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读银行改革关键之关键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网iphone6s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1:26

引自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news/200472/main/2195f2065.asp

心理学解读银行改革关键之关键

银行业改革正围绕明晰产权、引入公司治理结构、股份制上市三大热点展开。有人认为其中公司治理结构是关键,当我们揭开公司治理结构其中的治理因素后就不难发现,这关键中还有关键。

与其它行业相比,银行业最大区别在于资本金和产品都是货币,主要的资产来源于负债,而且面广量大。资产质量是银行的风险所在,财务管理不能直接反映资产状况,监控信息滞后,充彻着巨大的道德风险。一旦有隐情暴露就为时已晚,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巴塞尔协议》中已指出银行应加强内控、减少风险,特别强调了三个支柱,即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但银行当前暴露的问题主要是由内控不力引起的违规问题,因此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把以控制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西方发达国家也并未解决好这一难题,美国的理公司治理结构也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变化,正从经理人掌权、不受监督制约转向由投资人控制、监督经理层的治理结构【1】。

(一)

     控制、监督不能全指望理性上的制度措施,更要有约束力的环境来保障,因为同样的制度因环境不同,其执行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有约束力的环境是一种心理环境。他是指:人在同样物理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压力,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拓扑心理学家勒温把它称作准环境。他举例说:“比如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母亲在家不在家,他在花园中游戏的行为便可随之而不同,可是我们不能假定这个母亲是否在家的事实存在于儿童的意识之内” 【2】。 其实儿童的意识中母亲在家并非时时存在,但激发出的恐惧情感有一定的延时性,而且恐惧是反映在环境之上的,这是“情感迁移”【3】的结果。母亲的威严,引起儿童的恐惧情感兴奋灶的反应,由于情感迁移的作用,恐惧情感会迁移到周围的事物之上。母亲不在家时,花园是活跃的环境,一草一木都是生动的,是一幅逗你玩的景象;母亲在家时,花园变成了严厉的环境,一草一木都是严肃的,是一幅沉寂的景象。企业的约束机制对经营者来说,就是要制造一个“母亲在家”的治理环境。
     然而在现实中经营者往往也由上级直管。这种理念来源于监督,由于下一级企业离开了上一级主管部门的视线范围,难以进行实时监控。这时,上一级对下一级的管理希望采用两种不同的职能分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其实,这样虽然从理性上指定了所有者代表,但却剥夺了所有者代表的“办公用品”——敬畏感。
     对母亲来说敬畏情感来源于监护权,对企业来说敬畏情感就来源于任免权。由于个人对安全的需要,人们对任免权会产生敬畏感,敬畏感迁移到某个人身上,这个人才被认定为真正的领导。进而,建立在领导身上的敬畏感又会迁移到环境里。所以有敬畏感的领导在企业,企业的环境才是有约束力的环境,没有敬畏感的领导只是名义上的领导,他即使一直在企业里,企业的环境也是没有约束力的环境。经营者在有危机感的环境下工作,经理的职务也只是一个职业、一种谋生方式,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业绩才能防止被炒鱿鱼,再没有心思东张西望争名夺利,因此,毫无权力可谈。公司治理结构催生了“经营者为所有者代表打工、所有者代表为职工和股东打工”的治理局面。只有当掌权者成为了打工者,职工和股东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约束。他的原理实际上相当于上级机构派员常驻下级结构进行实时监督,将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考查变成经常性的考查。不仅如此,同样一笔业务在有压力的环境下,会看到更多的风险,而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就少见风险或不见风险。正常的压力有利于经营者少犯错误、多出成绩,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制约能创建一个合格的代理执行者。至此,人们还是不能放心,经营者归所有者代表领导后,经营者会不会变成所有者代表的傀儡呢?其实,经营者能够百分百执行所有者代表的意图就正好说明控制有效。这种疑虑与其说是为经营者担心,还不如说是为代表者可能不忠实而担心。这种担心来源于现实中代理者大量涌现不忠实的经验反应。不忠实的原因是违反另一个心理原理,是多重角色引起的。
    
(二)

     忠实的“代理守望者”需要依靠单一的荣誉角色。“角色原理”理论揭示: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与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一样,都具有各自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库恩认为:“个人按照他在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形成自己的行动计划,他对自己的态度就表现在这个行动计划中” 【4】。他的关于“我是什么人”的问卷研究表明,关于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回答占主要地位,关于个人特点的回答很少。人在实施荣誉角色时能够自我遏制本能欲望,弗洛伊德也认为:“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纳的。往往是欲望迁就于规范,——欲望让步,欲望只能压抑到无意识中” 【5】。
     医生的角色赋予了救死扶伤,战士的角色赋予了执行命令,船长的角色赋予了与船同生死共存亡。很多职业家都冒有生命危险,但他们并不拥有产权。因此,角色驱动力可以大于产权,也可以大于生命,甚至高于爱情。
     其实,荣誉角色也来源于“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理解不同的是,无意识的“质量”并不是天生铸就的,而是先天的情商与后天受到的教育、训练有关,是隐藏在“情绪记忆”【6】中的潜在素质。它像一本长卷,平时的点点滴滴被归纳成不同的章节记录在心理模板上。当遇到相近的情景时会在瞬间被检索到,检索到的对应情绪形成内驱力,供给人进行定位,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由于这个反映过程是瞬间完成,无需思考,因此弗洛伊德主义把它称之为无意识。在集体哄抢事件中,并不是集体无意识,而是集体无角色。在无角色定位的场景下,人就无法对照到正确运用的章节,只能凭借自然的流露。所以,在哄抢现场的人会有多种反映,有的成为制止者,有的成为旁观者,有的成为了哄抢者。哄抢者大都在事后为自己的趔趄行为感到后悔不已,其实他们也只是受极个别有犯罪心理人的激发,调用无意识中的低级篇章。如果当时的哄抢者被赋予了守护者角色,各人虽然运用章节中的内容会有差异,但至少这一章节里面写的都是防盗内容,因此也会尽忠守职 (对正常人而言),最多体现出水平上的高低而已。
     “角色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在不同场景中担当不同角色,在卖主面前是买主,在买主面前是卖主;在下属面前是领导,在上司面前是下属。但在同一个范畴内却不能担当两种不同的角色,否则就会造成角色冲突和角色暧昧。
     所有者代表是守护者角色,经营者是掌管者角色,这是一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同时担当这两个职务就制造了双重角色,必定引起了角色暧昧和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和角色暧昧势必导致守护者的不忠实,甚至会滑向守护者的反面。
     而在现实中企业转制存在大量的偏差,他们不是由外部直接管理经营者;就是让所有者代表兼任经营者。前者违反了公司法不说,还使得所有者代表失去对经营者的控制力;后者却仍旧没有构建所有权代表。人们不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不熟悉,而是以上两种貌似公司治理结构的“同素异形体”导致了极大的治理差异。如同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炭等“同素异形体”一样,虽然构成它们的元素都相同,却只有金刚石表现出非凡的强度。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同素异形体”,使得企业公司化改造后又回到了行政化老路。                            

    

(三)

      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是引入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结构的关键是单一的代表角色和代表有控制力。产权构成只起组织作用、上市也只起充实资本作用,他们与效率毫无关系。对公司治理结构关键认识不够,才把问题转移到明晰产权、股票上市和完善制度上。
     提倡产权明晰,是想能有人关心企业。其实,关心企业的人大有人在。除了出资人想关心,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想关心;企业的职工想关心,企业的合作单位也想关心;企业周围的居民想关心,社会各界都想关心。都希望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企业。问题是,如果是允许侵占现象存在的话,掌权者就不想让人关心。职工有比产权更加珍贵的东西——才华。他们和股东一样关心自己企业,即便职工交了股金同时成为了股东,情形又会有什么好转呢。无数的事实证明企业的领导是不归职工管的,因此只能爱恨交加听天由命。如果公仆不能为主人负责,那叫什么公仆;如果主人把权力交给公仆,公仆又把权力还给主人,那又叫什么公仆。其实,失去控制的代理,产权再明晰也无济于事。即便是两个人合资办的企业,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了其中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可以在经营外的任何一个环节合法地获利,而在公司的账上出现亏损。即使是一个人的私人银行,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还是会碰到代理问题。因为在他们的分公司和子公司从事经营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这种困惑就是所谓的“大企病”。企业需要真正的产权代理人。有控制的代理人不但不会拒绝各方面的意见,还会主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因为这是代理人的立足之本,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各界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来。
     提倡银行上市是想能从此接受社会的制约,改变投资方式避免被人侵占。理论界有这样的解释,股权还是使用权,只要掌握转让权就掌握对企业的制裁权。其实这种想法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因为资金一旦变成股金,股东就失去了支配权。如果投入的是一个没有制约机制的公司,代理人要亏掉股本金就不会和股民多商量。到时候跑掉的是股民套住的还是股民,是股民与股民之间的你来我往,代理者侵占股民的本质没有变。
     完善制度是最后的一个猜测。一些先行的银行改革,产权明晰了、股票上市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分设了,但效率丝毫没有提高。剩下的只有一种解释,制度不到位。那么同样的公司章程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局面呢。其实,再好的制度也要有执行力,各项会议议事制度,只在有约束机制的企业中起作用,而对于没有约束机制的企业,制度只是一种摆设。在无所顾忌的环境里任何制度都可以被变通。
     我们都认为不是自己的资产就不能代表,恰恰相反,委托代理就是要解决代表问题。没有守护者看管,直接插手别人的财产就不是代表,在司法解释上是占有他人财产。合法的侵占并不比非法的侵占有优越性,相反危害性可能更大。长期以来我们混淆了侵占与代表的概念。全权接收的后果和集体哄抢事件情形一样,可以在保护和侵占的两个面上任意摆动,就看各人的内在素质。在这种条件下虽然也有成功的范例,那只是人格的作用,并非是治理的功劳。
     所以,产权明晰也好,模糊也好,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有代表;所有权代表民选也好,委派也好,也不是实质,实质是要有控制力。要成为所有者的代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不直接参与经营,2、对经营者有约束力;要成为代理经营者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有完全的经营权,包括人、财、物的支配权。2、必须受所有者代表的直接聘用。因为,在众多的领导权当中唯有用人权才是真正的约束力。
     人不单是理性的人,同时还是感性的人。理性的制度要适应人的感性世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的同素异形体来源于对“现代企业制度”的错误总结,只归纳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表象,而非实质。使得把其中的要素可以等同为:“产权明晰——无代表、两权分离——无大小、职责明确——无制约、科学管理——无次要”。
     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治理因素应该是:“所有权有代表,经营权有领导,效率上有激励”。治理因素是银行改革关键中的关键,只要层层落实这三个要素,银行改革就不再扑朔迷离。
    

【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1/05/content_1260541.htm 梁小民《漫话公司治理结构》新华网  ;60-6
【2】库尔德?勒温 著《拓扑心理学原理》20世纪心理学通览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7.09;18-10
【3】 卢家楣 魏庆安 李其维 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绍兴路54号 2000.01;305-27
【4】胡乔木 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 ,心理学 编辑委员会主任 潘 菽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北大街17号 1999.01.28 ;( 符号相互作用论) ;80-20
【5】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0,11;第四卷 外国心理学流派;437-13
【6】陈录生 马剑侠 主 编《新编心理学》(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8;73-4


来源:中国金融网/作者:常州市郊联社理事长 华红平 

 

注:本文引自中国金融网,作者另辟蹊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银行改革的三要素,令人耳目一新!对软件公司及其他公司的管理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