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地产大佬都看好的健康产业,科技企业有哪些机会?

来源:互联网 发布:应届毕业生简历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19:46

提起健康产业,相信不少读者朋友都非常关心,因为它与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而自从迈入2017年以来,许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整个健康产业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闹,包括房地产行业的不少巨头,都在摩拳擦掌地想要进入健康市场分一杯羹。


这一现象说明,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引导,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都看到了健康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T技术的升级换代,也给健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这就像是曾经拥有漫长历史的传统胶片产业,在数字照片技术出现之后,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快速迈入了数码时代。而通过世间万物的连接与共享,互联网给全新的数字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商业机会,同时也对传统的组织运行体系和商业模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面对这一波来自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医院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其组织应该怎么考核?绩效又该如何管理?像软件厂商等科技企业,又能在这轮产业升级大潮中看到哪些机会?在近日召开的东软解决方案论坛2017上,东软医疗IT事业部总经理姚勇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详细解答。


姚勇表示,IT技术的演变与升级,对整个医疗行业都起到了促进生态演进的作用,而相应的组织形态也必须随之变化。譬如分级医疗,国家把它想象得很好,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有序地去到各个该去的地方诊治,让资源达到最优的分配方式。但是人的个体其实是盲动的,很难做到生小病应该去哪儿,得了大病又该怎样,这就必须把分级医疗的管道和体制做好,然后让病人在这样有序的体系里面去流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技术本身只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还是要有一些组织形态的保障,这些都是亟待在制度层面解决的。但是如果从软件本身来看,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抑或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些都已经实现了突破,剩下就是如何加以应用了。”



姚勇指出,虽然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当数据多了以后,对于无法驾驭它的人来说也会是一种灾难。过去数据增长一倍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但是当企业与机构非常庞大的时候,数据的存储、数据的迁移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难以驾驭的时候就变成了灾难。因此人们需要尽快地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否则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肯定会出现大规模的宕机问题。因为IT基础设施无法跟上数据的飞速膨胀。


“因此这一轮的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发展,会进一步拉动IT基础设施的新一轮升级,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来适应大数据和云时代的来临。以前我们的业务系统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的事情,现在各种需求突然之间就迸发出来了,这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姚勇进一步表示,时代带来的第二个机会,就是时下大热的人工智能。虽然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还比较慢,大部分都是试验性的,但是预计三五年之内在个别领域就可以步入实用阶段。而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之下,未来所有的软件会拥有思考能力。“以后软件的灵魂就是会思考,在服务医生、患者、社会的时候,它会进行思考,从中发现规律,帮助你更好地运用和交流。像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虽然目前还只是辅助作用,但预计五年之后就真的可以实现。未来甚至有可能连插线板都可以思考。”



第三个机会,从商业模式来看,所有数据的展现形式都是服务,这种服务衍生在软硬件界面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举例来说,过去的手机主要功能就是发短信和打电话,但是未来十年以后,很可能手机已经消失,人们都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实现交流。从手机的演变可以看出,未来所有的软件公司都会开始做硬件,包括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也在成为一家硬件公司,因为再聪明再会思考的软件也必须要有一个载体。


姚勇举了一个例子:“中国目前公路修得特别好,把乡村公路也都在连上去。当公路修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做好的时候,很多产业就能发展得很快了。互联网也是这样,当IT基础设施把网络带宽提升,上网特别顺畅之后,能跑的东西也更多更快了。但是在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譬如被恶意监控或者黑客破坏等等。这就需要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制衡。我们国家就是在这两方面齐头并进,充满了东方的智慧。因此我们对IT技术的未来发展要充满耐心。”



“软件需要有自己核心的东西,从业务层面理解,就是要在保持稳定状态的同时,把业务的连续性做好。东软之前接触了很多所谓的互联网医院,因为本身医院就有很多接口,很多平台,很多数据,很多病例,都分散在各个科室,又要做到手机端移动互联,既要连微信,又要连支付宝,然后这个科室要装个APP,那个科室也免费送个,结果光是一个医院就有很多手机端APP,全得通过互联网接到系统里。原本数据孤岛就是一个大难题,好不容易把以前的难题解决,结果现在各个APP之间又建立了更多的孤岛。”


“过去我们没有遇到这种场景,但后来我们就想,能不能直接把互联网这类基本需求先放到平台底座里,通过技术层面的服务,解析成手机上的,平板上的,PC上的各种界面,针对有些设有两个屏幕的医院,我们还得解析成两个屏幕,这就变得灵活多了。将来有各种需求,比方说把机器人服务、语音服务或者什么服务接进来,要能支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各种部署方式,包括县医院,乡镇医院,都可以在诊室跟上下级沟通,就像是一个容器把大家能够整合在一起,沟通更加方便,使用更加便利,用户也更满意。”姚勇说道。

阅读全文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