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来源:互联网 发布:百胜erp软件办公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8:34
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讲到“七人分粥”这个经典的管理小故事。今天,“梅言乱语”一番,说说“七人分粥”带来的启示——

 

◆《七人分粥》

 

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

 

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读《七人分粥》悟管理之道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   启示

  “七人分粥”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 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那么,如何分食这一锅粥?多次博弈后这7个人的小团体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但是规则形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连带产生一些问题,网上有帖子对这些规则作了经典评论:

 

   规则一:指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最好,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一周中只有1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

   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的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的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象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每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些规则其实揭示的是管理中“管”与“理”的平衡问题。

 

   何谓“管理”?追根溯源,“管理”一词缘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管”,我国古代指钥匙,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管是法治,是依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体现着权力的归属;所谓“理”,在古代是雕琢玉器、整治土地、治疗疾病。引申有疏通、引导、处理事务之意。“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因此,“管”与“理”的组合决定了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即控制职能与协调职能。

 

曾看过一份权威的调查分析报告称:在中国,管理者80的时间用在管理,仅有20的时间用在工作。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曾指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工作中的“管”与“理”遵照的是20%与80的比例,这与中国管理中的“管”与“理”的比例恰好颠倒。

 

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组织中具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也不缺乏良好的指挥流程,但效益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将太多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到“管”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复杂,严格的规章和流程由于到具体事务上无用而成了摆设。甚至,还常常陷于这样的无奈:部门之间互相推委、扯皮,可举起板子却找不到屁股来打。

 

经济学家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管理=管+理=管好管住+理清理顺。不言而喻,“管”蕴含着权力,表现的是指挥与服从,支持“管”的是一套规章制度。“理”则蕴含着智慧,表现的是沟通与协作,它更需要的是一种韬略,一种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东西,支持“理”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因此,良好的管理机制应有权责明确的制度,并辅之以文化的润滑和组织架构的匹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像CEO韦尔奇一样真正领略“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的精妙。

 

(注: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