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09c++语言学习日记(命名空间)

来源:互联网 发布:喷漆调色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2:55

 

 

在标准C++以前,都是用#include<iostream.h>这样的写法的,因为要包含进来的头文件名就是iostream.h。标准C++引入了名字空间的概念,并把iostream等标准库中的东东封装到了std名字空间中,同时为了不与原来的头文件混淆,规定标准C++使用一套新的头文件,这套头文件的文件名后不加.h扩展名,如iostream、string等等,并且把原来C标准库的头文件也重新命名,如原来的string.h就改成cstring(就是把.h去掉,前面加上字母c),所以头文件包含的写法也就变成了#include <iostream>。
并不是写了#include<iostream>就必须用using namespace std;我们通常这样的写的原因是为了一下子把std名字空间的东东全部暴露到全局域中(就像是直接包含了iostream.h这种没有名字空间的头文件一样),使标准C++库用起来与传统的iostream.h一样方便。如果不用using namespace std;使用标准库时就得时时带上名字空间的全名,如std::cout << "hello" << std::endl;
     #include "iostream"与#include<iostream>的区别:前者先在当前目录找iostream文件,找不到再去系统头文件路径找,后者反之。因此,做为一个良好的习惯,在包含系统头文件时尽量用<>,而在包含自己的工程中的头文件时用""。
其实没有 < iostream.h > 这样的东西 --- 标准化委员会在简化非C标准头文件时用 < iostream > 取代了它。但又没有完全取消 < iostream.h > 的使用,并且很多编译器都同时支持 < iostream > 和 < iostream.h > ,造成现在的局面,老大(标准化委员会)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话说当年,在标准化委员会动手重建新的标准库的时候,遇到了问题。为了避免类名和函数名的冲突问题,引入了名字空间std。但无数现有的C++代码都依赖于使用了多年的伪标准库中的功能,例如,声明在 < iostream.h > 和 < complex.h > 等头文件中的功能。现有软件没有针对使用名字空间而进行相应的设计或者升级,如果用std来包装标准库导致现有代码不能使用,那手底下的小弟(程序员)是不会同意的。
标准化委员会为了拉拢人心,吸引更多的人入会,决定为包装了std的那部分标准库构建新的头文件名。将现有C++头文件名中的.h去掉,所以就出现了 < iostream.h> 和 < iostream > 等很多双胞胎。对于C头文件,采用同样方法但在每个名字前还要添加一个C,所以C的 <string.h> 变成了 <cstring>。
旧的C++头文件是官方明确反对使用的,但旧的C头文件则没有(以保持对C的兼容性)。其实编译器制造商不会停止对客户现有软件提供支持,所以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旧的C++头文件还会嚣张一段时间。
如果能明白字符串头文件的使用,举一反三,其他的也差不多会用了。
<string.h> 是旧的C头文件,对应的是基于char*的字符串处理函数;
<string> 是包装了std的C++头文件,对应的是新的strng类;
<cstring> 是对应旧的C头文件的std版本。
跑远了,言归正传。如果你的编译器都同时支持 < iostream > 和 < iostream.h >,那使用 #include < iostream >,得到的是置于名字空间std下的iostream库的元素;如果使用 #include < iostream.h >,得到的是置于全局空间的同样的元素。在全局空间获取元素会导致名字冲突,而设计名字空间的初衷正是用来避免这种名字冲突的发生。还有,打字时 < iostream > 比 < iostream.h > 少两个字,所以我会使用 < iostream >
输入的时候不用endl。

用cout输出时endl的作用是输出一个换行符并且刷新输出流的缓冲区。

刷新缓冲区可以保证全部内容输出到屏幕(或其他相应设备)上。否则可能仍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直到缓冲区满了或程序结束输出剩下的东西。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