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数据存储之SharedPreferences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面具骚彤彤第13季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9 04:50

  SharedPreferences是Android平台上一个轻量级的存储类,主要是保存一些常用的配置比如窗口状态,一般在Activity中 重载窗口状态onSaveInstanceState保存一般使用SharedPreferences完成,它提供了Android平台常规的Long长整形、Int整形、String字符串型的保存。
       它是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呢? SharedPreferences类似过去Windows系统上的ini配置文件,但是它分为多种权限,可以全局共享访问,android提示最终是以xml方式来保存,整体效率来看不是特别的高,对于常规的轻量级而言比SQLite要好不少,如果真的存储量不大可以考虑自己定义文件格式。xml 处理时Dalvik会通过自带底层的本地XML Parser解析,比如XMLpull方式,这样对于内存资源占用比较好。
      它的本质是基于XML文件存储key-value键值对数据,通常用来存储一些简单的配置信息。
      其存储位置在/data/data/<包名>/shared_prefs目录下。
     SharedPreferences对象本身只能获取数据而不支持存储和修改,存储修改是通过Editor对象实现。

 实现SharedPreferences存储的步骤如下:   
 一、根据Context获取SharedPreferences对象   
 二、利用edit()方法获取Editor对象。   
 三、通过Editor对象存储key-value键值对数据。   
 四、通过commit()方法提交数据。

  下面是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main);
       
        //获取SharedPreferences对象
        Context ctx = MainActivity.this;      
        SharedPreferences sp = ctx.getSharedPreferences("SP", MODE_PRIVATE);
        //存入数据
        Editor editor = sp.edit();
        editor.putString("STRING_KEY", "string");
        editor.putInt("INT_KEY", 0);
        editor.putBoolean("BOOLEAN_KEY", true);
        editor.commit();
       
        //返回STRING_KEY的值
        Log.d("SP", sp.getString("STRING_KEY", "none"));
        //如果NOT_EXIST不存在,则返回值为"none"
        Log.d("SP", sp.getString("NOT_EXIST", "none"));
     }

 这段代码执行过后,即在/data/data/com.test/shared_prefs目录下生成了一个SP.xml文件,一个应用可以创建多个这样的xml文件。

 SharedPreferences对象与SQLite数据库相比,免去了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写SQL语句等诸多操作,相对而言更加方便,简洁。但是SharedPreferences也有其自身缺陷,比如其职能存储boolean,int,float,long和String五种简单的数据类型,比如其无法进行条件查询等。所以不论SharedPreferences的数据存储操作是如何简单,它也只能是存储方式的一种补充,而无法完全替代如SQLite数据库这样的其他数据存储方式。
 
 另外,说到SharedPreferences,就不得不提到Android中的PreferenceActivity,看到了么,都有Preference,Android系统本身就大量用到了PreferenceActivity来对系统进行信息配置和管理,例如,无线网络设置界面,MusicPlayer设置界面等,更加详细的,请参照:http://www.cnblogs.com/wservices/archive/2010/07/08/177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