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夺冕

来源:互联网 发布:尤伦斯艺术商店淘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10:58

克拉苏惨败东方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罗马城。这件事让罗马人很吃惊,但也仅仅是吃惊而已。在大多数罗马人看来,这只不过又是一次对蛮族作战的失利而已。而且跟以往近在眼前的高卢人、日耳曼人相比,这伙叫帕提亚的蛮族远在天边,不值得罗马人多么大惊小怪。街市上、农田间、神庙里、角斗场中,罗马人仍然在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可对恺撒和庞培来说,克拉苏兵败帕提亚,与其说是一条战报,不如说是一个警报,一场大战的警报。
  两人之间再无缓冲余地,一场史无前例的罗马内战即将爆发。
  以往,罗马人喜欢玩儿刺杀,喜欢玩儿阴谋,喜欢玩儿暴动,但像这种真刀真枪的大战,他们还没怎么玩儿过。即便是马略和苏拉,多半也都是趁对方不在的时候对罗马城玩儿一下偷袭。
  可现如今,恺撒和庞培,各自身经百战,胆略过人,都曾用赫赫战功给罗马城带来过无上的荣耀。
  他们两个一旦开战,罗马将陷入怎样的境地?
  人们不知道,人们拭目以待。
  
  说是拭目以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干坐在家里擦眼睛的。对许多人,尤其是那些身处政局之中的人来说,眼前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那就是站队。
  但凡有点眼光的,都知道这两人一定会打倒你死我活,站错队的话,后果可能很严重。二选一,必须得选。
  罗马元老院做出了他们的选择:支持庞培。
  
  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几乎是必然的。
  在恺撒和庞培的这场明争暗斗中,双方一直采取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
  恺撒自始至终呆在高卢,平定了一场又一场的蛮族叛乱,高卢成了他牢不可破的根据地。
  庞培却一直死死地钉在罗马,牢牢掌控着罗马城内的局势,连他的西班牙领地都是派他的亲信去经营的。
  这样一来,罗马城当然会倒向庞培。
  公元前50年,元老院开始向恺撒施压。他们任命庞培为罗马终身独裁官,并勒令恺撒在公元前49年7月1日前解除在高卢的一切职务。
  
  孟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叫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确,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人心的向背,即便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也会对战局发生极重要的影响。
  但这里我们要说一下这个“道”字。
  身处在时局之中,交战双方谁“得道”,谁“失道”,可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明显。尤其对广大群众来说,有时他们根本很难知道战争背后都有那些内幕,甚至不知道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只好从战争宣传中去了解。
  所以说,善于打仗的那些人,总要让自己看上去“得道”。比方说中国古代的檄文之类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白写的。
  
  现在庞培就是在干这样一件事情。他以元老院的名义宣布了这样一个决定,如果恺撒胆敢拒绝,那么恺撒就违反了法律,就成了秩序的破坏者。庞培自然也就在道义上取得了领先。
  而对恺撒来说,他是绝不能交出在高卢的职权的。那是他的一切。
  于是恺撒试图扭转局势,他发表声明说:让我卸任,没问题,但庞培也要卸掉所有军权。
  这个声明有个巨大的漏洞,很快被庞培抓住:作为一个罗马官员,被元老院要求卸任,是没有资格讲条件的。
  庞培仍然在道义上牢牢压住恺撒。
  大战之前,庞培取得了巨大的舆论优势。他长期留守罗马的苦心并没有白费。
  但他绝没有料到的是,在不利的局面下,恺撒突然祭出了一记精彩杀招,瞬间将庞培所有的优势化为乌有,并一下子拿到了绝对的主动权。
这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招数。只不过,以前它基本只出现在这个或那个的变法里。当恺撒把它用作军事目的时,它立刻显示出无比的威力。
  这招就是,恺撒说:一旦我掌控罗马,我会将罗马公民权向所有意大利人开放。
  没错,罗马的人心的确是由你庞培掌控着,可我一举就得到了整个意大利的人心。孰优孰劣,一望便知。
  四十年前的社会战争,已经证明了靠罗马对抗整个意大利是不现实的(参见第210节)。现如今,同样的格局再现,庞培败局已定。
  
  公元前49年1月初,恺撒向罗马进发。
  庞培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于是,在恺撒的大军还在路上的时候,庞培就卷起铺盖卷,逃了。元老院的大多数人也只好跟着庞培逃跑,将罗马城拱手相让。
  往哪儿逃呢?庞培的根据地远在西班牙,而恺撒的高卢,正好横在罗马和西班牙中间,所以庞培只得向东退却。他带上了所有能带上的精锐部队,东渡亚得里亚海,逃到了巴尔干半岛。
  恺撒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海边,才不得不放弃了继续追的念头。海战可不是恺撒的特长。
  而后恺撒转回罗马,开始巩固自己在意大利的统治。
  
  几乎全城的罗马人都在胆战心惊地等候着命运对自己的裁决。两个月之前,这里还是庞培的根据地,他们都曾或自愿或被迫地做过庞培的支持者。现如今,恺撒杀进城来,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恺撒之所以是恺撒,而不是马略,不是苏拉,就在于他的眼光、胸襟和政治头脑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们。
  杀戮、迫害、抢劫,人们预料之中的各种恐怖行动,一件都没有发生。
  罗马城安详宁静,秩序井然,完全不像是刚刚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权力交迭。
  同样是雇佣军,马略、苏拉的士兵看见财宝就走不动路,可恺撒的士兵就可以做到军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
  这就是差距。
  庞培此前在罗马城内精心制作的反恺撒宣传,在恺撒进城的这一天立刻变得毫无意义。
  罗马自此成为恺撒的罗马。
  
  经过了短暂的停留,重建了罗马城的秩序之后,恺撒开始对庞培全面用兵。
  其实,就当时的形势来讲,庞培手中的总兵力是超过恺撒的。但庞培的劣势在于,他的主力部队远在西班牙,跟主帅分处两地,很难呼应起来。恺撒深知,一旦庞培成功从海上潜入西班牙,主帅跟主力部队合二为一,那个时候再想击破,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恺撒集中大部分主力,向西班牙进发。
  驻扎在西班牙的庞培副将阿弗拉尼乌斯收到指令,坚守不出,与恺撒打消耗战。
  这显然是一个明智的战略决策。恺撒虽然气势正盛,但总兵力处于劣势,贵在速战,拖是万万拖不起的。
  
  然而恺撒的厉害在于,在对方明知道你要速战速决的情况下,他仍然成功地实施了速战速决。
  他采取了一连串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指东打西,指南打北,最后成功地切断了对手的粮道,迫使阿弗拉尼乌斯投降。
  紧接着,整个西班牙望风而降。
  庞培对恺撒的军力优势丧失殆尽。
  
  得胜之后的恺撒掉过头来,向巴尔干开去。
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希腊的西北角,有一个人口不到400万的小国,叫做阿尔巴尼亚。现如今,它大约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年年靠着外国数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过活。
  然而在两千年前,这里却是希腊-马其顿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逃过亚得里亚海的庞培,便把他的基地选在这里。
  庞培的数万雄兵屯在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海港城市迪拉基乌姆(今阿尔巴尼亚都拉斯市),准备与恺撒决一死战。
  
  迪拉基乌姆是一个地理位置对庞培极为有利的地方。
  从意大利出发,如果想要沿陆路到达这里,需要从北面绕过亚得里亚海,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可从这里出发沿海路到意大利,几乎可以朝发夕至。
  所以,恺撒想要进攻迪拉基乌姆,几乎不可能走陆路。因为可能他刚走到半路,庞培的海军已经把登陆意大利了。而从海上进攻的话,恺撒的海军比起庞培来,实在有些差距。
  每条路都走不通,怎么办?
  偷着走。
  
  公元前48年初,隆冬时节,天气恶劣。恺撒的军队却悄悄集结在亚得里亚海岸边,准备一次勇敢的航行。
  那是一个老水手们都不愿意出海的日子,所以庞培也毫无防备。恺撒却愣是带领着他的士兵跨过了天堑一般的亚得里亚海。
  他仍然不敢正面进攻迪拉基乌姆,他的登陆地点选在了南边300里开外的地方。那里的防守更加薄弱。
  一个疏忽之下,庞培的海军优势灰飞烟灭,他只能跟恺撒打陆战。
  而一旦到了陆地上,恺撒天下无敌。
  
  由于不敢把全部本钱投入这场疯狂的渡海行动,恺撒带过海的兵力远逊于庞培。而且庞培也绝非等闲之辈,刚一发现恺撒过了海,便立刻出动海军,切断了恺撒与意大利本部的联系。
  恺撒成了一支孤军。
  恺撒当然料想过这种局面。既是孤军,那就孤军挺进吧。
  恺撒一步步向迪拉基乌姆靠近,最终成功地兵临城下。
  攻城战从来都是辛苦的。此次恺撒战果如何?
  ——惨败。
  他不仅攻城未果,还中了庞培的埋伏,溃不成军,连忙领兵向南撤退。
  
  现在庞培手上有两个选择:其一,继续固守迪拉基乌姆城,凭借天时地利,打恺撒打不起的消耗战;其二,趁恺撒新败,己方气势正盛,追击对手,彻底将其消灭。
  坦白地说,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的话,在当时的情形看,两个选择,都很不错。
  就庞培的本意,他本是想求稳,选择前者。但刚刚的大胜令他的手下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向恺撒进攻。
  庞培最终听从了部下的意见。
  从战略上,这没有错。他唯一的错误,在于低估了恺撒这个对手。
  他终将为此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
  
  公元前48年8月9日,希腊中部的法萨卢斯平原,两军相会。
  罗马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法萨卢斯战役爆发。
据史料记载,庞培的兵力在5万到7万之间,而恺撒手边的军队不过3万左右,且是在平原作战,硬冲硬打,几乎无巧可取。更何况恺撒大军长途跋涉,且新逢大败,人困马乏,处于明显的劣势。如果单从纸面上分析,恺撒的胜机实在不大。
  可以想象,开战之前,恺撒一直都在苦思冥想着破敌之策。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胜机究竟在哪里呢?
  最终,他找到了。
  
  恺撒的这个破敌之策可以用一个棋类术语来形容:抢先手。
  喜欢下棋的朋友都知道,在下棋中,先手总是极其重要。而这其中,不同的棋类先手的意义又不同。围棋的先手,讲究取地取势;而象棋的先手,重在牵制对手,主导战局。
  打仗与下棋自有相似之处。战略谋划,更近似于围棋;沙场对决,则更近似于象棋。
  恺撒这招,便是象棋中的抢先手。
  
  完全出乎庞培预料的是,战事一开,恺撒那处于人数劣势的疲兵竟首先发起攻击,向庞培的大军疯狂冲去。
  庞培一见敌军的气势非同凡响,连忙领兵迎战。
  这一来,恺撒就成功达到了牵制对手的目的。庞培只顾着组织大军与恺撒对战,完全没有来得及去想恺撒的后着。
  结果,两军激战正酣之际,突然,一支奇兵从恺撒的后军中如闪电般杀出。这正是恺撒在一开始就预留下的精兵。
  这支奇兵的出现,完全打乱了庞培的军事部署,也彻底打破了战场上的均衡。他们在庞培的军中成功撕开了一条口子。
  前文说过,西方战阵式的交锋,保持己方正面阵线的完整性极为重要,阵型被打破,就等于输了一半。
  庞培军陷入不利之中。
  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只要指挥得当,输一半也未必等于没有机会。可庞培的下一个举动,直接把另一半也输掉了。
  他干了什么事呢?
  他重复了波斯大流士三世和匈奴伊稚斜单于的英雄事迹。
  两百七十三年前,高加米拉;七十一年前,漠北草原。两位君主都是在己方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临阵脱逃(参见第122、197节)。
  今天的法萨卢斯平原,这一幕再次重演。
  庞培溜回营帐,去等待战役的结果。
  其实他等的是逃跑的信号。
  果然,不久之后,前方战报传来,己方惨败。庞培撒腿就跑,一直跑到了非洲,跑到了埃及。
  庞培手下数万大军,除六千人阵亡、少数人跟他逃跑之外,其余大部分当场投降。
  法萨卢斯战役就此结束,恺撒完胜。
  
  之后,恺撒对庞培穷追不舍。
  然而,还没等他追到埃及,他就收到一样东西。
  ——庞培的人头。
  原来,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三世由于不想跟恺撒发生冲突,遂将庞培暗杀。
  庞培,这位曾经令猖獗海盗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曾经令广袤东方俯首称臣的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了一柄小小的匕首下。
  一切密谋,一切争斗,都在此戛然而止。
  双雄夺冕的好戏,终于收场。
  此时大业已成,风光无限的恺撒绝对不会想到的是,仅仅三年半之后,他自己也将迎来与庞培一模一样的结局。
  今日你成王,他败寇,到头来,皆不过冢中枯骨而已。
  恺撒死的那一刻,会想起庞培么?
  
  当然此时恺撒还没死。他既已追到埃及,自然打算把埃及顺手拿下。一颗人头,丝毫阻挡不了恺撒把埃及变成罗马行省的想法。
  何况此时埃及兵少国弱,根本没有任何可能阻挡恺撒的大军。
  但一个人的出现,却使得埃及奇迹般地免于灭亡,托勒密王朝得到了最后一点延续。
  又是一个传奇人物出现。
  还是一位女子。
  你当然知道她是谁。请看下集——埃及艳后。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