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注册开网店的步骤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4:25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针对远离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个性化作文的研究性课题: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个性化写作研究,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学生个性体验实践研究。课题的提出,既有目的性,又有理论作指导;既有实践过程,又有成果汇报。此做法既加大了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又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将生活的“活水”引入作文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此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具有着人文性与实用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语: 工具性  人文性  个性化作文  教育专家  课题设置  基础学科  阅读能力  概念界定  研究目标  理论基础  生活体验  个性体验  成员组合  文献资料  调查检测  行动研究  经验总结  写作研究  积累研究  实践研究  研究对象方法  实施步骤  具体过程  汇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突现在形式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写作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写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让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看,生活事实不少,遗憾的是,主题既定,立意先行的框架作文不少。真正的写作,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作文,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学生被动的、勉强的写,没有感触,少体会、少想法、少感受,而要让他写有个性的作文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写而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作文”、“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作文教学人云亦云的新道路,扩大作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书本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感知发现,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狭窄的思维变为融入生活的个性化作文。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作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条条框框。在写与练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没有底蕴;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感知深刻,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观察,作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无味的作文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作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学生要求语文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用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作文强大的生命力,用新的教学研究改革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旧体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们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个性化”即将学生从人云亦云的陈词中解脱出来,通过学生自己感受自然、社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写文章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理论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著名教育家于漪在谈到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艺术、思维、心来、人格的组成部分。”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个“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个性化作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应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第斯多惠(德)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写作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创作的主人,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四、研究目标:
  “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思维方法,提高作文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作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作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作文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五、主要内容:
  “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个性化写作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作文的教学时数,提高写作效率,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各项写作要求,适应高考,迎战高考。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创新作文,准审题,巧立意,文体多样化,大胆质疑,不迷信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理解考纲,又能走出模式。
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将生活的“活水”引入作文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练笔,写出大量具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
3、学生个性体验实践研究: 
 研究如何通过课外活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走出狭窄的视野,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就会让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致。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如每堂课课说,学生当老师,古诗词背诵鉴赏,自办刊物、报纸,成立剧社等。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