地址),使用绑定发现用法(Binding Discovery Usage [11])发送一个STUN绑定请求给STUN服务器(STUN服务器的地址已经配置或者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学习到)。当Agent发送绑定请求,NAT将分配一个绑定,它映射该服务器反向地址到主机候选地址。这样,通过主机候选地址发送的外发包,将通过NAT转换为通过服务器反向地址发送的包。发往服务器反向候选地址的包,将被NAT转换为发往该主机候选地址的包,并转发给Agent

AgentSTUN服务器之间存在多重NAT,那么STUN请求将会针对每一个NAT创建一个绑定,但是,只有最外部的服务器反向地址会被Agent发现。如果Agent不在任何NAT之后,那么,基候选传输地址将与服务器反向地址相同,服务器反向地址可以忽略。

关于中继地址,STUN中继用法允许STUN服务器作为一个媒体中继器进行工作,在LR之间进行转发。为了发送消息到LR必须发送消息给媒体中继器,通过媒体中继器转发给L。反之亦然。

LR的消息其地址信息将两次被重写:第一次被NAT,第二次被STUN中继服务器。这样,R所了解的想与之通信的地址就是STUN中继服务器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是中继地址。

 

2、连通性检查

Agent L收集到所有的候选地址后,就将它们按优先级高低进行排序,再通过信令信道发送给Agent R。这些候选地址作为SDP请求的属性被传输。当R收到请求,它执行相同的地址收集过程,并且把它自己的候选地址作为响应消息发给请求者。这样,每个Agent都将有一个完整的包含了双方候选地址的列表,然后准备执行连通性检查。

连通性检查的基本原理是:

l        按照优先顺序对候选地址进行排序。

l        利用每个候选地址发送一个检查包。

l        收到另一个Agent的承认检查包。

首先,Agent将本地地址集和远程地址集进行配对,如本地有n个地址,远程有m个地址,那么配成n*m对。对这些地址对进行连通性检查是通过发送和接收STUN请求和响应完成的,此时,Agent在每个地址对的本地地址上,必须同时充当STUN服务器和STUN客户端的角色。若通信双方以某一地址对通过一个完整的四次握手,那么该地址对就是有效地址对。

四次握手是指:当通过地址对中的本地地址向地址对中远程地址发送一个STUN请求,并成功收到STUN响应,称该地址对是可接收的;当地址对中的本地地址收到地址对中远程地址的一个STUN请求,并成功地响应,则称该地址对为可发送的。若一个地址对是可接收的,同时又是可发送的,则称该地址对是有效的,即通过连通性检查。则此地址对可用于媒体传输。

通常在对称NAT的情况下,在地址对验证过程中,会出现发现以前收集地址时没有收集到的地址对,这时就要对这些新的地址对进行连通性检查。

 

3、对候选地址进行排序

由于收集候选地址时,收集的是所有的候选地址,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找到能够正常工作的候选地址对,对所有组合进行排序是势在必行的。在此说明进行排序的两个基本原则,详细地排序算法将在后续文档中描述。

l        Agent为它的每个候选地址设置一个数值的优先级,这个优先级连同候选地址对一起发送给通信的对端。

l        综合本地的和远程的候选地址的优先级,计算出候选地址对的优先级,这样,双方的同一个候选地址对的优先级相同。以此排序,则通信双方的排序结果相同。

4、进行SDP编码

为了实现基于ICENAT穿越,对SDP进行了扩展,主要增加了四个属性。分别是candidate属性、ice-ufrag属性、ice-pwd属性和remote-candidates属性。

candidate属性为通信提供多种可能的候选地址中的一个。这些地址是使用STUN的端到端的连通性检查为有效的。

remote-candidates属性提供请求者想要应答者在应答中使用的远程候选传输地址标识。

ice-pwd属性提供用于保护STUN连通性检查的密码。

ice-ufrag属性提供在STUN连通性检查中组成用户名的片断。

 

四、一个例子

两个AgentLR,使用ICE。它们都有单个IPv4接口。对于Agent L地址为10.0.1.1,对于R192.0.2.1。它们都配置了单独的STUN服务器(实际上是同一个),STUN服务器在192.0.2.2地址的3478端口监听STUN请求。这个STUN服务器同时支持绑定发现和中继功能。Agent L位于NAT之后,R位于公网。NAT有一个终端独立的映射特性和依靠地址的过滤特性。NAT公网端的地址是192.0.2.3。网络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一 ICE的典型应用环境

为了便于理解,传输地址用变量名代替。变量名的格式是entity-type-seqno,其中entity是具有该传输地址的接口所在实体,具体为是LRSTUNNAT之一。type不是PUB(地址位于公网)就是PRIV(地址位于内网)。seqno是在实体上的相同类型的各传输地址各自的序列号。每个变量都有一个IP地址和端口号,分别用varname.IPvarname.port表示,varname就是变量名。

STUN服务器有公网的传输层地址STUN-PUB-1192.0.2.23478),绑定发现用法和中继用法都使用这个地址。但在此处,两个Agent都不使用中继用法。

在呼叫过程中,STUN消息有被许多属性注解。“S=”属性表明消息的源传输地址,“D=”属性表明消息的目标传输地址。“MA”属性用于STUN绑定响应消息,指明映射的地址。

基于以上规定,媒体传输的初始过程如下图所示。

 

消息1-4获取服务器反向地址。消息5发送一个请求给R,该请求包括了本地主机候选地址和服务器反向地址。R收到消息5之后,通过消息6-7获取服务器反向地址(由于R不在NAT之后,服务器反向地址与主机候选地址相同),然后发送一个应答(消息8)给L,应答中包括主机候选地址。至此,通信双方都获取了彼此的网络信息。

双方都对获取的传输地址进行配对,确定优先级并排序。之后,R开始执行其连通性检查(消息9),由于来自L的候选地址是一个私有地址,所以此检查必定失败,而被丢弃。

同时,L收到应答后,除去包含了服务器反向地址的那对检查,只剩一对检查。基于此对地址,执行连通性检查(消息10),经过NAT转换后发送给R(消息11)。R收到之后发送响应给L(消息12),该消息中通过MA属性指明映射地址,经过NAT之后返回给L(消息13),这样L的连通性检查成功。L检查收到的消息13,以NAT-PUB-1为本地地址,R-PUB-1为远程地址创建新的地址对,并添加到有效列表中。

ICE查看有效列表,发现有一对存在,就发送一个更新请求(消息14)给R,这个请求用于删除没有被选中的候选地址,并且指示远程地址。

消息11到达R之后,会触发R执行一个相同地址对的检查,消息16-19反映了这个过程,在收到消息19的响应之后,R会像L一样创建一对新的地址对(以R-PUB-1为本地地址,以NAT-PUB-1为远程地址),并添加到有效列表中。这样就可以进行媒体传输了。

 

五、总结

本文档从ICE的产生背景入手,讨论了ICE的基本原理及其特性,并对其工作的几个核心部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一个基于ICE通信的例子。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在宏观上的考虑,进一步的详细论述将在后续工作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