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总结系列三:洞察恋爱的心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卸载软件命令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5:14

 

“如果这个男人只想跟我上床,不想负责任,但我又不想失去他,我该怎么办?”

 

       一上课,老师就向学员提出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当场有很多女士感到面红。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问题的重心不是考察你的处理能力,而是提醒你注意问题的聚焦点。这个问题很容易把你的关注点落到了“这个男人”,但当你谈恋爱时,焦点应该是“你的立场”,不管那个男是怎样想,“关键是你的立场要明确”。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要问问自己,我的立场是什么?如果是为了结婚,如果是为了找一下恋爱的感觉,这两种立场,对于刚才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的。

      原则之一:恋爱时,首先明确你的立场。你想得到什么,再考虑对方是如何想的。调整对问题的聚焦点,这是很重要的。

 

 

    上周四下午,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爱情心理学的讲座”,由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老师讲解,主要探讨“一见钟情“的爱情现象。现场座无虚席,总体而言,讲得还是有点偏理论性,再者就是不够体系和清晰,好在我还有一点心理学的基础,才勉强听得明白,总结如下:

 

1、  调整你的聚焦点

恋爱时,首先明确你的立场,再考虑对方是如何想的,注意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聚焦点

 

2、恋爱的感觉:

   1)重温童年的美好

   2)修正童年的错误

 

3、关系—性格—命运

      1)性格决定命运——我的理解:这个好像不断地被时间和被我们自己证实,如果我们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们的许多职业选择就开始局限在适应你性格方面的内容了,命运逐渐被性格导向化。

2)关系决定性格——老师所讲的意思大概是因为我们从小和家人,特别是父母、至亲的人、朋友所形成的处理这些关系的特定习惯模式,而逐步形成了性格。

3)客体关系理论:主体与客体——在人的意识里个人是宇宙的中心,其它人和事物都是客体,围绕自己在旋转。其实,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我挺认同老师的观点。

4)“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这个只是客体关系理论的简化通俗版,并非真实存在所谓的“内在的父母”

5)人格在6岁前定型——这点很重要,提醒父母要在六岁前注重大力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特质,如果你想孩子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可以和孩子一起饲养宠物。六岁前,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重要,其次是父亲。对比了一下自己,感觉我在六岁前离开了父母,和爷爷他们一起生活,这确实对我个人影响很大。不知不觉地,我把爷爷当成了我父亲的投射,所以爷爷的许多行为准则深深影响了我,比如善良诚实的品质、家庭观念等。

 

4、命运是自我实现的,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完成的

      1)每个成年人的命运,是自己完成的

      2)强迫性重复——内心总会有一种追求童年(6岁前)的重复性的东西,强迫你在成年后不断地去满足你童年的需求,所以“一见钟情”是存在的,因为它能够满足你对童年美好的追求。

      3)自我实现的预言——心理暗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你的“心理所想”

      4)关系越密切,投诉越厉害——童年时,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你很容易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特性,他们对你的性格形成重要的影响

 

5、解决之道:接受

接受真实的自己(真实是和理想相对的)

接受真实的恋人

接受真实的父母

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改造自己的另一半,只能双方微调来适应和接受对方。

 

6、寻找伴侣,是选择相似还是互补?

这点老师还是没有讲透,其实这无法做得绝对,但概括老师的观点就是要求两个人的性格互补能够达到相对平衡。

 

一个有趣实验:请用10个形容词描绘自己,然后写出这形容词的反义词,其实这就是你人格的反面,经常有人发现和自己性格反面的人就是自己的另一半。

 

武志红老师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uzii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