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下

来源:互联网 发布:自由高达ver2.0淘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21:50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
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
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
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
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
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
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呈现着复杂的情况。

  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侯,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
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
,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
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
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零
零年的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
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
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
,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
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
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
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
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
,也属于这一类。

  当着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
的时侯,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
革命阵线的内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
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
,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
派,是武装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
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
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
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侯,列宁和
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侯,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
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
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
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侯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
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
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
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是不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
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
,非主要方面则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
,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就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
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新旧两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
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
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
位的时侯,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
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社会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附庸地位,
转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从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
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封建势力则由原来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
力量,随着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例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起反动作用的阶级,以至于最
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的阶级,这个阶级
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要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
被资产阶级所统治着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
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
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
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
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
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
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还包含着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民势力之间的情况
的变化。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将被打倒,由统治者变为被统治者,这个阶级也就会
要逐步归于消灭。人民则将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这
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由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
的社会。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过去已有经验。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
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在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南方革命势力,
曾经由弱小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而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被
打倒了。一九二七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
得很小了;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地壮大起来。在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世
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革命斗争的某些时侯,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侯,困难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
,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
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
困难地位,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情况,使中日双方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在
相反的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一九二
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胜利,变为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以后在南方各省发展
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都失败了。

  研究学问的时侯,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着我们刚才研究马克思主
义的时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
,互相矛盾着。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
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
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
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
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
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
。当着不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侯,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
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时
侯,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
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侯,确定方针、方
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
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侯,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
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
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
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
物论。

  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
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
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
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
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
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
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
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
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
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
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
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
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
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
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
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
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种矛盾之间
,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
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

  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
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着
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
。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
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
农;没有佃农,也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
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
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
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
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对
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怎样能够呢?因为互相存在的条件
。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能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
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
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
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为什么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们看,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
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则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为对方原来所占的位置。
苏联已经是这样做了,全世界也将要这样做。试问其间没有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
系和同一性,如何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国民党,因为它的固有
的阶级性和帝国主义的引诱(这些就是条件),在一九二七年以后转化为反革命
,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锐化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些就是条件),而被迫
着赞成抗日。矛盾着的东西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

  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地的地主阶
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
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
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
界将来也会这样做。私产和公产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
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
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
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着
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大家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
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中国的内战现在也停止了,出现了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
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
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着
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着同一性。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
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
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
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
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的条件向它
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
证论的宇宙观。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
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
,而是当着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
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
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
,具体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
《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逐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
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
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转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转化对于人们
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
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
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
也就消失了。”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
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而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
久的魅力”(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
所以他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
,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而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
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
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
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着,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着社会主义的革
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
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
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
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
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
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
的呢?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
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
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
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
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在第二种状态的时侯,它已由第一种状态的
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
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
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
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
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
在质变状态中,以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是不
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
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
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前面我们曾经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
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
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
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
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
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处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
矛盾运动。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
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
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
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
。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对抗是
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
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
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
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侯,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
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侯,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侯。待
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
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
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
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
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
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
的道理。

  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
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
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
,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
,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如前所说,在阶级存在的时侯,这是
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侯,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
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成为对抗
性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列宁、斯大林的正确思想和托洛茨基、布哈
林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侯还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表
现为对抗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党内许多同志的正确
思想和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侯也没有表现为对抗
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
,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
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错误的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
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
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同志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
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
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
半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
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
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侯,这种矛盾就会消灭。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
。”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
套用这个公式。

               七 结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
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
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
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
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
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侯,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侯,都
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侯,斗争的表现更加显著,这又是矛
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
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侯
,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
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
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
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
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原创粉丝点击