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敏捷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 对话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22:47


    答应了作者为本书写序已是两星期前的事情了,对此托付我诚惶诚恐。近来工作忙碌,虽未提笔,但心中一直惦念不忘仔细斟酌如何才能将本书作者对于敏捷的理解和著述浓缩成文,写出一篇精彩的序而不负期望。
    本书写得有生趣。大概是有很多共通之处吧,所以读主人公的故事就回忆起了许多和敏捷团队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在敏捷咨询服务中遇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公司做敏捷似乎来自一股强劲的“西北风”,头头脑脑们开始铺天盖地地学习和宣传敏捷。敏捷确实那么神奇吗?敏捷真的能让偌大一个公司的项目运营变得像其所提倡的那样快速、灵敏吗?敏捷的确可以让公司的业绩大幅提高、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吗?即使这些问题能够在敏捷开发中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参与敏捷开发的人需要有哪些变化,而他们又将会有哪些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接手了几乎是公司启动最早的敏捷项目之一,开始边接受边思考。
    没想到,短短的两年时间,工作几乎让我着了迷。虽忙,但亦快乐。仿佛是触动了我的某处神经,不对,应该说是着了魔,我不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还逢人便说,敏捷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满足。大概我是个天生的工作狂吧,接受挑战总能让我兴奋。而且,在敏捷项目里工作不再是被设定既定的目标,终日朝着固定的要求努力,而是自己同样需要了解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由自己决定如何达到目标,由自己计划何时达到目标。敏捷开发项目超级锻炼人,让我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感觉。
    这些大概就是敏捷让我感受到的不同于以往项目的最大区别吧!
    在传统项目中,层次森严的等级管理制度让我们疲于奔命,但很少有机会想想对错。而现在的敏捷项目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责任和要求,更多的是信任和鼓励。
    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个题外的故事。
    我和太太认真地装修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在装修期间,爸妈扮演了“伪监工”的角色,对工人的工作大加赞扬不说,看到问题竟然还说“比起当年好多了”,而我和太太自始自终就没放心过。当然,本应自己更多地去和工人们沟通,让父母闲些。所以,后来爸妈也就退居二线给我们做后勤了。因为是自己的房子,而且是要结婚的新房,我和太太特别细心。我详细量了房间的尺寸,但凡去和设计师聊设计,或者去家具城淘货,拿出来就能比划。太太更牛,把买来的冠军砖在我绘制的图纸上横排竖排。当时我超级怀疑她的能力。几面墙如何做到排列得最好,也就是说,整砖要用在看得见的地方,碎砖应该用到角落看不见的地方,这可是一门学问。而且,还要考虑砖的排列方向产生的美感:哪种排列方式会有延伸空间的效果,哪种没有。最后,还要充分利用切剩的砖,不能造成浪费。这简直是最让我头疼的奥数嘛!没想到,太太用两个小加班就搞定了。当工人贴完砖,厂家来拉退回的砖时,居然立刻打电话到店面,说:“你们怎么给客户估计的面积?怎么整整多了两箱!”而我们家的砖贴得相当的漂亮。
    下面还有一个故事。
    一天,我和太太照常去工地。进门一看到新贴好的砖,太太顿住了,然后径直走到跟前,拿起工人的水平尺,像模像样地比划起来:“老公,我觉得这块砖低了0.1厘米!”听了这话,工人差点从梯子上跌下来,我也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眼力,没说的。而工人是个很不错的老师傅,听见我们这么说,就拿来专业的工具帮着仔细测量起来。结果太太说得一点儿没错,就是低了。我和老师傅当时那叫一个诧异和佩服!最关键的是,连老爸也感觉在这之后工人们干活更认真了——让我们将敏捷项目进行到底!
    其实,无论是开发、设计还是测试,甚至包括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切细微活动,当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义务而不是责任后,效率和质量会有惊人的飞跃,而且在管理和过程中耗费的其他成本也将显著减少。这也是我想通过上面两个故事与读者分享的。
    在之后的敏捷咨询生涯中,我也屡次用实验证明了这一事实。当团队将项目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时,无论你们是在从事敏捷开发还是传统开发,你们团队的工作成绩都将非常亮眼。
    敏捷开发,特别是Scrum的模式,我最喜欢,因为它提倡以人为本、平等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相信队友,它简单而直接的沟通平台能让人有更多的主人翁意识。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会很容易被大家看到成绩并获得认可。如果Scrum Master很专业,那么大家就能加倍感受到“相互依存”的氛围。
    所以,我们常说,敏捷开发能让我们读懂“没有一个人的成功,也没有一个人的失败”这个道理。一种主人翁和集体意识,一种宽容的待人态度,一群乐于积极自我学习和相互分享的伙计(包括女伙计),铸就的就是一支优秀的团队。
    敏捷开发伴随的是突破和挑战,从外面看到的是市场决定一切,在里面酝酿的是对新技术和新想法的勇敢尝试。曾经有位高人讲过:如果你的工作不是经常遇到困难,就说明你的工作还缺乏挑战。想想看,无论是硬的技能还是软的技能,不都需要在有挑战的环境里来培养吗?所以,正如我们感受到的,我们的实践也说明敏捷不仅能够开发和培育人,而且能促使人更快地成长。成就感是个好东西。
    说到本书的另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潜移默化地让人体会到E公司是如何将一支普通的开发团队从传统团队转变为成熟的敏捷团队的。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可以一蹴而就,这支团队也是在不断地寻找局限和不敏捷之处,步步为营地改善,最后才终于成为一支经验丰富的敏捷团队。总结其精华,我感觉:首先,这个组织找到了正确的人,他勇于负责、敢拼敢扛,同时,他不刚愎自用,他相信协作总是大于“一”的道理;然后,就是遇有“贵人”,无论是在团队的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基于信任和指导,“贵人”让这支团队顺利地从各种陷阱里走了出来;最后,就是团队通过良好的沟通达到一心一体,无论是理解市场动向还是上传下达,团队总能在共同目标上达成一致。这三点缺一不可。做好一件事也要“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是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阻碍和问题,许多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真的没有办法像故事中描述的那样,虽有波折但仍能达到目的。比如,如何在跨时区、跨地区的多团队合作项目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进度协调,如何在文档和话语的沟通中作出折中的选择,如何将TDD做得更有效率并减小转变的风险和成本等。希望作者能够在本书出版后有第二步的出书计划。
    最后,我要感谢作者的邀请。为本书写序的过程仿佛也打通了我的奇经八脉,又好像打了场痛快的球赛,让我兴奋不已。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得到读者您的喜欢。对于本序的内容如有疑义,本人愿与探讨。

 


谢明志
IBM全球敏捷社区中国区主席
IBM注册敏捷培训讲师
书于2009年9月8日

 

 

 

到互动出版网预订本书

http://www.china-pub.com/19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