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产业╉ BY:清臣工作室 ╄

来源:互联网 发布:美国php空间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9 22:04
  我眼中的GOOGLE产业╉ BY:清臣工作室 ╄   

前言

这篇文章是清臣工作室历时3天撰写而成的,在撰写之前看过了大量数据资料,以及参考文献,如果你对于里面有哪一个专有名词不甚了解可以直接登陆GOOGLE查阅,也可留言给在下,为你解读。希望大家能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引用前先注明    ╉ BY:清臣工作室 ╄      谢谢!文章可能有点长,就挑点你喜欢的读吧,希望你能有所收获。由于我们资质尚浅,如有任何纰漏,希望大家能做些拇指运动,把错误给我们指出,在此不胜感激。

正文

 

GOOGLE是什么?

Google是一个位于美国的万维网搜索引擎,是网上最流行的搜索引擎之一,Google公司的搜索引擎网站Google和其客户网站如美国在线那里每天接受2亿次搜索请求。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的山景城(被称为“Googleplex”)。

这段文字你可以在GOOGLE首页上,花上0.34秒的时间,轻松找到。这就是GOOGLE。

但这不是GOOGLE产业。而在下面要谈论的东西当中,也决不是单纯的GOOGLE产业,还包括了产业之外的竞争,业务结构框架,以及自己的一点看法。

起源

 

在一切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看看GOOGLE的起源。

1995年,俄罗斯人Sergey Brin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新一届博士生的聚会中,偶然遇到密歇根大学毕业的Larry Page,两人都是电脑科学系(Computer Science)的毕业生。当时他们不但没有一见如故,反而对每个话题都坚持自己的一套看法。直到二人找到一项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提取相关的资料?

在往后的两年(即1996-1997年),Brin和Page为解决这个难题,开发出一款名为BackRub的搜索引擎(Google前身)。1998年,他们听从一位师兄David Filo(Yahoo!创办人之一,另一位是杨致远)的建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家私人控股公司在1999年6月宣布,它已经集到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而Google同时亦以测试版(Beta)现身互联网。

在取名时取的其实是数学名词"古戈尔"(googol,10的100次方,即数字1后跟100个零,常指巨大的数字)的谐音。这显然是一个充满勃勃野心的创业梦想,用创建人佩奇的话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世界上的信息编组"。

其后所发生的事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正如历代极具影响力的网站一样,Google爆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从当时每日处理10000次搜寻,火速升到2003年的200,000,000次。凭借它准确的搜寻功能,Google现在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搜索引擎。

其实,最早的搜索引擎并非GOOGLE,而是Yahoo!(雅虎)。如果现在说GOOGLE已经快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那么当时的YAHOO,就是在GOOGLE还未出世前,搜索引擎的同义词。

 

Don't Be Evil

 

(二)发展时间表:
1995:Google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在斯坦福大学初遇。
1996-1997:Brin和Page的首个搜索引擎BackRub诞生,亦是Google之前身。
1998:Google正式成立,随即被电脑杂志评选为当年的“Top 100 Wed Sites and Search Engines”。
1999:Netscape(网景)公司在其Netcenter门户网站采用Google搜寻技术。
2000:《Yahoo! Internet Life》杂志选出Google为“Best Search Engine on the Internet”。
2001:《Forbes》(福布斯)杂志五月号封面故事,以Google业务为题进行全面介绍,并指出它正面临最大的劲敌微软的挑战。

(三)从数字看Google
0.5:Google一般能在0.5秒内完成搜寻。
200,000,000:Google在2003年每日处理的搜寻次数。
4,285,199,774:现在Google内藏可供搜寻的网页总数逾三十亿。
35:搜寻结果包括的语言种类数量。


(灰色部分选自网易部分内容)


GOOGLE从1998~2003,Google一直洁身自好,成功地保持了纯洁性。令人惊奇的是,其创办人布林和佩吉至今还保持着公司浪漫、天真和散漫自由的企业文化。Google的口号“Don't Be Evil(不使坏)”也深得人心。

然而,随着GOOGLE自身资产的不断扩大,迫于美国证交会和各界的压力,最终上市了。

上市意味着利润,意味着有人问你来要成绩单,意味着你在做技术,做免费服务的同时还要兼顾收入。单纯的GOOGLE很快在这样的商海中接受了洗礼。很快的,GOOGLE ADS一系列的收费服务出台了。不惧泄露隐私的Gmail用户也颇多微词了;但是原先的技术领先优势,却显得不再那么明显了。商业化的言行让单纯的GOOGLE不再单纯。

Don't Be Evil,成为了一大阴谋。

 

扩张后,GOOGLE潜在危机

 

GOOGLE,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只是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的时候,已经在收购PICASA,推出VIDEO UPLOAD一系列上传影象,互联网外资源,从中获得博奕。在比尔·盖茨在研究过网络搜索市场后,恍然大悟之际,已经悄然占有搜索引擎市场达到47%,稳居第一;在大家都不肯升级MAIL邮箱之时,推出GMAIL,给全球打如了一剂强心剂,顿时各大公司纷纷跟风,扩大自家MAIL容量;在大家还在研发适合自己的增值服务的时候,GOOGLE已经窥上了网上交易和购物。

当然在这些大手笔之后,GOOGLE也不会忘记考虑人性化的服务,与DELL合作,创出个性化首页以拉拢用户。这样一波接一波的连招也难怪会传出GOOGLE威胁论这么一说。

迅速扩张的同时也是考验技术和打倒竞争对手的过程。GOOGLE在丰富自己搜索内容和扩展自己副业上,毅然树立了很多敌手:YAHOO,EBAY,百度,QUAERO,甚至微软。YAHOO在收购Inktomi及其收费搜索能力,已经减轻了对Google的依赖;微软和GOOGLE的较量在操作系统,人才等方面开辟的多方位的战场。然而在技术方面,GOOGLE的突破有限,自于美国Vividence 研究公司调查:在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有用性上,雅虎搜索、Ask.com、微软公司的MSN、Lycos等和Google几乎没有差别。

 

与微软的恩怨


如果你在GOOGLE的首页上输入“GOOGLE与微软”这几个字,找到的第一条消息就是“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加盟Google专题_科技时代_新浪网”。

没错,当今企业与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李开复的到来,无疑是为GOOGLE在中国拓展市场,取得了先机。因为李开复本人曾在微软中国担任副总裁,对于中国的业务和微软的技术都甚为了解,所以在他离开微软之后,也引起了一场的法律纠纷。这也使这2家IT业巨头间的硝烟味更浓。

在此之前,其实,GOOGLE也已经在人才这方面对微软进行了一些动作,前微软工程师马克·鲁卡斯基于2004年11月跳槽GOOGLE就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两家公司的CEO也是为此明争暗斗。

GOOGLE与微软的战争真切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从HOTMAIL到GMAIL,从MSN GROUP到GTALK,从MOBILE MSN到移动GOOGLE。。。。。。微软看见了GOOGLE ADSENSE的成功,马上成立了自己的广告研究室;GOOGLE看到微软在桌面搜索的垄断,马上闯入这片技术“禁区”,两家彼此竞争彼此学习,这就是混在IT业的要领。

当然微软想真正的打败GOOGLE必须在搜索上下功夫,微软最近推出的搜索新技术服务也赢得了业界的称赞。然而,面对区区15%的搜索市场份额,微软自然不会心安理得。在另一方面,GOOGLE却完成了在AOL的股份收购,将微软的MSN最终淘汰出局,让微软在这一回合中姑且颓了一把。

与百度的关系


当下网络的主战场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坐拥在搜索服务领域的霸主地位的GOOGLE,当然不想失去中国这么大的一个蛋糕。其实,早在2002~2003年,GOOGLE的海外市场除显锋芒,国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从21%上到26%,但这并不能满足GOOGLE的抢滩攻势,Google显然比谁都明白这一点,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网络用户居全球第二并迅速成长的中国大陆市场,就成为其在纳市上市后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一直迟迟找不到正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合适机会。

在雅虎收购3721后组成了阵容强大的中国搜索研发团队,推出了YST简体版、繁体版和英文版(百度则只有简体版),并先于Google把服务器搬到了中国后,GOOGLE感到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刻不容缓。于是不惜千万美金,注资BAIDU,虽然知道BAIDU是自己进军中国后一大劲敌,但是在当时尚未摸清中国IT业游戏规则的GOOGLE也不赶轻举妄动,如果GOOGLE想成功的在中国立足,那么首先就要让GOOGLE搜索本身符合中国的法律,以致于不会变成第二个YAHOO中国,实践证明,他,做到了。

然而短短1年多的时间,BAIDU就抛开了GOOGLE递上的橄榄枝,在去年的8月5日,在纳市上市。这也是李开复在GOOGLE中国区上任没几天的日子,马上的展开了激战。

始终专注VS多元布局,渠道优势与直销尴尬以及业务的研发等几大方面的较量之后,GOOGLE与BAIDU之争在纭纭众人的口中已经有所分晓。GOOGLE也很会联合中国一些门户网站为自己拉拢人气,如果你使用了GOOGLE个性化首页你不难发现,SINA,网易,TENCENT QQ,这些在中国响当当的网站都在GOOGLE的首页上做了相应的新闻快讯版块。初出中国的GOOGLE在《2005-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中已经压过了先来的YAHOO,来到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BAIDU面前:

注:要知道中国对于于Google,不过百分之一,但对于于百度,却是全部.... 

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人们,对学术的渴求也是与日俱增,在学术搜索方面,2家也都看到了这片地域‘蓝海’。GOOGLE正在向BAIDU学习,积极本土化,如果说以前BAIDU的很多技术的开拓是在学习GOOGLE,那么GOOGLE到了中国,定是在学习BAIDU的之乎者也。(当然,在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学术欺诈手段也有可能因此而更为普及)

但是,对于现在的BAIDU,刚刚经历的侵权案,损伤不轻,对于下一步的方向,相信2家就关于知识产权以及网络版权展开的一番争夺了。

 

GOOGLE运营模式

 

如果要客观的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想必都要从一个企业的定位开始。
那么,GOOGLE在人们眼中到底是什么企业呢?很多人都把GOOGLE看成一个大型的网络公司,没错,你可以这么认为,但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质。让我们换一个思考模式,不妨将GOOGLE看成一个媒体公司。
为何会有如此的想法呢,这并不是我想这么认为,而是GOOGLE本身的市场化运作,告诉了别人他就是以媒体公司的思路来经营的。

好,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解释一些事情了。

  第一,公司的收入来源

如今GOOGLE的99%的总收入都来自于他的GOOGLE ADS中,当然其他的可能还有移动GOOGLE,以及而后进入的传统媒体市场中的部分分额。换言之,GOOGLE的命脉(或者说是致命伤)就是在于他的广告服务,这恰恰也是他如今做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地方。对于GOOGLE ADS,我觉得他不可能象普通广告提供商那样对每个来注册的广告一一人工检测其真实性和播出的必要性,因为这样一来的话势必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我推测,应该是利用网络化管理,将送来的信息和各个地区的分布取得联系后直接由分部电脑处理对所注册的地址以及其他各客观内容一一核实,再发布的产物。所以GOOGLE ADS在我看来,就象GOOGLE产业中的一个太阳,普照在所有GOOGLE产业之上,为整个产业化运作输送不可缺少的能量。说一个极端点的比方,如果说GOOGLE一旦缺少了搜索服务,还能做成一般企业,作成第2类媒体,那么GOOGLE一旦少了ADS,则将面临着倒闭。GOOGLE用广告服务带来的收益带动自己的搜索主业,然后通过自己的免费搜索主业拉拢更多网络用户,为自己博得更多广告收益以及投资商,流量和营收增长双丰收,壮大自己企业竞争力,让这份蛋糕越做越大,也让企业的客户逐渐扩充,这就是GOOGLE让微软眼红的地方。

  第二,公司吸引和保持每一个收入来源的能力

从流量中挖掘商机,从商机中提炼技术。在GOOGLE保证自身搜索技术领先的基础上,还做出了很多增值服务,也就是他所开发的副业,其实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张图看出,GOOGLE所做的这些副业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主业搜索提供潜在资源和潜在客户。包括后面出现的硬件和软件的程序研发都是GOOGLE迈出的每一步增值服务,在这些服务中又多多少少的加入了GOOGLE ADS的影子,这就意味着GOOGLE在这些对普通网民免费开通使用的同时在向相应的企业收取Google AdWords的费用。当然这不意味着普通网民就不是GOOGLE的客户了,GOOGLE也是十分需要网民们的支持的,一旦使用GOOGLE的网民来个集体大迁移,改用其他搜索引擎,那么GOOGLE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而GOOGLE肯定也很希望能从普通网民中挖掘新的广告客户,从而来补充自己的收入来源。

当然GOOGLE在吸引收入能力的同时也是会有些败笔的,GOOGLE HELLO就是其中之一,作为IM,他的技术不存在多大问题,而是在于GOOGLE对IM用户知之甚少,对于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于MSN MESSAGER和QQ的人来讲,使用HELLO无疑是自断财路,毕竟周围的人不可能同时改变自己平日的使用习惯,这也是GOOGLE扩张过快,以及过于自信的结果。

另外不得不讲的就是关于所谓的搜索排名。网上有不少人说GOOGLE的搜索排名作弊,其实是GOOGLE低估了SEO的能力,特别是中国。GOOGLE的这项原本是为自己谋求发财之路的技术,没想到为SEO做嫁衣,技术的有待改进和完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公司持续不断地向客户提供这些价值

作为一个媒体公司,广告部和编辑部密不可分,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GOOGLE编辑部了。GOOGLE的编辑部既是轻松的,又是忙碌的。说他轻松,那是因为GOOGLE编辑部每周都有20%的自由活动时间,就是让公司里的员工们每周必须离开电脑一天(一般在周五)然后玩玩遥控车,做做运动。说他们忙碌,是因为就要经常照料那些日以继日的计算机24小时处理数以亿计的WEB页,还要不断的创新技术,开拓技术领域,编辑部也是创造GOOGLE未来的地方。如果说计算机完美的持续不断的提供着这些价值,那么编辑部就是完美的创造并保证了这些计算机的完美。

在营销方式上,GOOGLE更是采用了先进的直销模式,减少代理商的投入,虽然在中国碰里壁,但是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这样的网络销售模式为公司带来了利润可佳。

 

GOOGLE日后发展

Google2006年的15个预测
Tuesday, 3. January 2006, 10:52:20

Google, Prognosis

在John Battelle预测了他的2006后,Google Blogoscoped也推出了2006年与Google相关的15条新闻。

1. Google推出一种针对整个Web范围的video搜索服务。可能性:80%
2. Google放弃了旧价值开始推出图形广告,引起部分博客的不满。可能性:40%
3. Google今年将收购两家新兴的技术公司以及一家历史较久的老公司并将该公司的旗舰产品免费推出。可能性:90%
4. Google Analytics服务将重新开放申请还将推出Google Calendar,与Gmail紧密集成。可能性:40%
5. 将于2月份进行一次搜索索引的重大更新,数家网站及其业务将被从Google索引中剔除。可能性:70%
6. 雅虎在今年将发布新的email客户端,许多Gmail用户转投雅虎怀抱。可能性:60%
7. 推出全新翻译服务甚至可以实现索引网页的实时翻译。可能性:50%
8. 提高索引的更新频率以在搜索竞争中保持领先。可能性:20%
9. Google Talk推出Web版。可能性:40%
10. 美国政府不当使用Google的某些服务令Google卷入一场严重的隐私丑闻。可能性:20%
11. Google推出聊天搜索服务,但一周后即由于不明原因关闭。可能性:30%
12. Internet Explorer 7发布,Windows的重要性降低,许多应用程序移步Web。可能性:60%
13. 搜索结果顶端显示一项新的“onebox”项目。包括“博客们怎么说”。可能性:60%
14. 雅虎和MSN把更多的注意力从网站内容转移到搜索上。可能性:20%
15. 越来越多的人抱怨Google对Web的垄断,可能导致数起诉讼案。可能性:50%
(via: Solidot)

这是GOOGLE未来一年内的发展规划,现在的搜索引擎的总趋势是越来越综合化,通过不断的合并重组实现自己企业的多元化,对于广告业务发达的GOOGLE来说,创造广告业的新突破,以及寻求搜索内容广泛性和内容的私密性的平衡点都是未来要攻克的技术和资源问题,多元化的GOOGLE产业已经让自己走出了传统搜索引擎的束缚,走向更广天地,有人说GOOGLE现在做的更象是门户网站。我说,GOOGLE做的更象电子阅览室,而不是新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