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写的人联网

来源:互联网 发布:兴化淘宝培训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7:20

互联网 一直在发展,大家一直是把杀手应用和内容产生方式当做划分互联网发展阶段的标准。

开始,没有多少内容,杀手应用有email、bbs这些很简单的东西。后来,报纸杂志被搬到了网上,编辑生产用户消费,杀手是门户网站和导航网站。再后来,门户文章发展成博客,论坛发展成微博,所有人都生产内容。贯穿于始末的是游戏和聊天。

我一直想把互联网用另一种方式划分:人们在上网过程中所关注的东西,上网的主题。开始,互联网是信息的联网,包括最最开始的paper分享和后来的门户网站。大家的首要目的是获得新信息——新闻、新知、问题的答案。这时的互联网主打门户、搜索和论坛(a big resource pool)。后来,物品开始进入互联网。这不是所谓物联网(这个太无聊了),是电子商务,线上和线下的交易。人们把物品和钱放到了网上,网络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可以在没有太多信息的情况下生活,但是,人不能不交易,离不开物品。再后来,就是我所谓 的人联网了,sns、微博、聊天、包括优酷这类的内容分享,其实都是带有浓重的个人特色。这个更是生活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里面可以分几类:线下关系的在线化,包括sns、qq等基于基本已知对象的交流;线下关系的扩大化,包括微博(对屌丝来说)、论坛,大家都是奔着名人或者某些特定内容而聚集的,接触的人物都和线下没什么区别,但是会地理上更分散;个人展示类,优酷、博客、微博(对名人来说),看起来人的元素并不重要,其实都是个人性格的展示,目的可能是推广或者宣泄自己。

我觉得人联网还会有长足的发展,有很多方向吧。

基于兴趣的互联网联系。其实很多都有这个倾向,比如博客、微博、论坛、视频分享。但是,总是感觉不够淋漓尽致。内容产生的这些,确实是以人为中心,内容代表着人的一切。但是人和人的联系明显不如sns,而且内容又只是一个人的产物,没有合作。而论坛作为远古时代的遗产,更多的是资源的共享中心,根本不是以人为主的。

针对人的搜索引擎。搜索都是基于内容的,只能根据较为准确的目标给出缩小之后的答案。以前看过一个文章,说招聘网站,其实缩小了可能性,让人的视野更窄,搜索引擎一样。而且有很强的马太效应,现在更多的流量来自于搜索引擎,而搜索排行肯定与访问量有关。而搜索人,一个人是丰富的,有他的兴趣,某些和你一样,有些不一样,会发散。这样的结果会让人的视野变大,接触的东西变多。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培养就是这样的策略。技术上实在是很难,人很难分析,一旦成功,则功在千秋。

开发人的能力。威客是一个形式,人肉搜索是一个形式。人理解和发散的能力远超过任何计算机,一旦让人乐于奉献出自己的能力,神器的事情就会发生。六度分离理论就是一个例子。开源,还有一个专门替别人填验证码的小游戏,都是这样的形式。

以前的互联网像男人,非常专注。就像百度的那本书——百度,如此专注。以后的互联网会越来越女人,发散、感性。人越来越需要打开视野,需要生活的广度和乐趣而不是越来越艰涩的专业知识。人们会越来越想去斯坦福学习到硅谷生活,而不是去哈弗然后去律师事务所。每天打开相同的网站,看相似的内容,人总会烦的。人的互联带来的新领域的新知和思维上的开阔是不可代替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